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的冬天,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欧洲那边暂时熄火,德意日的扩张也消停了些,可在地球另一端的东南亚,英美荷等国的联军却被小鬼子差点揍出翔来。
鬼子这次下了血本,往东南亚塞了五百多万武装移民和两百万从中国战场轮换下来的实战兵以及二十万老兵。
他们学精了,把工厂、军械所一股脑搬进了山洞、矿坑和地下等,搞得神出鬼没,除了实在藏不住的重型船坞、油田和矿场等,大部分军需,从重炮、坦克到飞机,甚至一部分军舰,他们都能自己捣鼓出来。
这股凶悍的势头,让北边的苏联心里直打鼓。
他们生怕这股已经武装到牙齿的关东军,哪天脑子一热就北上,把他们远东的部队也给收拾了。
毕竟鬼子的零式和新式战机在天上称王称霸,新坦克在地上横冲直撞,加上神出鬼没的航母,威胁实在太大了。
就在这片压抑的“平静”中,中国太行山里传来的消息,像一颗炸雷,成了全世界最劲爆的新闻——八路军打赢了“出山战役”!
国际报纸这下可热闹了,伦敦的《泰晤士报》和华盛顿的《纽约时报》在头版用谨慎却难掩惊异的笔调报道了这场“东方山脉中的奇迹”。
军事评论员们不得不承认,八路军展现出的炮兵协同、有限制空权争夺乃至机械化机动能力,彻底颠覆了他们对敌后武装的认知。
在白厅和五角大楼内部,这种错愕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盘算:
一支能在日本“后方”开辟如此规模第二战场的中国力量,其战略价值无可估量,它远比他们预想的更能消耗和牵制日军主力,从而缓解英美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压力。
一些有远见的外交官和军官开始私下议论:是否应该绕过重庆,与延安乃至其背后若隐若现的“东山”体系建立某种非正式联系?
至少,需要对这支力量的潜力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尽管官方的“中立”政策和对重庆政府的支持仍是主流,但通向延安的某些非官方情报渠道,已悄然变得活跃起来。
八路军如此迅速的装备升级也引起了西方情报机构的极大好奇与警惕,“东山”体系的技术源头成了他们迫切想解开的谜团。
蜷缩在伦敦的法国流亡政府心情则更为复杂苦涩。
一方面,他们乐见任何能打击德日轴心国的胜利;
另一方面,自己在印度支那(越南)的殖民地正在日军的兵锋下摇摇欲坠,而他们却无力救援。
八路军在华北的胜利,反衬出高卢雄鸡此刻的落魄与无奈。
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则更为微妙。
斯大林乐见于日本陆军的精华被牢牢拖在中国战场,这极大减轻了苏联远东地区的防御压力。
然而,一支不受莫斯科直接控制、且展现出惊人生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的中国武装力量,也让他内心深处升起一丝疑虑。
对华援助的天平,在坚持“正统”的重庆与展现出强悍实力的延安之间,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却是历史性的细微摇摆。
国际社会的瞩目,如同聚光灯,将太行山及其背后的力量推向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前台。
这每一道关注的目光,都像一根根针,扎在东京大本营和重庆黄山官邸的神经上。
日军高层在暴怒之余,不得不重新评估华北局势的严重性,开始酝酿更凶狠的报复。
而在重庆,蒋介石感受到的则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灼,他绝不能让延安在国际上成了中国抗战的“代言人”。
“不能再等了!”老蒋猛地一拍桌子,对下面的陈诚、何应钦等将领吼道,“他们能在山沟里打出名堂,我们堂堂正牌国军,拥有全国资源,更要打一场更漂亮、更大规模的胜仗!给全世界看看,谁才是抗日的主力!”
陈诚立刻心领神会,呈上早已备好的方案:“委座,参谋本部已拟定‘熔炉’计划,我们集结最精锐的第十五、第十八、第七十四军,配上所有能调动的重炮和飞机,目标——收复宜昌!”
他指着地图上的宜昌,语气激动:“拿下这里,就能扼住长江咽喉,直接威胁武汉日军的后背!政治和军事意义无比重大!只要成功,它的光芒足以盖过太行山那点战果!”
蒋介石盯着地图,眼中闪过决绝:“好!就是宜昌!这一仗关系到党国的脸面和国际观瞻,只许胜,不许败!要什么给什么,告诉前线的将士,必须给打出国威来!”
“熔炉”计划立刻被提到了最高等级。大量的中央军精锐开始悄无声息地向鄂西集结,囤积的美式、苏式装备像不要钱一样往前线运。
一场旨在政治上“扳回一城”的战略大反攻,在凛冽的寒风中,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