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管会的王卫国等人看到前方爆炸场景,顿时呆住。
这是什么情况?对面居然有火炮?
王卫国立即止步,目光警觉地盯着前方。
他虽鲁莽,却不愚蠢。
这群人居然藏着重武器,完全出乎意料。
还没来得及下令撤退,他隐约看见前面有人向自己挥手。
定睛一看,他脸色骤变。“柱子??”
……
……
“队长,那是柱子吗?”
身后的队员们逐渐看清那个身影,不由得惊讶地问起来。
这家伙是从哪冒出来的?
王卫国确认来人是柱子后,顿时愣住了。
他们之前在前方打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柱子在做什么。
原以为柱子第一次上战场,只需躲在队伍里锻炼胆量即可,没想到这小子竟直接冲到了对方的大后方。\"王老哥!”
柱子依旧挥手招呼着王卫国等人。
这时,喻屯村方向的枪声也完全停止了。
军管会的人互相看了一眼,彼此眼中满是疑惑。
四位队长随后也来到王卫国身旁。\"老王,这是怎么回事?刚才不是还在交火吗?那好像是你这次带来的新兵?”
作为队长,他们的反应比王卫国稍慢一些,但也察觉到村里可能存在重武器,只是眼前的情形显得异常。
王卫国此时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听见枪声停歇后,原本准备撤退的他并未下令,而是朝柱子的方向望去。
此刻,喻屯村口毫无动静,安静得仿佛刚才交战的敌人从未存在过。
就在此时,何裕柱再次挥手说道:“王老哥,这里已经没人了,你们可以放心过来。”
这次声音格外清晰,传入王卫国耳中,他轻轻点头回应,并挥手带着几个人先行前往。\"老王,注意安全。”
四位队长依然半信半疑,不明白为何战斗戛然而止。
当王卫国带领众人到达何裕柱身边时,才看清村内的状况。
三个巨大的弹坑将村口的敌人炸得东倒西歪,伤亡惨重。
而何裕柱旁边,有几个家伙跪在地上,实际上是因为双腿骨折无法站立。
与此同时,墙角还有几个身穿皮衣皮帽的男人,缺胳膊少腿地瘫坐在墙边,手中的武器早已被何裕柱缴获。“柱子,这事都是你惹出来的?\"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王卫国惊讶得说不出话。”王队长,咱们先把这些人控制住。\"
王卫国点头同意,明白事情紧急,立刻派人通知其他队伍。
四九城,军管会。
下午五点左右。
何裕柱从屋内走出时,王卫国和张春明已经在门外等候。
两人看着他,表情复杂。\"王哥,张哥,谢谢你们这次协助。\"
若非军管会此次行动,仅凭他一人的暗劲修为,面对喻屯村那群武装分子,恐怕凶多吉少。
王卫国嘴角微抽:“要不是你通风报信,我们哪会有这么大收获!\"
旁边的张春明附和道:“柱子,你这次功劳不小。
那批武装分子里有五个头目,还涉及外部特务在四九城的重要布局。\"
审问那些俘虏后,他们才得知情况。
原来,喻屯村的头目并非普通匪徒,而是受外部特务支持的武装组织。
那些特务提供粮食和资金,让他们在当地制造混乱。
近来更以低价卖粮为诱饵,引诱城中粮商上钩,借此扣押粮商,逼迫更多粮食供应。
据头目交代,他们这次行动之所以仓促,是因为城内的计划出了问题。
他们原计划囤积一批粮食,但因物资丢失,不得不冒险行动。
而王卫国他们的运气很好,由于城内物资失窃,他们在城外的补给点加强了防守,导致喻屯村兵力不足,被一举剿灭。
听到这里,何裕柱心中泛起疑惑。
他们提到的补给点,该不会就是自己先前去过的地方吧?
何裕柱想到自己空间里的资源,包括金元宝、武器和粮食,觉得事情的发展还算顺利。
没想到这次意外的任务,竟让敌人露出了破绽。
王卫国和张春明之所以反应强烈,并非因为那些情报,而是何裕柱在此次行动中的出色表现。“柱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夸你,这次你可真是立了大功!”
王卫国拍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欣赏和自豪。
这小伙子独自潜入村子,不仅安全解除了被抓的粮商威胁,还救下了大家的性命。
后来统计时才发现,喻屯村藏有三门改装大炮,炮弹多达十五发。
要是真被用上,军管会的人恐怕难以抵挡。
但何裕柱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好几个隐藏的敌人,最终迫使他们将炮口转向前面的敌人,从而迅速终结了这场行动。
否则的话,军管会别说胜利,能全身而退就已经不错了。“柱子,你不仅为这次行动立下首功,还救了我们的战士!”
张春明在一旁补充道。
听闻此事后,他也感到一阵后怕,不仅仅是战士们的安危,还有何裕柱自身的安全。
他年纪尚小,这是第一次上战场,如此深入敌后,心理素质远超常人。
王卫国看着何裕柱的眼神愈发炽热。“柱子,放心吧,这次我一定给你争取到嘉奖。
我这就和老张去申请,给你颁授锦旗!”
王卫国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样的功劳,锦旗肯定是少不了的。
张春明在一旁附和:“锦旗是必须的,上次柱子做的事就值得一面锦旗,这次我们一起去申请,今天就把这事办妥。”
对于这面锦旗,何裕柱并未推辞。
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获得军管会颁发的锦旗意义非凡。
这绝不是后世居委会那种象征性的锦旗,而是关键时刻可能保命的东西。
即便退一步说,有了它,自己至少在某些场合比普通人更安全。\"那就多谢张大哥和王大哥了。”
何裕柱恭敬地点头。
王卫国拍拍他的肩膀,“柱子,别客气。
怎么样?要不要考虑加入军管会?以你的表现和天赋,未来一定会有大作为!”
王卫国并非空谈。
他一直很欣赏何裕柱,再加上当前国家虽已基本稳定,但边境仍不太平。
他并不知道军管会即将解散,但如果柱子愿意跟随他们历练,或许有机会到那些地方建立功勋。
张春明也流露出一丝欣赏。
他知道柱子武艺高强,跟随杨老先生学过国术,但之前并未像王卫国那样强烈建议他加入军管会。
毕竟柱子年纪尚轻,又是鸿宾楼的厨师。
然而,这次柱子单枪匹马完成任务,成绩斐然,让张春明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柱子确实是个人才,若是加入军管会,必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听完两人的话,何裕柱略作沉思,最终摇头道:“王大哥、张大哥,抱歉了。
我只是想暂时参与一次活动,借此机会感谢你们。
但我现在还是想留在鸿宾楼当厨师,学习厨艺,毕竟我才十五岁,还有妹妹需要照顾。”
柱子直言自己的来意,这次随行是因为师娘家出了状况,不然即便他是暗劲武者,也不会随意冒险。
听罢柱子的话,王卫国和张春明都露出了惋惜之色。
这孩子本是棵好苗子,实在可惜。
然而,他们并未强求:“既然你不愿意,我们也不勉强。
对了,队伍带回的人还在其他房间,要不要在这稍作等待?我们正准备为你们申请锦旗,待调查结束,你也方便与师娘家联系。”
何裕柱点头应允,并叮嘱人尽快通知师父师娘。
……
大约一小时后。
何裕柱坐在军管会大厅的椅上闭目养神,这时,两名身影急匆匆地从门外进来,身后跟着一名领路的士兵。\"两位,军管会的小英雄就在那儿。”
声音传来时,人还未到近前。
何裕柱睁开眼,看见师父李保国和师娘肖秋珍走进来。“柱子!”
李保国和肖秋珍同时喊道,随即走到何裕柱身边。
他们仔细打量了一番何裕柱,确认无恙后才放下心来。\"师傅师娘。”
何裕柱向二人点头致意。“柱子,听说你回来了,我们就赶过来了。
刚才听他们说你是英雄?这趟出城,情况如何?”
李保国关切地问道。
话音未落,王卫国和张春明也已来到大厅。\"李保国同志,你的徒弟可真不错。”
张春明笑着对李保国夫妇说道。\"可不是嘛,这小子……”
王卫国在一旁讲述了军管会的行动情况。\"肖家那边快结束了,马上就出来。”
他指了指另一间紧闭的房门。
听完柱子在外城的表现,李保国和肖秋珍都显得有些惊讶。
柱子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一个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按照王卫国的说法,如果不是柱子动作迅速果断,他们与这些歹徒交火时,后面关押的粮商们是否会有危险都很难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柱子不仅救了军管会的人,也间接保护了这些粮商的生命安全。
肖秋珍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情:“柱子,这次真的多亏有你!\"
何裕柱见状赶紧上前扶住师娘:\"师娘,咱们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
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的房门打开了,两名年轻同志首先走出来,向王卫国和张春明敬礼问候。
随后,几个衣衫略显凌乱的人走出房间。
这些人大多体态富态,有些人手上或脖子上还戴着一些饰品,显然是那些被绑架的粮商。
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些歹徒的目标并不是财物,而是粮食。
在这群人中,肖秋珍很快认出了两个熟悉的人影。”爸、妈。\"
肖秋珍喊道,人群中两个穿蓝绸衣服的老人听见后,下意识地看了过来。\"秋珍……\"
看到女儿平安无事,两位老人的声音都微微发颤。”爸、妈,你们没事真是太好了。\"
肖秋珍走上前,情不自禁地握住了父母的手。
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分歧,终究还是一家人,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
况且,父母对她的态度并无太多责备,只是家里的一些长辈挑拨是非,甚至怂恿父母冒险进城采购。
看着女儿,老两口心中五味杂陈:\"秋珍啊,我们当时真该听你的,不该这么冒险的。\"
虽然最终只是虚惊一场,但这次外出确实让他们遭受了一些实际损失,而这些,肖秋珍早已提前提醒过。
听到父母的话,肖秋珍明白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随即转身将柱子拉到父母面前。”爸、妈,这次咱们家得好好感谢柱子。\"
……
……
“柱子,是你教的保国徒弟吧?\"
听到女儿的话,老两口微微一愣。
他们立刻认出,女儿口中的柱子,就是在喻屯村被关押时闯进来的那位年轻人。
原以为他是军管会的重要人物,没承想竟是女儿收的徒弟?
……
离开军管会后。
王卫国和张春明事先已跟柱子约定,次日一大早,他们将把锦旗亲自送到南锣巷,直接送上家门!
对此,何裕柱表达了谢意,随后便与师父师母一同离开了军管会。
途中,他们租了几辆人力车,师母和他母亲同坐一辆,边聊边不时看向柱子,眼神中满是喜爱之情。
在军管会的大厅里,肖秋珍的父母终于了解了柱子的情况。
这位不仅救了他们性命还天赋异禀的徒孙让他们好感倍增。
由于柱子今日随军管会忙碌了一整天,他们并未勉强他一起用餐,而是约定月底时让李保国夫妻带柱子回家,到时候好好款待他。
肖秋珍对这个安排十分满意,这表明一家人关系逐渐和睦。
柱子自然没有推辞的理由,尽管他对师母父母并无深厚情感,但仅为了师父师母,他也应去一趟。
……
直至傍晚,何裕柱在师父家中吃完晚饭,又陪雨水说了会儿话,便向师父师母道别。
返回南锣巷四合院的路上,刚好遇到下班归来的秦淮茹,身旁还有贾东旭相伴。\"这对夫妻还没结婚呢,怎么就像已经在一起一样?贾东旭还能和秦淮茹碰面?\"
何裕柱思索着,而贾东旭则主动打招呼:
“柱子,回来了啊。\"
何裕柱见状点点头,未作多言,直接走进院子。
贾东旭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而秦淮茹则心中疑惑,不知何裕柱为何态度冷淡,难道是有心事?
“淮茹,今儿咱妈特意去前门菜市场买了块五花肉,晚上过来一起吃吧!”
贾东旭忽然开口,目光中带着期待,眼含深意地看着秦淮茹。
离婚期只剩一个月,他却觉得日子漫长,恨不得立刻结婚。
秦淮茹每天在他眼前,让他心生渴望。
但他知道,在这年代,即便他再急切,也不敢有越矩之举,更何况秦淮茹是农村来的,就算他愿娶,她也可能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