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风吹过稻田,带着深秋特有的凉意。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头,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成长的历程。苏瑶沿着田埂慢慢走着,手指轻轻拂过即将成熟的稻穗,感受着谷粒饱满的触感。
老周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穗稻谷,眯着眼睛仔细端详。“谷粒饱满,穗头沉实,明天就能开镰了。“他的声音里透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金黄的稻穗。
苏瑶接过那穗稻谷,放在掌心细细打量。稻穗弯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密实实的谷粒排列整齐,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轻轻捻下一粒稻谷,用指甲掐开,米粒洁白晶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她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片丰收的宁静。
开镰的前夜,村里几乎无人入睡。男人们在月光下仔细打磨着镰刀,女人们准备着捆扎用的草绳,孩子们在打谷场上追逐嬉戏,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和期待。苏瑶独自一人来到仓库,检查明天要用的工具。她的手拂过那些擦拭得锃亮的镰刀,心里涌起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情绪。
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聚集在田边。男人们挽起裤腿,女人们系着头巾,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而又期待的神情。老周站在田埂最高处,深吸一口气,洪亮的嗓音划破晨雾:“开镰咯!“
第一把镰刀落下,发出清脆的“唰唰“声。金黄的稻穗应声倒下,很快在田里铺成整齐的一行。二柱子带着年轻力壮的后生们负责收割,他们动作娴熟,镰刀起落间,一片片稻田露出湿润的泥土。苏婉领着妇女们跟在后面,利落地将割下的稻谷捆扎成束。老周带着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仔细检查着每一捆稻谷的质量,不时交流着意见。
“这一片长得真好!“二柱子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指着眼前一片特别饱满的稻穗,“穗头沉得都快抬不起头了。“
苏瑶没有参与收割,她在田埂上来回巡视,目光专注地检视着每一片稻田。她时而蹲下身,仔细查看稻穗的成熟度;时而拨开稻丛,观察稻秆的生长情况。她的脚步很慢,仿佛要把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稻田深深印在脑海里。
“苏瑶姐,你看这个。“苏婉抱着一捆稻谷走过来,脸上带着困惑的表情,“这捆稻谷的粒数特别多,估摸着得有二百多粒,但是单粒看起来要比其他的小一些。“
苏瑶接过稻捆,仔细端详。确实,这捆稻谷的穗型特别大,粒数也比普通的多了近三成,但单粒重量明显偏轻。她让苏婉找来红布条,把这捆稻谷单独标记出来。“这可能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她若有所思地说,“穗大粒多但单粒轻,也许跟施肥的配比有关。“
收割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白天,稻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镰刀的闪光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夜晚,打谷场上的连枷声此起彼伏,新稻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村庄上空。村民们轮流休息,但打谷场上的灯火通宵不灭。
“该测产了。“收割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苏瑶对老周说。她的声音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泄露了内心的紧张。
她特意请来了县农科所的技术员,还从镇上粮站借来了标准秤。测产选在阳光最好的正午,他们选取了三块有代表性的田块,每块取一亩见方的面积进行测量。
“开始!“技术员一声令下,村民们把准备好的竹筐依次排开,开始小心翼翼地装填稻谷。
称重进行得很慢,每一筐稻谷都要仔细去皮、称重、记录。苏瑶站在秤前,专注地看着秤杆的起伏。汗水顺着她的鬓角滑落,在衣领上洇开深色的痕迹,她却浑然不觉。老周蹲在一旁,烟袋锅早已熄灭,但他仍习惯性地叼在嘴里。二柱子紧张地搓着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秤杆。
当最后一筐稻谷的重量被记录下来,技术员开始拨弄算盘。现场陷入一片寂静,只有算珠碰撞的“噼啪“声在晒场上清脆地回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把小小的算盘上,连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
“出来了!“技术员抬起头,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经过精确计算,平均亩产......一千零五十斤!“
晒场上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老周激动得烟袋都掉在了地上,二柱子直接把草帽抛向了天空,苏婉更是忍不住红了眼眶,悄悄用衣袖擦拭着眼角。
“一千零五十斤......“苏瑶喃喃重复着这个数字,眼前有些模糊。她想起育苗时那些不眠之夜,想起分蘖期的焦虑等待,想起除虫时的艰难抉择,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收获。
然而喜悦过后,新的工作接踵而至。晒干的稻谷要经过精挑细选,一部分留作明年的种子,一部分上交粮站,剩下的才是村民们的口粮。晒场上,村民们用最传统的风车扬谷,金黄的稻谷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这批稻谷的品质差异很大。“苏瑶在整理种子时发现了新的问题。她让苏婉把不同品质的稻谷分开存放,仔细记录每一批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长在田块边缘、日照更充足的稻谷,虽然穗型较小,但米粒更加晶莹剔透,煮出来的米饭也特别香糯。
“这可能是个新发现。“她指着两堆不同的稻谷对苏婉说,“你看,生长环境的不同,不仅影响产量,还会改变稻米的品质特征。“
这天晚上,苏瑶特意用新米煮了一锅饭。米饭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特有的清香飘散在整个院子里。当锅盖掀开的那一刻,饱满的米粒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引得围观的村民们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来,大家都尝尝。“苏瑶给每个人盛了满满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老周细细咀嚼着,连连点头:“好米,真是好米!米粒饱满,口感软糯,还带着淡淡的甜味,比我在县城吃过的东北大米还要香。“
二柱子已经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第一碗,一边添饭一边说:“这米吃起来真有嚼劲,越嚼越甜,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米饭。“
苏瑶小口品尝着,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这批水稻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更证明了太空作物在当地种植的可行性。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晚饭后,她独自来到仓库。新收的稻谷堆成了小山,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抓起一把稻谷,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流淌而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个丰收季节的故事。
“明年该试试新的品种了。“她轻声自语,目光落在仓库角落里那些准备好的实验记录本上。
就在这时,老周提着马灯走了进来:“就知道你在这儿。怎么,又在琢磨新点子了?“
苏瑶点点头,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我在想,既然水稻能成功,是不是可以试试其他作物?比如太空大豆,或者太空花生。不同的作物轮作,还能改善土壤。“
老周在稻谷堆旁坐下,重新点燃了烟袋:“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咱们刚把水稻种明白,这又要......“
“就是要趁热打铁。“苏瑶语气坚定,走到墙边指着贴在那里的种植计划表,“您看,现在有了经验,有了技术,还有了大家的信任,正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可以把村东那片坡地利用起来,那里适合种豆类。村北的沙土地,正好可以试种花生。“
马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两人的影子,苏瑶的手指在计划表上移动,语气越来越兴奋:“如果能成功,咱们村就能实现粮食作物的多元化种植,再也不用担心单一作物受灾的风险了。而且,豆类作物能固氮,对改善土壤也有好处。“
老周沉默地听着,烟袋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良久,他缓缓开口:“你说得对。庄稼人不能总守着老一套,该往前看。不过......“他顿了顿,“得先让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明白。“苏瑶点点头,“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种,等有了成果再推广。就像这次的水稻一样,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