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的暖阳刚化开桑田残雪,阿豆清晨巡田时就皱了眉——风溪村的新桑苗返青不均,有的苗已冒出嫩绿新叶,有的却叶尖发黄、迟迟不抽芽。“是冬冻后肥力不够,还有浇水不均!”阿桃赶过来时,《寒月谷守护录》正翻在“桑苗返青”页,柳玄的手注很清晰:“返青需‘补肥+匀水’,弱苗可浇艾草桑枝液促长;若遇晚霜,需盖薄桑枝帘防冻伤新叶。”
风溪村的村长刚要准备,就见自家汉子推着车来了,车上堆着发酵好的桑枝肥:“去年学的堆肥法没白练,这肥够给弱苗追一遍了!”话音未落,北沟村的李伯也背着艾草来:“早晒了艾草,熬点促长液,弱苗浇上三天就冒芽!”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风溪村牵头给弱苗追桑枝肥(离根三寸埋肥,防烧根),教其他村辨弱苗(叶黄、茎细为弱苗);2. 北沟村熬艾草桑枝液(三斤艾草+两斤桑枝+十五斤水,煮半小时过滤),教风溪村浇苗;3. 清溪村调水渠(把“枝形渠”闸门开匀,保每株苗浇水量一致);4. 云溪村编薄桑枝帘(防晚霜),西坡村帮弱苗松土;5. 阿豆和小石头带孩童插标记牌(红牌标弱苗、绿牌标壮苗),还帮着递肥勺、浇促长液。
阿豆蹲在弱苗旁,小心埋着桑枝肥:“村长,肥埋多深才好?”村长示范着量距离:“离根三寸,太深苗吸不着,太浅会烧根!”小石头则帮着浇促长液,北沟村的李伯在旁指导:“要绕根浇,别浇在新叶上!”没过多久,七村的桑田就分好了弱苗区,薄桑枝帘盖在弱苗上方,像给新萌的芽尖撑了层伞。
清溪村调的水渠很精准——每排苗的水流都不急不缓,壮苗喝足水,弱苗也沾到了匀水。西坡村的松土很轻,王大叔边松边说:“别伤着新根,松透土才好吸肥!”路过的石洼村村民看呆了,凑过来问:“你们这桑苗长得真好,能教我们种吗?我们村也有片荒地想种桑!”
风溪村的村长笑着点头:“明年开春,我们教你育苗、移栽,现在先帮你认认弱苗!”阿豆也递过一把桑枝肥:“这肥养苗好,你先带点回去试试!”石洼村的人连声道谢,说要回去整理荒地,明年就来加入联防。
晌午时分,肥追完了、水浇匀了,薄桑枝帘也盖好了。风溪村的妇人拎来竹篮,里面是艾草桑枝煮的粥:“天儿还冷,喝碗热粥暖身子!这粥还能祛寒,喝了不容易感冒!”
傍晚时,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巡田,灯光照在弱苗上,能看见叶尖已透出点新绿。阿豆拉着小石头的手,指着石洼村的方向:“石头哥,明年石洼村来了,我们就是八村了!”小石头点头,从兜里摸出个艾草编的新芽书签:“给你!明年桑苗新叶长出来,就像这个书签一样绿!”
阿桃坐在田埂上,把“弱苗追肥法”“艾草桑枝液配方”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七村人围着桑田追肥、浇液、调渠,薄桑枝帘盖在弱苗上,孩童举灯巡田,石洼村的人在旁学习。她笔尖一顿,写下:“冬末桑苗返青,非一村能助;七村携肥、携技、携心,共促新萌,方得苗势匀齐,守护网愈广。”
夜色渐深,寒月石的光晕飘到桑田上空,落在弱苗的新叶上,像给芽尖镀了层光。苏清寒望着这一幕,对林砚说:“风溪村现在能主动帮新邻村,守护网才算真的‘薪火相传’了!”林砚点头,目光落在田埂上的粥篮——篮盖的桑枝编纹里,绣着七片新萌的桑叶,旁边还留了个小空位(给石洼村的桑叶)。
第二天清晨,七村的桑田多了些新木牌,是阿豆和石洼村孩子一起画的:弱苗旁立着肥勺、浇壶,旁边写着“七村助萌”。路过的村民看见,都笑着说:“这苗长得旺,人心更旺,以后会有更多村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