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放捧着抄满蜀汉税制条例的竹简闯入尚书台时,孙资正将“格物院”的图纸摊在曹芳面前——龙椅旁的司马懿垂着眼皮捻碎了一粒丹砂,对身后长子比了个“由他去”的手势。那动作轻得像在抖落沾在衣襟上的柳絮。
——
洛阳,魏国皇宫。大将军、太傅司马懿的声望,因“收复”宛城而达到了新的顶峰。加封九锡的议论虽被他自己“谦逊”地压下,但朝野皆知,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已然是曹魏实际上的主宰者。他出入宫禁,仪仗逾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权势熏天。
然而,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权力核心层,依旧存在着不和谐的暗流。以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为首的一批曹魏旧臣,他们或许在军事上无法与司马懿抗衡,但在中枢机要、文书诏令、以及部分人事任免上,仍掌握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他们出身世家,自诩为曹氏忠臣,对司马懿的跋扈和日渐明显的篡逆之心,既恐惧又憎恶。
“司马仲达,其心可诛!”私下里,刘放常对孙资如此切齿。他们目睹了曹爽一党的覆灭,深知司马懿手段之酷烈。如今司马懿外立“军功”,内掌大权,若再不加以制衡,曹氏江山易主,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然,如今军中皆其腹心,爪牙遍布朝野。我等若直接与之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孙资更为老成持重,他捻着胡须,忧心忡忡,“需另寻他法,积攒实力,静待时机。”
他们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既能提升自身威望和话语权,又能切实增强魏国实力,从而对抗司马懿的功绩。恰在此时,他们的目光,投向了西边那个在诸葛亮治理下正焕发出惊人活力的敌国——季汉。
诸葛亮在蜀汉推行的新政,并非什么绝密。其“劝农重工”、“预备役”、“格物院”等举措,随着商旅往来、细作探报,早已零零散散地传入了魏国。只是以往,魏国高层大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是“奇技淫巧”、“与民争利”,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讥讽诸葛亮“不务正业”,背离圣人之道。
但刘放、孙资仔细研究了这些情报后,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尤其是看到季汉在经历李严叛乱后,非但没有衰败,反而国力更加凝聚,府库愈发充盈,这让他们深感震惊。
“刘兄,你看这蜀锦,质地、花色,远胜我中原所产!还有那新式农具,据说一具可抵三牛之力!更有那‘预备役’,竟能瞬间动员十数万青壮……”孙资指着搜集来的情报,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诸葛亮……真乃奇才也!其所行新政,虽看似离经叛道,然于富国强兵,确有奇效!”
刘放亦是心动:“不错!司马懿徒知穷兵黩武,然国力消耗巨大,长此以往,如何能与坐拥半壁、推行新政的蜀汉抗衡?若我等能效仿蜀汉,在魏国也推行类似新政,提升国力,此乃不世之功!届时,陛下倚重,天下归心,又何惧他司马懿?”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两人心中成型:效仿蜀汉,在曹魏推行新政! 以此作为他们抗衡司马懿的政治资本和功绩。
说干就干。二人利用执掌中书的机会,开始更加系统地搜集蜀汉新政的详细情报。他们派遣心腹,伪装成商贾、流民,甚至不惜重金收买蜀汉中下层官吏,试图获取更具体的政策条文、机构设置、技术细节。同时,他们也在魏国境内寻找那些对现状不满、或有改革意愿的士人,如部分颍川、河北的世家子弟,暗中串联,形成一股潜在的支持力量。
然而,如此大的动作,不可能完全瞒过司马懿的耳目。令刘放和孙资有些意外的是,司马懿对此似乎……并无反应。
没有阻挠,没有警告,甚至在他们试探性地在朝会上提出“应关注蜀汉新政,取其长处”时,司马懿也只是眼皮微抬,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便再无下文。这种反常的沉默,反而让刘、孙二人心中有些忐忑。
刘放内心:司马老贼这是何意?是看不起我等所为?还是另有图谋?
孙资内心:事出反常必有妖。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
他们猜测,或许司马懿认为这些“奇技淫巧”成不了气候,或许他正忙于进一步巩固军权而无暇他顾,又或许……他是在等待他们自己出错?
无论如何,司马懿的“默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刘放和孙资一种错觉,仿佛前路障碍已除。他们更加卖力地投入到了“效仿新政”的准备工作中。
经过数月的准备,自觉时机成熟的刘放、孙资,决定不再等待。他们要搞一出大的,一举震动朝野,奠定自己的地位。
这一日,例行朝会。年轻的天子曹芳高坐龙椅,神情有些萎靡。大将军司马懿依旧设座于御阶之侧,闭目养神,仿佛朝堂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就在朝议将散未散之际,刘放突然手持一卷厚厚的竹简,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连看似假寐的司马懿,眼皮也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讲。”曹芳懒洋洋地道。
“陛下!”刘放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激昂,“如今西蜀伪朝,在诸葛亮的妖术之下,国力颇有增长,已成我大魏心腹之患!究其根源,在于其推行了一系列所谓‘新政’!然,其新政并非无懈可击,其中多有可取之处!臣与孙资大人,殚精竭虑,详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大魏量身定制了一套《富国强兵六疏》,望陛下御览,并颁行天下!”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效仿敌国政策?这可是极其敏感的话题!
孙资也立刻出列附和:“陛下!刘大人所言极是!诸葛亮新政,其‘劝农’可增粮产,‘重工’可利军械,‘预备役’可广兵源!此皆强国之本!我大魏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何以克敌制胜,扫平寰宇?”
不等其他人反驳,刘放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阐述他的“六疏”概要,内容几乎是蜀汉新政的翻版,但又画虎不成反类犬:
· “均输平准疏”:模仿蜀汉官营商业,试图由国家控制重要物资流通,平抑物价,增加税收。但细则粗糙,完全忽略了蜀汉发达的水运和精细的管理体系,更像是对民间商贾的变相掠夺。
· “劝课农桑疏”:提倡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然而,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谓的“新式农具”图纸漏洞百出,水利规划更是纸上谈兵,不顾地方实际。
· “广设匠作疏”:提议在洛阳、邺城设立“将作院”,模仿蜀汉“格物院”,研制军械器物。但他们招募的多是些不得志的文人方士,缺乏真正懂技术的工匠,目标也空泛不切实际。
· “核检丁口疏”:意图清查户口,整顿赋役,为推行类似“预备役”做准备。但这直接触动了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 “兴学育才疏”:建议扩大太学,招收寒门,学习“实用之学”。想法不错,但在世家门阀把持选官渠道的魏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 “整饬武备疏”:涉及军制改革,但内容含糊,不敢触及司马懿掌控的军队核心,只提了些无关痛痒的操练、装备建议。
刘放、孙资口若悬河,仿佛只要照搬蜀汉那一套,魏国立刻就能富甲天下,强兵百万。他们沉浸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却没有注意到台下众多官员,尤其是那些世家代表和司马懿一党脸上那毫不掩饰的讥讽、冷漠甚至愤怒的表情。
刘放内心:成了!此策若行,我二人便是大魏中兴之臣!看谁还敢小觑!
孙资内心:似乎……反对者甚众?不过没关系,只要陛下和司马太傅……
他们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了御阶上的曹芳和旁边的司马懿。
曹芳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似乎很厉害,但又不太明白,只好看向司马懿:“太傅……以为如何?”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一直沉默的老者身上。
司马懿缓缓睁开眼,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刚才听到的只是一篇无关紧要的诗词歌赋。他看了一眼满脸期待的刘放和孙资,又扫过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最后对曹芳微微躬身,用他那特有的、带着一丝沙哑的嗓音,轻描淡写地说道:
“刘中书、孙中书,忠心体国,锐意进取,其心可嘉。所奏……可详议之。”
详议之?
就这么轻飘飘的三个字?没有支持,没有反对,甚至没有一丝情绪的波动?
刘放和孙资愣住了。他们预想了司马懿的各种反应——暴怒反对、冷嘲热讽、甚至直接驳斥——却唯独没想到是这种近乎漠然的“详议之”。这感觉,就像蓄满力气的一拳打在了空处,难受得让人吐血。
然而,不等他们细想,司马懿已经缓缓起身,对曹芳道:“陛下,老臣身体不适,先行告退。” 说罢,竟真的不再理会殿内众人,在儿子司马师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离开了大殿。
留下刘放、孙资二人,手持着那卷自以为能改变命运的《富国强兵六疏》,站在空旷的大殿中央,面对着众多意味不明的目光,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仿佛是两个精心准备了戏码的伶人,却发现唯一的观众,早已提前离场。
新政的闹剧,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司马懿的“默许”与“离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刘放和孙资的东施效颦,又将给魏国带来怎样的混乱?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