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二年二月中旬,关外依然是天寒地冻,呵气成冰。但“东山”基地深处,几个新辟出的机械加工车间里却是炉火熊熊,热浪逼人,与外面的酷寒形成了鲜明对比。
技术总负责人朱建平嗓子沙哑,脸上沾着机油,正指挥着技术支队和一批学得快的工人两班倒,日夜不停地赶工。车间中央,几张柯明义亲手绘制的、标注着尺寸和要求的简易图纸被传阅得边角卷起。
“都看清楚了!柯老板要的是这东西:结构简单,皮实耐造,坏了容易修,关键是用料要省!”
朱建平指着图纸上一种手摇式轧路磙子喊道,“轴承用咱们自己能车的那种,辊子不用纯铁,木头芯子包铁皮也行,能压实地就行!”
“还有这个,手推式的单铧犁,犁头要用好钢,淬火到位!其他的架子,能用硬木就用硬木,节省铁料!”
“这几台烧柴油的,是宝贝!仿着鬼子那种小马力单缸柴油机来,力气要大,能带动压路磙子和犁地就行!别搞太复杂!”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砂轮打磨的尖啸声、简易车床的切削声混杂在一起,不绝于耳。一件件充满土法智慧的小型机械工具从这些车间里诞生:
除了手摇和柴油动力的压路机、犁具,还有大量的人力夯土机、简易的碎石锤、手推的独轮或双轮运土车,甚至还有几架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能轻松撬起大石头的“蛤蟆夯”。
这些工具被不断运出车间,在山洞前的空地上越堆越高,形成了一片钢铁与木材构成的丛林。
李总队长看着这片“丛林”,既兴奋又有些头疼:“柯老弟,你这手笔太大了!这么多家伙,就算把咱们基地能干活的全算上,也玩不转啊!咱们还得训练、还得警戒呢!”
柯明义早有准备,对旁边的后勤支队负责人吩咐道:
“老规矩,花钱招人!就说咱们‘东山垦荒公司’大量招募短工,管吃管住,一天还管一顿带油腥的饱饭,一天完工结现大洋一枚,或者折算成等价的粮食!优先招那些有把子力气、会点手艺的!”
他走到一台柴油小压路机旁,拍了拍冰冷的铁壳:“告诉来上工的老乡,咱们这儿有这些‘铁牛’帮忙,省力气!主要是出人看着、扶着、跟着干就行!”
很快,由基地人员和外聘民工混编的若干支工程队就组建起来。老师傅负责操作和维护那些珍贵的柴油机械和复杂工具,民工们则主要负责依靠人力和小型手工具进行配合。
雪刚一化到能露出地面,庞大的修路开荒计划就立刻启动。
修路方面: 张参谋带着几个参谋,提前已经根据侦察兵的情报,在地图上标出了数条优先修建的路线。
原则就一个:紧贴山脚、林缘,充分利用地形遮蔽,绝对避开开阔地带和平原。 工地上,景象壮观:
· 柴油压路机“突突”地冒着黑烟,缓慢而有力地将铺垫好的碎石土料压实。旁边跟着一群民工,忙着用铁锹填补不平整的地方。
· 更多路段依靠的是人海战术。壮劳力们分成数组,喊着整齐的号子,抡起巨大的石夯(有的用上了新造的杠杆式夯机)一下下砸实路基。
· 妇女和半大孩子也没闲着,组成运输队,用手推车、箩筐甚至肩挑背扛,从附近采集碎石、沙土,源源不断地运到路面上。
· 每段路都设有了望哨,配备望远镜和信号旗(或信号枪),一旦发现日军飞机踪影,立刻发出警报。
所有人员和贵重机械立即就近疏散到山林或预先挖好的掩蔽壕里。鬼子的飞机几次掠过,看到的只是山脚下一些不起眼的新土痕迹和零星散乱的人群(故意伪装),并未引起太大注意。
· 路宽严格控制在1.5米左右,仅容骡马板车和人员列队通过。这个宽度既能保证必要的运输效率,又极大增加了日军机械化部队利用的难度,坦克装甲车根本无法通行,汽车也无法使用。
开荒方面: 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
· 山坡上,人们先用斧头、锯子清理掉灌木和树根。
· 然后,宝贵的柴油犁地机在最平缓的坡地上轰鸣着翻开冻土,后面跟着大批民工用镐头和铁锹进行精细平整,并垒砌石堰,形成一层层梯田的雏形。
· 在更陡峭或机械不便施展的地方,则完全依靠人力和新造的那些坚固好用的手工农具进行开垦。
· 农业技术队的人穿梭其间,指导着如何保持水土、如何堆肥备耕。种子站也准备好了高产的抗寒土豆种和玉米种,只等土地整理好即可播种。
柯明义还指示将部分闲置或替换下来的工具,以极低的价格租赁或出售给杨靖宇、马占山、赵镇藩部,以及周边一些关系良好的地方自卫武装。
换取的不是现钱,而是粮食、草药、皮货、以及尤为重要的——关于日军动向和矿产资源的情报。
“柯老板,你这办法真行!这些家伙什太好用了!”
马占山派来的联络官看着刚到货的几架犁具,爱不释手,“有了这些,开春咱也能多开点地,多打粮食,少饿死几个弟兄!”
整个二月中下旬,“东山”基地周边数十里内,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基建工地。机械的轰鸣、劳动的号子、开山的爆破声(在安全区域谨慎使用)交织在一起,驱散了严冬的寂静。
一条条灰黄色的土路如同血管,沿着山体的脉络悄然延伸,虽然简陋,却将基地与外界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一片片新垦的梯田如同阶梯,镶嵌在苍黄的山坡上,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这股由“东山”掀起的、以实用机械和人力结合为基础的基建风潮,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也悄然影响着整个东北抗日势力的后勤观念和根据地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