当最后一个字符落在《春雷化冻时》的稿纸上,窗外正传来初夏的闷雷。这声雷不像惊蛰时那般劈开天地,却带着化解暑气的承诺,仿佛为这个故事画下了一个天然的注脚。我忽然想起《周易》第四十卦“雷水解”的意象——上震下坎,雷雨交作,破除冰封。这不正是华北平原上这群男女用血肉之躯演绎的宿命?
菊花、解拴柱、小军、李老蔫……这些在盐碱地里挣扎求生的生命,何尝不是卦象中那些被寒冬禁锢的万物?债务如坎水困缚,流言似坚冰封冻,伦理道德更像无形的冻土,把人心层层包裹。而他们之间萌动的情感,恰如地底暗涌的春意,在无人窥见的角落悄然勃发。
解卦卦辞说:“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这充满智慧的辩证,我在菊花们身上看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当菊花选择守在病榻前,是“无所往”的静守;当她冲向暴雨中的砖窑,是“有攸往”的果决。而解拴柱取出存款时的迟疑与决绝,恰似卦象所示“动而免乎险”的智慧——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而我笔下的砖窑,既是人物幽会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精神突围的隐喻。当两个被生活压弯的脊背在窑洞中相拥,雷声在天际翻滚,这不正是“雷水解”最悲怆的具象?雷在天上轰鸣是“震”,水在窑洞滴答是“坎”,天地人三才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苦难的仪式。
值得玩味的是《周易》对解卦的告诫:“负且乘,致寇至。”这六个字像尖刀般剖开乡村人情社会的真相。当菊花接受拴柱的资助,当秘密恋情在众目睽睽下生长,那种“德不配位”的焦虑始终如影随形。乡亲们的闲话不是简单的恶意,而是古老道德律在乡土社会的自然反应。我试图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传统伦理与现代情感在变革时代的剧烈碰撞。
故事结尾那场暴雨,既是现实的天气,更是解卦精神的降临。雷水解的终极启示不在于彻底摆脱困境,而在于学会与困境共生。就像雨水不会消失,只会渗入大地滋养万物,菊花和拴柱的苦难也不会终结,但他们在暴雨中的相拥,已然完成对命运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浪漫主义的飞升,而是莫言式的地母情怀——在污浊中开花,在屈辱中结果。
作为写作者,我时常在易理的玄妙与生活的粗粝间徘徊。周易告诉我们“天地解而雷雨作”,文学却要描绘雷雨中具体的心跳。当我把卦象的智慧化作高邑县的土地、化作菊花的冻疮、化作拴柱工具箱上的油污时,才真正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深意——最精妙的哲学,本就生长在最平凡的生老病死里。
这篇后序将完,窗外的雨已停。被洗涤过的田野在夕阳下泛着青光,恰似解卦最后的启示:险难解除后,更要“赦过宥罪”的宽恕与新生。菊花们的故事没有结局,就像雷雨过后的大地,永远准备着下一次生长。而《周易》的古老智慧,依然在无数这样的故事里,如北斗星般沉默照耀着人间的渡口。
**《解冻的韵脚》**
我懂得你眼里的冰层
不是突然碎裂的
就像屋檐下那些冰凌
在阳光经过时
才肯交出珍藏的冬天
债务是田埂上疯长的稗草
总在春分前缠绕麦苗
而你说 再贫瘠的土壤
也要让种子赶上惊蛰的钟响
我们不需要雷声的承诺
当雨点叩响砖窑的夜晚
两个倒伏的草垛
在泥泞里拼成完整的春天
请把流言叠成纸船吧
放进解冻的河床
既然星光已缝补了屋顶
就用体温喂饱明天的麦穗
所有未说破的等待
都将在谷雨时节抽穗
你看北斗斟满星光时
冻土深处 正传来
种子翻身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