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夏末,邺城。
漳水码头上,旌旗招展,甲士肃立。周瑜一身江东文士常服,宽袍大袖,立于船头,风姿不减来时。他身后,满载着北方良马、毛皮、药材等特产的船队正缓缓升帆。此番北行,玉玺之事尘埃落定,虽未竟全功,但为江东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贸易利益,更亲眼见识了北地的实力与那位周大都督的手段,可谓不虚此行。
码头栈桥之首,周晏今日难得穿得齐整了些,只是那官服的腰带依旧系得有些随意,他带着都督府一众属官,正为周瑜送行。场面一派和谐,全无半分此前隔空交锋的剑拔弩张。
“公瑾兄,此番仓促,未能尽地主之谊,下次再来,定要好好盘桓几日!”周晏拱手笑道,脸上是毫无作伪的热情,他上前一步,很自然地拍了拍周瑜的手臂,声音压低了些,带着推心置腹的诚恳,“与江东的贸易细则,我已全权交予甄家操办,公瑾兄尽可放心。甄家商誉,你是知道的,断不会让盟友吃亏。首批战马三百匹,不日便会由他们组建的船队运往江东,后续的药材、皮革,也都按我们议定的最优价格供给。”
周瑜感受着臂膀上传来的力道,看着周晏那双清亮而真诚的眼睛,心中亦是感慨。此人行事,确如传闻般不拘一格,却又在关键处拿捏得极准。他给出的条件,不仅优厚,更重要的是由甄家这等巨贾主持,规避了官方往来诸多不便与猜忌,效率更高,也让江东方面安心。这份魄力与周到,让他对这位年纪相仿的北方都督,不禁又添了几分真实的钦佩。
“子宁兄厚意,瑜感激不尽。”周瑜郑重还礼,笑容温润,“北地物产丰饶,我江东亦不缺鱼盐舟船之利,日后互通有无,必能使两家更为紧密。子宁兄若有暇,也盼能驾临江东,容瑜一尽地主之谊,览我江东风物。”
两人相视一笑,许多未尽之言,皆在不言中。对于那个共同提及的名字,两人心照不宣。
“孔明之才,确是可畏可敬。”周瑜望向南方,语气带着一丝复杂的欣赏,旋即转为锐利,“然卧龙蛰伏,非江东之福。在其真正腾飞九霄之前,恐是我江东心腹之患。”这话已是将诸葛亮摆在了当前首要对手的位置上。
周晏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却没有接这个话题,只是笑道:“路途遥远,公瑾兄一路顺风!待他日饮马长江,或许还能与公瑾兄,共赏南国月色!”
周瑜朗声一笑,再次拱手:“借子宁兄吉言!告辞!”言罢,转身登船,再不回头。
船队缓缓离岸,顺流而下。周晏站在码头,直到船影消失在河道拐弯处,这才招呼一声,带着属官们打道回府。
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斜长,步伐依旧带着点特有的、脚跟不太着力的晃动,却自有一股成竹在胸的从容。
此后的数月,整个北方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械,按照周晏定下的四策,高效而冷酷地运转起来。
由朝廷颁布的、针对江夏的贸易禁运敕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各州郡关隘。凡铁器、战马、大型木材、大批粮秣,严禁南下江夏。
甄家的商队率先做出了表率,不仅立刻切断了与江夏的所有“敏感”贸易线路,更是主动配合官府,盘查其他可能铤而走险的商队。
一时间,通往江夏的商路几乎断绝,偶有走私者,也被蜂房眼线或边境守军查获,籍没家产的重罚之下,敢于冒险的人越来越少。江夏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一座孤岛,刘备集团获取外部资源的渠道被硬生生掐断。
荆州内部,蔡瑁在得到北方“蜂房”传递的、关于支持其外甥刘琮以及未来利益的明确保证后,彻底倒向了曹操一方。
他利用其在荆州的影响力,处处给刘备使绊子。无论是刘备以“协防”名义向襄阳请求的粮草补给,还是诸葛亮提议的、与荆州其他郡县联合清剿水匪的计划,都在蔡瑁的运作下或拖延、或削减、或直接否决。
襄阳与江夏之间的公文往来,充满了扯皮与推诿,让主持江夏内政的诸葛亮耗费了大量心神在无休止的文书博弈上。
江夏本地,那些原本被黄祖压制的豪强,以及一些对刘备这位“空降”长官心怀不满的黄祖旧部,在“蜂房”秘密输送的金钱、粮饷乃至一些“退役老兵”的“技术指导”下,变得异常活跃。
他们时而啸聚山林,劫掠通往江夏的运粮队;时而在水道设卡,勒索过往商船;甚至偶尔还会爆发小规模的营啸或“民变”,虽然规模都不大,无法动摇刘备的根本,
却如同嗡嗡作响的苍蝇,不断骚扰,让关羽、张飞等将领疲于奔命,无法全力整训军队。江夏的治安与稳定,始终蒙着一层阴影。
反观北方与江东,贸易往来却日益频繁。甄家的船队穿梭于渤海与长江口,北地的战马、药材源源不断运往江东,换回的是江东的优质木材、铜料以及大量的海盐。
双方各取所需,关系在实实在在的利益输送下,竟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蜜月期”态势。
各方势力似乎都在这新的格局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收获着各自所需。唯独蜗居江夏的刘备集团,如同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若非诸葛亮与徐庶二人精诚合作,以内政手腕勉强维持着民生,以智谋化解着一次次内部危机,恐怕这刚刚到手的立足之地,早已崩坏。
然而,应对这四面八方、无孔不入的压力,几乎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与能量,再难有余力向外拓展。
就在这南困北进的背景下,邺城格物院偏厢后的秘密工坊内,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尝试,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是纺织机的改良,新的水力传动结构使得纺纱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虽还未大规模推广,但已预示着手工业即将迎来的变革。
其次是印刷术,活字材质与固定技术的改良,使得排版更为稳固,印刷出的字迹清晰度大增,成本却大幅降低,为知识的传播埋下了颠覆性的种子。
而最让周晏振奋的,还是船舶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