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中旬,“东山”基地后山的溪流边,比过年还热闹。
几十号人围着刚建好的小水电站,伸长脖子往里瞅。机房里,崭新的发电机嗡嗡转着,连着电线的灯泡“啪”地一亮,黄澄澄的光瞬间照亮了周围,把所有人的脸都映得通红。
“亮了!真亮了!”人群里爆发出欢呼,有人激动得直拍大腿。
柯明义站在最前面,看着那盏亮起来的灯泡,心里也松了口气。这水电站,总算成了!
之前基地全靠柴油发电机供电,又费油又吵,还带不动大型机床。技术支队的老师傅们早就琢磨着搞水力发电——后山这条溪流落差不小,水流也稳,正好能用。
从选址、挖水渠,到搭建水轮机、安装发电机,足足忙了一个月。老师傅们照着图纸,一点点打磨零件;学生里懂物理的,帮着算水流速度、落差高度;连后勤支队的人都来帮忙扛材料、挖土方。
现在总算有了成果!
技术支队的刘工擦着额头上的汗,兴奋地跟柯明义汇报:“柯老板!这水电站别看小,出力不小!能发三十千瓦的电,足够机床车间、弹药车间和照明用了!以后再不用跟柴油发电机较劲了!”
柯明义走到发电机旁,听着平稳的运转声,点点头:“好!太好了!赶紧把电线拉到各个车间,让机器先转起来!”
没半天功夫,电线就架好了。
机床车间里,原本靠皮带传动的旧机床,接上电后,转得又稳又快。老工匠孙大锤摸着机床,感慨道:“以前摇半天手柄才加工一个零件,现在通电了,效率起码翻三倍!”
弹药车间里,电动冲压机“哐哐”地工作,冲压弹壳的速度比以前手动快了不知多少。负责生产的老师傅笑着说:“照这速度,咱们手榴弹的产量,以后能翻着跟头涨!”
就连宿舍区和办公区也拉上了电线,晚上不用再点煤油灯和电石灯。天一黑,灯泡一亮,整个基地都透着股不一样的劲儿。
李总队长晚上路过车间,看着亮堂堂的厂房和忙碌的工人,忍不住跟柯明义说:“柯老弟,这电真是个好东西!有了这玩意儿,咱们的厂子才算真的像样了!以后再扩大生产,也有底气了!”
柯明义笑着点头:“这才只是开始!等以后条件好了,咱们再建更大的水电站,让整个基地都通上电,不光能搞生产,还能让兄弟们用上电灯、电扇,日子过得更舒坦!”
有了电力支撑,基地的生产效率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机床转得更快,弹药造得更多,连炼钢炉的鼓风都换成了电动,火候更稳,钢的质量也更好了。
消息传到杨靖宇、马占山和赵镇藩那边,几人都羡慕不已。马占山更是直接派联络员过来,问能不能也派技术人员,帮他们也搞个小水电站。
柯明义爽快答应:“没问题!等咱们这边理顺了,就派老师傅过去!都是打鬼子的兄弟,互相帮衬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