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妥当荆州事宜,刘长明携黄月英及部分核心新法官吏,溯江西上,重返阔别数年的成都。此时的益州,在刘备、法正、黄权等人历时数年的经营下,也已非昔日初定时的暗流汹涌。
刘备通过封赏、联姻、以及法正的政治手腕,刘备已基本平衡了荆州旧部、东州士族、益州本土大族之间的矛盾。虽然摩擦仍有,但已形成以刘备为核心的相对稳固的权力结构。
法正以其毒辣的权谋和务实的策略,分化瓦解了部分死硬派豪族,拉拢了更多观望者。黄权则以其清正干练,在稳定巴蜀地方、疏通粮道、整饬吏治方面卓有成效。他们虽未大规模推行刘长明那种“离经叛道”的新政,但也采用了部分改良措施,比如有限度地清理无主荒地分给军属、改进部分官营工坊管理等等,使益州经济民生有所恢复,社会趋于稳定,为刘长明归来推行更深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庞统在汉中秘密研发的“破城雷”技术已相当成熟,可靠性和威力得到实战检验。庞统也已随刘长明一同返回成都,准备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刘长明回到成都,刘备率文武出城相迎,盛况空前。看着眼前这位为集团奠定半壁江山、如今更携汉中荆州改革硕果归来的股肱之臣,刘备紧紧握住刘长明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法正看着刘长明身后那群精神抖擞、明显带着不同气质的新法官吏,眼神复杂,既有对其实干能力的认可,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黄权则显得坦然许多,他对刘长明的治国之才深为钦佩。
不过刘长明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归来的喜悦中。他深知,益州才是根本,这里的豪强势力最为顽固,改革阻力最大,但也潜力最大。在获得刘备的全力支持后,一场比汉中、荆州更为深刻、更为系统的新政风暴,开始席卷巴山蜀水。这一次,刘长明拥有了更雄厚的资本、更成熟的团队、更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刘备集团内部更稳固的权力基础,所以在益州的新政推行也开始了。
1. 雷霆手段清丈田亩:不再像荆州那样“劝农”,而是以汉中经验为模板,结合法正、黄权数年来摸清的底数,以刘备的绝对权威为后盾,动用军队配合新法官吏,对益州全境土地进行强制性、彻底的清丈登记!重点打击隐匿田产、抗拒丈量的顽固豪强,没收其非法所得土地。同时,将大量无主荒地、部分过度集中的豪族边缘土地收归官有。
2. 大规模授田与屯田: 将清丈出的官田,大规模授予无地少地农民、军属、流民,颁发“铁券”田契,实行“十五税一”甚至“二十税一”的优惠税率。在成都平原边缘、南中要隘等地,建立超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基地,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和邓芝等新法官吏共同管理。
3. 官营经济全面升级:
蜀锦工坊:将在汉中、荆州验证成功的“分段协作”、“计件质核”和部分黄月英改良的工艺,全面引入成都官营织造署,并整合私营大作坊,形成规模效应,牢牢掌控丝绸产业链顶端,使其成为蜀汉最重要的外汇来源。
盐铁专营强化:严格管控井盐和铁矿开采冶炼,引入更高效的技术,提升产量和质量,确保军国命脉。
“工商署”统筹: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官营工坊、协调民间手工业、管理市场、稳定物价、打击囤积居奇、征收商税,并引导资金流向屯田、水利等关键领域。
4. 教育体系化建设:在成都设立“太学”(高等学府,培养高级军政人才)和“格致院”(专门研究算学、格物、工技等实用学科)。在各郡县普遍设立“官学”(教授新算符、文书、律法、农工基础)。在乡里广设“蒙馆”(基础识字算数)。形成一套覆盖精英与平民、兼顾经典与实用的教育体系,彻底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为新政和国家机器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教材由刘长明亲自主持编纂。
5. 军制改革深化与“神机营”公开化:
将汉中、荆州的军制改革经验推广至蜀汉全军。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分、标准化训练、参谋体系和军功授田制度。
庞统的“神机营”从秘密研发转为半公开的“霹雳军”,直属刘备指挥。开始批量生产相对可靠的“破城雷”和用于防御的“蒺藜火球”,并大规模训练工兵和突击部队进行战术配合。这支掌握着“降维打击”力量的部队,成为蜀汉军中最神秘也最具威慑力的存在。
6. 南中怀柔与开发:在军事威慑的同时,刘长明将新政理念引入南中。派遣新法官吏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建立官市促进贸易,设立学堂传播汉文化,选拔当地头人子弟入成都学习。以经济和文化纽带,逐步将南中纳入蜀汉的有效治理和资源供给体系。
时光荏苒,自诸葛亮初入益州推行新政试点算起,至公元224年冬,已历十载。这十年,是刘长明呕心沥血、夙兴夜寐的十年,是蜀汉大地在变革中焕发惊人活力的十年。
当曹魏和东吴还在为内部权力交接、边境摩擦、以及彼此间的勾心斗角而耗费精力时,他们并未真正意识到,那个僻处西南、曾被他们轻视的蜀汉政权,在刘长明及其新政的塑造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
人口繁盛,仓廪如山: 持续的清丈授田、屯田垦荒、低税政策以及相对安定的环境,吸引了雍凉、中原乃至江东大量流民涌入。官府掌握的编户齐民数量激增,远超历史同期。成都、汉中、江陵三大官仓群,粮食储备堆积如山,可供全国军民支用五年以上!“天府之国”的潜力被新政彻底激发。
财源滚滚,府库充盈: 蜀锦垄断了西域和南方的高端丝绸贸易,利润惊人;官营盐铁专营稳定获利;药材、井盐、新兴的蜀漆、蜀纸等特产行销四方;高效的商税体系和繁荣的国内市场(得益于道路、水运的改善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带来持续收入。蜀汉的财政收入,在人均和总量上,已不逊于占据中原富庶之地的曹魏。
甲兵犀利,士气如虹: 经过系统改革和严格训练的蜀军,装备精良,尤其强弩配备率极高,号令统一,纪律严明。庞统的“霹雳军”虽规模不大,但其掌握的攻坚能力,足以对任何坚城构成致命威胁。全军将士因军功授田、待遇改善、政治目标明确而士气高昂。水军和山地步兵的建设尤为突出。
官吏精干,政令通达:通过各级官学、太学、格致院培养和层层选拔的新法官吏,逐渐取代了旧有体系。他们精通“新算符”、“格目法”,熟悉新政流程,务实高效,忠诚度较高。一套基于精确数据、流程化管理的行政体系在蜀汉初步建立起来,政令下达和执行效率远超曹魏和东吴。
技术萌芽,潜力巨大:“格致院”成为实用技术的研发中心,除了改进农业工具、织机、冶金工艺外,对庞统火药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安全应用探索也在进行。黄月英主持的器械改良成效显着。虽然还谈不上科技革命,但一种重视实用技术、鼓励创新的氛围已然形成。
民心归附,根基稳固:授田农民、屯田军民、工坊工匠、获得上升通道的寒门子弟,构成了新政最广泛的支持基础。“兴复汉室”的大义名分与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相结合,使刘备政权的合法性深入人心。南中地区也渐趋稳定,成为可靠的后方和资源地。
公元224年的冬天,成都的雪似乎都比往年小了些。丞相府内,灯火通明。刘长明站在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荆南四郡的位置。他身后,站着已成长为独当一面之才的邓艾,眼神锐利;庞统摩挲着怀中一个缩小版的“破城雷”模型,跃跃欲试;蒋琬、费祎、董允等新一代栋梁肃立两旁,目光坚定。
数年的积累,已让蜀汉拥有了不输于曹魏的雄厚国力。这只羽翼渐丰的卧龙,已悄然积蓄了足以撼动天下的力量。刘长明的眼神穿越沙盘,仿佛看到了长江以北的江东大地。看到了孟建、石韬、黄忠等无数被东吴害死的大汉将士之英魂!他知道,决战的时刻,正在临近。灭亡东吴,兴复汉室的理想,将在不久的将来,接受最终的考验。他手中的羽扇,轻轻指向了沙盘上的祁山方向。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南征风暴,正在这静谧的冬夜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