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腊月十六,长安雪后初晴,太极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莹白的光。殿外的铜鹤香炉升起袅袅檀香,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文东武西分列两侧,靴底踩在金砖上,发出整齐划一的轻响。
辰时整,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划破寂静:“陛下驾到——!”
刘进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缓步走入殿中,玄色的袍摆拖过地面,绣着的日月星辰图案仿佛随着步伐流转。他径直走向龙椅,转身落座,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左手边的紫檀木椅上——那是特意为太子刘皓增设的座位。
“儿臣参见父皇!”刘皓身着杏黄色太子蟒袍,起身行礼,动作沉稳有度。十五岁的少年已近成年,眉宇间既有少年人的清朗,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持重,尤其是那双眼睛,偶尔闪过的锐利,竟与刘进有几分神似。
“坐吧。”刘进抬手示意。融合了李世民模板,让刘皓在政务上的天赋日渐显露,处理起东宫事务条理分明,而且武艺也颇为不俗,当然,年纪也不小了,这也是刘进决意让他参与朝会的缘由。
刘皓谢恩落座,目光平静地扫过群臣。百官虽早已知晓太子将参与朝会,此刻见他与陛下同坐,心中仍不免感慨——这位年轻的储君,怕是很快就要正式介入朝政了。
刘进手指轻叩龙椅扶手,缓缓开口:“今日朝会,议题有三:南面战事、国库收支、科举取士。诸位有话但讲无妨。”
殿内鸦雀无声,百官都在等待第一个议题。南征之事关乎天下一统,是眼下最要紧的政务。
兵部尚书于谦出列奏道:“陛下,李靖将军已在淮南整军两月,粮草军械齐备,只待陛下下令,便可渡江攻伐江东。岳飞、秦琼二将军在南阳集结,刘表麾下虽有蒯良、文聘等将,却军心涣散,预计开春后便可攻破襄阳。唯有益州刘璋,据守天险,麾下吴懿、严颜皆为宿将,需从长计议。”
刘进点头:“江东、荆州可按原计划推进,益州有关卡众多,暂缓。传旨李靖,正月十五后出兵,配合韩世忠的水军,务必一举击溃朱元璋水师。岳飞、秦琼需在五月之前拿下荆州,打通入蜀通道。随后秦琼领兵入蜀,配合汉中的关羽,两面夹击。岳飞领兵进江东,先灭了吕布!”
“臣遵旨!”于谦躬身领命。
武将列中,秦琼、岳飞虽不在朝,但其余将领皆面露振奋,一旦征战开启,他们也有可能被调往前线。南征筹备已久,如今终于定下出兵日期,一统天下的曙光已在眼前。
朝堂议事向来先军后政,南面战事定下后,刘进的目光转向户部尚书张居正:“张先生,说说国库的情况吧。这两年北征耗资巨大,朕心里一直悬着。”
张居正出列,手中捧着账册,声音清朗:“陛下放心。托陛下洪福,这两年风调雨顺,关中、河北皆获丰收,亩产较往年增两成。加之推行一条鞭法,清查隐田,商税、盐铁专营皆有盈余,虽北征耗银两千五百万贯,国库仍有存银三千七百万贯,粮草也可支三年之用。”
他顿了顿,补充道:“江南新附之地已开始纳粮,淮南盐场岁入较去年翻倍,只要南面战事不迁延过久,国库足以支撑。”
殿内响起低低的赞叹声。连年征战却能保持国库充裕,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成就。百官看向张居正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佩。
刘进脸上露出笑意:“好!有张先生在,朕便放心了。南征所需粮草军械,户部需全力保障,不可有误。”
“臣省得。”张居正拱手道,“臣已命人在淮南、荆州预置粮仓,只待大军开拔便可调运。”
刘进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这些年推行新政,丈量土地、改革税制,虽触动了不少旧勋贵的利益,却也让朝廷根基日渐稳固。尤其是系统加持下的风调雨顺,更是让新政的推行事半功倍。如今世家大族已基本归顺,地方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支撑大军南征的底气。
“民生之事,不可懈怠。”刘进又道,“各地水利、农桑,需督促地方官加紧办理。春耕将至,种子、农具要提前分发,莫要误了农时。”
“臣等遵旨!”户部、工部官员齐声应道。
太子刘皓坐在一旁,手中握着笔,将父皇的每一项指令都仔细记下。他虽在东宫学习政务,却从未像此刻这样直观地感受到朝堂运转的脉络——军、政、财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影响全局。
刘进看在眼里,心中暗自点头。让储君旁听朝会,便是要他明白,帝王治国不仅要懂军事,更要懂民生、知钱粮,否则空有雄心也是枉然。
朝会进行到后半程,气氛渐渐轻松。刘进想了一下,想起来科举。他征战在外,没时间管这事,想到刘皓年纪到了,便命令刘皓主持这次科举,田丰配合,因此话锋一转,看向刘皓:“阿皓,该说说你主持的科举了。朕在外征战时,便听说你将此事办得不错。”
刘皓起身,手中捧着一份红绸包裹的名单,缓步走到殿中:“回父皇,此次科举乃陛下离京前定下,儿臣不敢居功。幸有吏部田尚书辅佐,考官皆秉公办事,共取文科进士一百五十人,武科进士一百三十人,皆是可用之才。”
他将名单呈上,太监转呈给刘进。
刘进打开名单,首先看的是文科。榜首赫然写着“蒋琬,零陵人”,其后是“张昭,彭城人”“步骘,淮阴人”。看到这几个名字,刘进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笑容。蒋琬沉稳持重,张昭、步骘皆是徐州名士,能将他们招揽入仕,可见此次科举的吸引力。
再往下看,张紘、毋丘俭、杨修、王基,刘放,李孚,王肃,应玚……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皆是后世有名的文臣谋士。刘进越看越满意,这些人虽多出自汝南,江南、荆州,却愿意通过科举为大汉效力,说明朝廷的威望已深入人心。
“文科取士,不错。”刘进将文科名单放下,拿起武科名单。
武科榜首写着“凌统,吴郡人”。刘进微微挑眉,凌统乃是水军名将凌操之子,没想到竟会来参加科举。再看其履历,竟是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所办军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校期间兵法、武艺皆列榜首,倒也名副其实。
榜眼“吕蒙,汝南人”,探花“田豫,渔阳人”,其后郝昭、孟达、鄂焕、王双、冷苞、庞会、徐盛、丁奉……皆是历史上能征善战之辈。尤其是吕蒙,虽出身行伍,却在军校中苦读兵法,如今在卢植的教导下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武科亦是人才济济。”刘进将名单合上,对刘皓道,“这两榜进士,是你亲手点的?”
“是。”刘皓道,“儿臣与田尚书、军校几位老将军,祭酒共同阅卷,武科还加试了骑射、阵法,皆是凭真才实学录取。”
田丰出列证实:“陛下,太子殿下亲力亲为,每日阅卷至深夜,所选之人皆德才兼备,老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
刘进看着刘皓,眼中满是欣慰:“做得好。科举取士,不仅是为朝廷选才,更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有真本事,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入朝为官。”
他顿了顿,对刘皓道:“这些新科进士中,文科、武科你各选五人,调入东宫任属官。给他们些历练的机会,也让你身边多些可用之人。”
这是公然给太子培植势力,也是对其能力的认可。百官见状,心中皆明了——陛下是铁了心要培养储君了。
刘皓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却并未失态,躬身道:“谢父皇恩典!儿臣定会量才录用,绝不负父皇所托。”
他心中清楚,父皇此举不仅是信任,更是考验。这些新科进士来自各地,背景各异,如何驾驭他们,将是他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日头升至中天时,朝会终于结束。刘进起身离座,百官恭送陛下离去后,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太子刘皓身上。
刘皓从容起身,对田丰道:“田尚书,烦请将新科进士的卷宗送至宫中,晚些时候,朕要亲自召见他们。”
“老臣这就去办。”田丰笑道。
刘皓又对几位武将道:“凌统、吕蒙等人既是军校出身,便请诸位将军多指点。东宫护卫缺些人手,孤打算从武科进士中选些人补充。”
武将们纷纷应诺。太子亲掌军权是迟早的事,能让自己的门生故吏进入东宫,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
刘皓处理完这些事,才缓步走出太极殿。廊下寒风凛冽,他却丝毫未觉,心中满是振奋。今日朝会,父皇不仅让他参与议事,更将科举取士的大权交给他,还允许他选拔东宫属官,这是前所未有的信任。
“殿下,回东宫吗?”身旁的太监轻声问道。
“不。”刘皓望着宫墙外的长安城,眼中闪烁着光芒,“去吏部,先看看蒋琬、张昭的卷宗。孤要亲自拟定东宫属官的名单,明日呈给父皇过目。”
太监连忙跟上。少年太子的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阳光洒在他的蟒袍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太极殿内,刘进透过窗棂,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确实有早点当太上皇的想法,但前提是刘皓能真正扛起治国的重任。今日朝会,刘皓的表现沉稳得体,对政务的理解也远超同龄,看来融合李世民模板的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
“陛下,太子殿下倒是急着做事。”马秀英不知何时来到殿内,手中捧着一件披风。
“年轻人,就该有这股劲头。”刘进接过披风披上,“朕打了这么多年仗,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安稳稳地坐江山吗?”
他望向南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战即将打响,待江南平定,他便可以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刘皓,自己或许真的能偷个懒,像寻常百姓那样,看看山水,享享天伦。
只是眼下,还不是松懈的时候。南征的战鼓即将擂响,属于大汉的新篇章,正等着他们父子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