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清朝末期,汉人的识字率少的可怜,一千个人里面都可能没有一个会识字的,导致平民愚钝不堪,思想局限,才被外国的先进打的措手不及,而且教育也是人才的储备力量,学习能力强的,干什么都会很有优势,所以刘长明准备广开民智,进行实用主义教育。
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刘长明开启九年义务教育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只能决定初步广开学馆。
“广开学馆”虽然在益州阻力太大,但在汉中则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刘长明的目标很明确:培养实用人才,服务新政,开启底层上升通道。
首先刘长明设立了“汉中官学”,大量招收官吏子弟、还有无论品级、通过简单考试的寒门优秀子弟、以及部分被选拔的年轻祭酒或道徒。
至于教学内容,刘长明决定先以实用为主,再兼顾基础。教学的核心就是“新算符”与“格目法”为,这也也是吏员基础。公文书写格式、律法常识也要有一些了解。在这个时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长明可不想有一天,也沦落到吃人,所以基础农学知识,如节气、选种、常见病虫害防治、织造、药材加工流程,这些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还有思想建设教育,这几个字已经牢牢的刻在刘长明的心里了,上小学的时候,就是各种加强思想建设教育的横幅,所以刘长明深知对于一个人小时候的思想建设教育有多重要,所以课程里肯定还要增加儒家忠君爱国思想,还要结合“勤劳守法”、“纳税光荣”等朴素公民意识灌输。
虽然刘长明计划的很好,但是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全范围推广,刘长明准备先在人口较多的县乡,尝试设立启蒙学堂,主要教授“新算符”基础、识字和浅显的道德规范,主要对象为适龄儿童,优先官吏、军属、屯民子弟。目标是扫除“数盲”和绝对文盲,为未来储备基础人才。
说干就干,刘长明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公布后,立马派遣大量官吏实行,不久后,汉中就设立了一系列的官学和蒙馆,起初当地豪族还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听闻所有的官学和蒙馆向寒门开放,在汉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仍有旧学究私下诋毁其“不教圣贤大道,尽学些奇技淫巧和账房本事”,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这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能让孩子学到“吃饭本事”甚至可能进入官府改变命运的途径!报名颇为踊跃。第一批学员毕业后,迅速补充到各级官府和工坊,成为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
接下来就是军事改革了,作为前线基地,汉中的军事建设是重中之重。前世的刘长明就很喜欢看军旅剧,什么“士兵”啦,“特种兵”啦,每年几乎都要再刷一遍,很长一段时间,刘长明都想去当兵,还想成为特种兵。所以对于军事改革,刘长明融合其现代组织管理思想与丞相前世治军经验,对汉中驻军,主要是从荆州带来的部队和新整编的部分东州兵、汉中降卒进行了大胆改革。
1、“精兵简政”与专业化:裁军是必须的,每一分军费都要花在刀刃上!毕竟现在还没有那么多烟民。至于专业化,刘长明觉得什么样的部队就干什么样的活,这样在战场上也方便指挥,所以刘长明在这方面制定了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汰弱留强,精简冗员,将节省下来的军费用以改善装备和留存人员的待遇。
然后就是强化专业化分工了,将部队更明确地分为:
精锐战兵:重装步兵,比如大刀兵、长矛兵、强弩兵比如大量装备改进型蹶张弩、还有骑兵,主要以马超西凉旧部为核心。
工程\/后勤兵:专司扎营、修路、架桥、制造维修器械、维护庞统未来提供的火器。
侦察\/山地兵:选拔熟悉山地、行动敏捷者,负责斥候、特种作战。
2、强化训练与纪律:为什么部队的作息、训练时间都要具体化,刘长明不懂,但是他知道,只要这样做就能打造出一支能打的部队,训练方面,想想三多每天负重五公里越野就知道了,兵王都是练出来的!对于训练和纪律,刘长明也有以下的具体措施。
标准化操典: 制定更详细统一的训练大纲和作战动作规范。
“练为战”思想:训练极度贴近实战。山地丛林作战、夜间突袭、模拟城池攻防战、弩阵协同等成为重点科目。并且引入对抗性演练,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严明纪律:重申并细化《蜀科》军律,强调“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违令者严惩不贷。建立更有效的军法督察体系。
3. 情报与参谋体系,这个东西的重要不言而喻,为啥朱棣能用区区八百人就干翻了坐拥天下的大侄子,朱棣和姚广孝超强的才能是一部分,还有就是朱允炆这边都被渗透成筛子了,一举一动,朱棣都了解的清清楚楚,而且经过这么些年的大战,刘长明也知道了情报系统的重要性,虽然法正、徐庶都各有建树,但刘长明还是想再规范一下。
刘长明设立了独立的“军议曹”,负责情报收集。主要针对关中曹军、陇右羌胡、汉中残余势力、进行地图绘制、沙盘推演。
刘长明还定期召集中层以上军官进行“军议会”,分析情报,研讨战术战法,培养军官的全局观和参谋能力。这带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雏形。
4. 心理激励与认同:再就是军队的心理建设了,为啥现代部队,从连排开始都要设立指导员了,好的心理状态一定是能增强部队战斗力的!刘长明的心理建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强调“保境安民”、“恢复汉室”的政治目标,激发荣誉感。
建立相对公平的晋升和军功授田制度并与屯田结合。
改善军属待遇,建立军属互助组织,解决后顾之忧。如果一直传下去,可能就是现代工会组织的前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