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6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八年。
这一年,邲之战刚刚结束。
齐顷公下令攻伐自恃有晋国撑腰的莒国,这是自晋文公称霸天下之后第一个反抗晋国的国家。
齐顷公为瓦解晋国的同盟国鲁国,加大对鲁国联络。
那时,鲁国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夺得鲁国的大权,分别与晋国侈卿建立起较为牢固的跨国联盟以作为外援。
鲁宣公及东门氏在晋国霸业一片迷茫之时,积极联络齐国当权派以作为对抗三桓。
鲁宣公与齐顷公,一拍即合。经过几年的奋斗,齐顷公胆子越来越大。
公元前595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九年。
当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我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无假道于宋”。
我的用意在于向宋国挑衅,试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时,宋人果然制止。
我遣申舟使齐而没有借道的行为,遭到宋文公及右师华元等人的反感。
宋国人一不做二不休,杀死我所派遣的申舟。
我获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我听闻后,为之大怒,尽起三军,攻打宋都睢阳。
我亲率大军攻宋,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君臣惊恐,派乐婴齐赴晋告急求救。
但晋国已经衰落了。晋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对,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待楚衰后再见机行事。
楚国与宋国相持了整整九月。
天下诸侯为之震惊不已。又是畏惧,又是敬佩,又是不满。
所畏惧者,楚国国力之强,远远超出众诸侯的意料。楚国居然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纵然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亦不足持。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带领臣民坚守城池长达半年。
宋国必然会输,但倘若不战而降,则会迎来欺人更甚的局面。
公元前594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二十年。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开春,宋文公派遣乐婴齐往晋国,向晋景公求救。
晋景公询问众卿,大夫伯宗反对出兵,认为此时楚军国势鼎盛,有上天眷恋,难与争锋。
晋景公纳其言,派遣解扬告知宋国人晋援将至,并鼓励宋国人坚持抗战。
事实上,晋还没有从邲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敢再轻易向楚军宣战。
五月,攻守双方都不能再坚持。
宋右师华元突围,趁夜潜入楚营,登上子反的床。子反不备,为华元劫持。
华元对子反将宋国国情据实以告。
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诉华元:“楚军的粮草只剩几日之用”。
子反与华元私下盟誓。
之后,子反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知我。
楚军围宋已很久了,粮食将尽。
我知道围破宋都已成妄想,担心军卒久在国外,国内田地无人耕种,势必荒芜,酿成来年粮灾。又见宋已臣服于楚国,就与宋结盟,宋以华元为质,楚释围罢兵而回。最后以宋国与楚结盟,楚国退兵为结束。
自此长达九个月之久的跨年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
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国遣使去宋向楚“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鲁宣公赞同,派孟献子去宋拜见我,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592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二十二年。
晋景公命时任中军佐的郤克出使齐国,征召齐顷公参加会盟。
鲁宣公与齐顷公,一拍即合。经过几年的奋斗,齐顷公胆子越来越大。
齐顷公玩心大发,竟在朝堂之上捉弄晋人郤克。后在敛盂之会上,齐国的高固又逃席而去。
公元前591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二十三年。
开春,郤克鼓动晋景公,晋景公忍无可忍,率军与卫太子臧伐齐,也只是小打小闹。在晋国霸权最为迷茫的那几年间,我联齐以制晋的战略取得极大成功,使得晋国长期忙碌于在北方与齐国周旋,基本无暇南顾。
以前,我常常忧虑后继无人,思索该如何教养太子。
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
我打算委派士亹教导太子箴,就询问士亹打算如何教导太子成为一位明君。
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
士亹推辞并感谢于我,士亹说:“我没有才能,不能对太子有所帮助。”
王曰:“赖子之善善之也。”
我说:“靠您的才德可以使他变好。”
士亹与我谈了谈先天与后天的问题。
对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故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岂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士亹回答说:“变好的关键在太子,太子想好,有才德的人就会来了;如果太子不想好,有才德的人教导他也不会变好。所以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规,商汤有太甲,周文王有管叔、蔡叔那样的不肖子孙。这五位君王,都有大德,却有邪恶的子孙。
难道他们不想子孙学好,那是因为不能够的缘故。如果百姓纷乱,可以教育训导。
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他们不顺服已经很久了,中原国家并不能使他们听从。”
王卒使傅之。
我很不高兴,但也明白他说的是实话,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最终还是决定让士亹教导太子。
士亹领命教导太子。
士亹与申叔常常谈论太子学习的内容。
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士亹询问申叔该教太子什么时,叔时说:“用历史来教育他,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他,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歌来教育他,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仪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乐来教育他,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法令来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治国的嘉言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德对待百姓;用古书载记来教育他,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训典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
士亹与申叔常常谈论该如何引导太子获得知识和品德。
叔时说:若是而不从,
叔时对士亹说:如果这样教导还不听从,
动而不悛,
举动失当而不改正,
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刑以纳之,务慎惇笃以固之。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
那就用文辞托物讽谏来劝导他,寻求贤良之士来辅佐他。改正了还不稳固,那就身体力行来带动他,经常用常规来教导他让他接受,努力审慎地用笃厚的品德来巩固他。稳固了却不通达,那就阐明推己及人的道理,引导他讲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
阐明如何可以使国祚长久的道理,引导他讲诚信;阐明度量关系上要适度,引导他处事得宜;阐明上下等级的秩序,引导他遵循礼法;阐明谦恭克俭的道理,引导他孝敬亲人;阐明恭敬警戒的原则,引导他办事成功;阐明要以慈爱之心待人,引导他实行仁德;阐明要利人利物,引导他具有文德;阐明要铲恶除暴,引导他树立武德;阐明办案要精心一意,引导他慎加惩罚;阐明待人要无所偏私,引导他正确赏赐;阐明做事要专一严肃,使他明于处事。如果这样教导还不成功,那就不能做他的老师了。
士亹与申叔谈论如何用制度、氛围去影响太子。
申叔对士亹说:
“且夫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
“吟诵诗歌来辅佐他,用礼仪来帮助他,以礼相待来影响他,身体力行来辅助他,制订节义来约束他,端庄恭敬地监督他,殷勤恳切地劝勉他,以孝顺之心对待他,用忠诚信义来启发他,用好的声誉来激扬他,如此全面教导还不能理解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还可以教养成人吗?那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显示出自重,否则就会时常感到惭愧。”
现在,我突然病重,我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就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审。我的弟弟公子重、公子反,我看中的重臣申公巫臣等在一旁听候王之遗命,知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