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在五原的指挥部里,墙上的地图早已被参谋人员用红蓝铅笔涂抹得密密麻麻。
他背着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绥远那片广袤而沦陷的土地。
“司令,东北军那边动手了,鬼子驻蒙军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不少,尤其是张家口方向的日军有东调的迹象。”参谋长拿着刚收到的电文,语气带着一丝兴奋。
傅作义微微颔首,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紧抿的嘴角透露着他内心的决断。
他等这个机会太久了,部队窝在后套这块贫瘠之地,再这样下去,不用鬼子来打,自己就先垮了。
“鬼子以为我们不敢动,以为我们没力气动。”傅作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那就让他们看看,咱们绥远汉子,骨头还没软!”
他猛地转身,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包头的位置:“传令下去,按第二套方案执行,各部即刻准备,明日凌晨,出击!”
命令如山,早已憋足了一口气的傅作义部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这支以绥远本地子弟为骨干的部队,对地形了如指掌,更怀着收复故土的强烈意愿。
行动如闪电般展开。
主力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傅作义亲自率领,直扑包头外围日军据点,另一路精锐则化装成伪军或百姓,携带炸药和工具,目标直指包头城郊的工业区。
战斗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打响。
傅作义部主力以迅猛的动作,迅速清理了包头外围几个措手不及的日军哨所和伪军据点,枪声和爆炸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也彻底搅乱了日军的部署。
驻守包头的日军完全没料到,在东北军搅动华北局势、皇军注意力被牵制的当口,这支一直被他们视为“疥癣之疾”的傅作义部队,竟然敢主动出击,而且攻势如此凌厉!
就在城郊日军被主力部队的猛攻吸引时,那支潜入工业区的精锐动手了。
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迅速控制了工厂的守卫,然后按照事先反复演练过的计划,开始了疯狂的“拆迁”。
“快!能搬走的全搬走!车床、铣床,优先装车!”带队的军官压低声音,却难掩急切。
士兵和动员来的工人们如同蚂蚁搬家,将一台台关键的机床设备拆解下来,或用滚木,或直接肩扛手抬,奋力运上停在厂外的卡车上。
这些机器在懂行的技术工人眼里,比黄金还珍贵。
“图纸!把所有能找到的图纸都收起来!”
“这边!库房里还有一批无缝钢管和特种钢材!”
“找到几个老师傅,愿意跟咱们走!”
现场虽然紧张,却忙而不乱。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是在虎口里拔牙,时间就是生命。
每一台被搬上车的机器,每一卷被带走的图纸,都是未来坚持下去的本钱。
对于那些实在无法搬运的大型锅炉、高炉核心部件,工兵们则毫不犹豫地安放了炸药。
“引爆!”
“轰隆!”一声巨响,沉重的核心部件在爆炸中扭曲变形,彻底报废。浓烟冲天而起,宣告着日军短期内恢复生产的梦想破灭。
城内的日军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兵力向工业区反扑。
但傅作义早有准备,负责阻击的部队凭借有利地形,死死顶住了日军的冲击,为“拆迁队”争取着最后的时间。
“撤!快撤!”看到大部分预定目标已经完成,带队军官果断下令。
满载着机器、物资和人员的卡车队,在掩护下,沿着预先侦察好的线路,迅速驶离了火光冲天的工业区,向着后套根据地的方向疾驰而去。
傅作义见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也不再恋战,下令主力部队交替掩护,脱离战斗。
此次闪击战,时间虽短,但战果辉煌。
傅作义部不仅收复了绥远省部分失地,极大鼓舞了军心民心,更重要的是,从包头工业区抢运出了大量宝贵的工业设备和原材料,并成功营救、动员了一批技术工人。
当满载而归的车队驶入后套基地时,看着那些沾满油污却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机器,傅作义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下,咱们的兵工厂,能大量开工了!”他对着迎上来的部下们,重重地说道。
消息传开,全国震动。
傅作义此举,不仅是在军事上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更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艰苦卓绝的抗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各方势力都看到,主动出击,不仅能收复失地,更能获取实实在在的资源。
柯明义在太行山接到消息,笑着对左玉波说:“看,榜样又多了一个,这下,有些人该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