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东吴上下沉浸于连胜的狂喜、陆逊大军高歌猛进、不断“收复失地”之际,一条条致命的情报,正通过糜竺构筑的隐秘渠道,悄然流出吴军控制区,送达刘长明与庞统手中。
糜竺身在吴营,备受礼遇,孙权甚至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参赞军务”,以便更好地“献计献策”。这给了他绝佳的机会。他利用此身份,细心观察记录:
吴军的粮道虚实:他假借关心吴军后勤,了解并记下了主要粮草运输路线、中转仓库位置、护粮兵力配置及换防时间。尤其注意到,因进军速度过快,部分粮队为求快捷,开始冒险使用一些看似捷径但地势险要的路线。
吴军的兵力分布与疲态:他随军行进,留意各支吴军部队的推进位置、士气状态、以及各部之间的衔接空隙。尤其记录了哪些部队因承担主攻任务而损耗较大,哪些作为预备队相对完整但位置突出。
还有东吴众将领的指挥习惯与陆逊意图:他通过参加军事会议,哪怕只是旁听,他也可以大致揣摩陆逊的用兵思路和下一步可能的进攻方向,判断吴军战略纵深已拉长至何处。
而且糜竺传递情报的方式极其隐秘且多变:庞统提前配置了数种特制隐写药水。糜竺将情报用细毛笔蘸取药水,书写于看似普通的家书、公文副本或甚至废弃的药材包装纸的空白处。干后无痕。之后再由刘长明早已安排了数批绝对忠诚、熟悉地形且身手矫健的“影卫”死士,潜伏于吴军进展路线附近的隐秘地点。糜竺设法将这些“无字天书”混入丢弃的垃圾、或置于约定的树洞、石缝中,由死士夜间取走,星夜兼程送回蜀营。偶尔也会利用被吴军征用或允许通行的少数商队,将情报藏在货物夹层中,指定送往蜀军控制区的特定接头点。
这些情报被源源不断地送至刘长明和庞统案头。他们立刻组织精干人员进行解密、汇总、研判,迅速将糜竺提供的碎片化信息,整合成清晰的吴军态势图。
得到糜竺的情报支持,刘长明与庞统的谋划有了坚实的依据。他们并未因前线败退而慌乱,反而如同最高明的猎手,开始冷静地依据猎物的动向,布置一个个致命的陷阱。
刘长明完全依据糜竺提供的吴军推进路线和粮道信息在地图上圈定了数处极佳的伏击地点:如牛渚矶以西的一段狭窄江湾,利于水军突袭、秣陵以北的森林密布丘陵地带利于步卒设伏、以及几条粮队必经的险要隘口。刘长明命邓艾、姜维等将,各率精锐,提前数日秘密运动至预设伏击点,充分利用地形,隐蔽待机。不见信号,绝不动弹,一旦发动,务必迅猛全歼!
而庞统督率“霹雳营”,将剩余的火药、猛火油等物,提前部署在关键伏击点,力求最大杀伤和制造混乱。
同时刘长明还派出了多支轻锐部队,由熟悉地形的将领率领,专门针对糜竺情报中提到的薄弱粮道进行破袭。不求占领,只求焚毁粮草,斩杀护兵,彻底掐断陆逊大军的生命线。
命令已“败退”至后方的张飞、张苞等部,整顿兵马,不再后撤,而是依据情报,悄然卡住几处关键的水陆要道,一旦吴军前锋受挫后退,立刻封死其退路。
刘长明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亲书密信,由“天眼”系统以最快速度送达江北的关羽手中。信中详细说明了糜竺诈降之计、当前战局发展、以及最终的决战计划。命令关羽:“即刻整顿荆州水师主力,秘密南下,潜入巢湖口与长江交汇水域潜伏。待陆逊大军深入,见到建业方向升起三股狼烟,即刻全军出动,直插吴军侧后,封锁江面,截断其北岸退路与水路联系!并与我主力前后夹击,务求全歼!”
关羽得信,又惊又喜,惊的是糜竺之忠烈,喜的是破吴在即。他立刻与徐庶筹备,一边继续维持江北的防线,一边秘密抽调最精锐的水军舰队和陆战部队,做好随时南下的准备。
一张囊括水陆、兼顾正面与敌后、旨在彻底吞没东吴最后主力的天罗地网,在刘长明和庞统的运筹下,已悄然编织完成。蜀军看似混乱的败退,实则是诱敌深入的主动后撤,各部正依据精确情报,向各自的预定战场悄然集结。
与此同时,身处胜利狂潮之中的陆逊,并非全然没有疑虑。
随着大军不断西进“追击”,离开建业城防体系越来越远,后勤补给线不断拉长,虽然糜竺提供的“情报”屡试不爽,总能找到蜀军“薄弱”环节取得进展,但一种职业军人的本能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他在中军帐中,对着舆图,对朱桓、徐盛等将领分析道:“蜀军败退虽看似慌乱,然其主力未遭毁灭性打击。诸葛亮用兵,向来严谨,即便刘备病重,岂会如此轻易让我军连破数阵,长驱直入?其撤退路线,多偏向险峻地形或利于水军发挥之处,恐有蹊跷。”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我军粮道愈发漫长,且多为水路,需严防敌军小股部队袭扰。前锋突进过猛,与中军、后军已有脱节之势。传令下去,各军放缓推进速度,向中军靠拢,巩固所得阵地,加强侦察,尤其是两翼和后方,谨防埋伏!”
然而,他的谨慎,此刻在巨大的胜利和孙权不断传来的“催促进兵、扩大战果”的旨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糜竺,每每在陆逊产生疑虑时,便“及时”出现,以“蜀军内部倾轧加剧、诸葛亮已无法有效控制各军”、“刘备弥留、诸将皆欲保存实力退守荆州”等“内部消息”,来“印证”蜀军的“溃败”是真实的,并极力怂恿继续猛攻,以免错失“一举竞全功”的天赐良机。
孙权的旨意和糜竺的“情报”,如同两条鞭子,不断抽打着陆逊和他麾下求战心切的将领们。最终,陆逊的警告被淹没在一片“直捣黄龙”的请战声中。他只能尽力调整部署,要求各部加强戒备,但整个大军的进攻势头,已如离弦之箭,难以挽回地射向了刘长明和庞统精心选定的屠宰场。
东吴最后的国运,被虚假的胜利和精准的谎言牵引着,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建业城中,那冲天的欢庆乐声,仿佛已成为这场巨大悲剧开演前的最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