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的绿皮火车蒸腾着暖气,林阳靠窗坐着,行李箱里装着给妈妈的羊绒围巾——藏青色,和她总穿的旧围裙一个色。车窗外的雪粒子打在玻璃上,让他想起苏禾说“内蒙的雪能埋住脚踝”,忽然摸出手机看了眼,屏幕还停在她临走前发的短信:“稳哥,到家替我问阿姨好,记得给田螺壳晒晒太阳。”
楼道里的煤烟味混着炖肉香,是天津老楼特有的气息。林阳刚掏出钥匙,小五就尖叫着撞开门,手里举着歪扭的蜡笔画:“老四!你看我给田螺壳画了小被子!” 画纸上,田螺壳被涂成金色,旁边站着穿卫衣的小人,旁边标着“稳哥和小螺”——是她第一次把“螺”字写对。
“轻点闹,你哥坐了一夜火车。”妈妈系着旧围裙从厨房出来,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截银杏叶——是他去年寄回来的。林阳忽然发现她头发白了些,却笑得眼尾弯弯,接过行李箱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茧:“瘦了,奶茶店的包子没妈妈烙的饼实在吧?”
厨房里的高压锅“滋滋”响,炖牛肉的香味裹着面粉味涌出来。林阳蹲在灶台边帮妈妈揉面,看她手腕上还戴着那串银杏核手串——是二哥用旧校区的银杏核穿的。“苏禾那姑娘,放假没跟你一起回来?”妈妈忽然问,擀面杖在面板上压出均匀的面纹,“上次你寄的银杏叶,她帮着挑了好些夹进烙饼食谱。”
“她回内蒙了,说老家信号不好。”林阳摸着面板上的面粉,想起苏禾临走前在食堂吃的那碗牛肉面,她把牛肉片夹进他碗里,说“稳哥多吃点,别总穿那件洗旧的卫衣”。妈妈没再接话,只是往面里多撒了把葱花——他爱吃的那种,香得能盖住绿皮火车的铁锈味。
傍晚时分,爸爸带着一身机油味进门,工牌上的“先进工作者”贴纸歪了半边:“阳阳回来啦?你二哥说汽修厂新来了台机器,让你去看看?” 茶几上摆着二哥送的新手机壳——牛仔布缝的,上面绣着“稳”字,针脚比妈妈的整齐些,想必是二姐帮着绣的。小五趴在沙发上给田螺壳“盖房子”,用的是他寄回来的奶茶杯,杯身上还印着“茶语时光”的logo。
年夜饭的桌上,田螺壳被摆在正中央,旁边是小五画的“全家福”——爸爸的工牌、妈妈的围裙、二哥的扳手、二姐的泳衣,还有他的格子衬衫。妈妈把炖牛肉推到他面前,忽然指着田螺壳笑:“你爸说,这贝壳跟咱家用了十年的砂锅似的,看着普通,却装着日子的热气。”
夜里帮爸爸擦三轮车时,月光把煤棚照成银灰色。爸爸忽然从工具箱里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他攒的工会津贴票:“阳阳,你妈复查说增生小了,医生让接着吃药……” 铁皮盒边缘磨出包浆,像极了老校区课桌上的“稳”字刻痕,“别总惦记家里,在学校该花就花,你看你二哥,现在修车能拿奖金了。”
临睡前,林阳把田螺壳放在旧书桌上,旁边是小五的蜡笔画和妈妈的烙饼食谱。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比东北的雪更带着烟火气——楼下的炒货店飘来瓜子香,远处的鞭炮声零星响起,妈妈在厨房熬着明早的小米粥,锅铲碰着铁锅,发出“叮叮”的响。
他忽然想起苏禾说“每个远方的夜晚,都是故乡在天上亮着的灯”,此刻摸着田螺壳上的面粉印,忽然觉得所谓“归乡”,不是回到某个地方,是一头扎进熟悉的气味里——妈妈的葱花烙饼、爸爸的机油味、小五的蜡笔涂鸦,还有那个被问了一嘴的“苏禾”,都在这碗热乎的人间烟火里,酿成了让他安心的、永不褪色的归处。
而他知道,当明天清晨推开窗,看见雪地上爸爸扫出的小路,妈妈把新蒸的包子塞进他书包,二哥无论如何还是去了车站送他,那些关于“分离”的牵挂,都会藏进田螺壳的纹路里——就像苏禾在远方的内蒙,此刻或许也对着雪地想起他,想起食堂的牛肉面,想起那句没说完的“开学见”。
但此刻,他只需把脸埋进妈妈晒暖的棉被里,听着隔壁屋小五的梦呓,闻着厨房飘来的面香——这就是属于他的、最踏实的“假期”,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口热汤、一句关于“苏禾”的轻问,就足够让所有的思念,都落进这碗带着葱花味的、滚烫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