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望着满脸担忧的女儿,满心慈爱与疼惜。
“女子婚姻是一生中的大事,怎会不要紧?我和你母亲只有你一个孩子,泷州偏远,无论如何都不能将你嫁去那般远的地方。”
再次听到“泷州”二字,薛宝还是忍不住委屈难过,她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将自己嫁到那么远的地方。
刺史之子又如何,只要能留在父母身边,她宁愿嫁给长安胥吏。
然而纵使满心不愿,她也不能说一个“不”字。一则母亲惯来说一不二,定下事,轻易不会改变。
二则,父亲与母亲关系紧张,自己不能让二人为了自己再起争执。
心头愁思百转,薛宝面上却笑的自然,甚至带着几分欢喜:
“父亲,听说蒙舍诏上书求亲,圣人有意许亲,宫中已经没有适龄的公主,到时必会从宗室女中择选。
“这般一想,女儿嫁去泷州,虽山高水远,但至少还是在嫁在了咱们大陈。且据说那位刺史之子是个满腹经纶温文尔雅的,说不得什么时候女儿便又能回到长安,承欢膝下。”
蒙舍诏为大陈西南境外有六个小国,蒙舍诏便为其一,六小国间常有争斗,因与姚州相近,常有犯边之举。
薛琦面色微变,张了张嘴:“你只是公主之女,前头还有不少县主,哪里会选你去和亲。”
薛宝笑笑:“父亲别气了,左右亲事是才提,一套规矩走下来,两年都算是快的。到那时,您说不定嫌女儿淘气,巴不得女儿赶快嫁出去才好。”说着上前取下薛琦手中的马鞭交给他身边长随,扶着他的手臂往公主府里带。
薛琦目光慈爱的望着女儿,心道:这一次说什么都不能顺着公主的心意来,别以为他不知道那“未来女婿”的真实身份,想拿自己的女儿去给他铺路,做梦!
------------------------------------
另一边,沈钧行站在宫门外,将代表身份的鱼符递给守卫宫门的禁军查验,正色道:“护城卫大将军武安侯沈钧行,有急要之事求见圣人。”
夜色深蓝,十一月的寒风已经能够吹透衣袍血肉,冻入骨髓。
他站在宫门外,思绪飘飞,若不是那人来信,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踏入长安一步。
嘎吱——
朱红的宫门缓缓而开,略有几分沙哑的声音响起:“四郎君,老奴来接您了。”态度和蔼又熟稔。
沈钧行看到来人的瞬间微微一怔,旋即垂目拱手见礼:“冯翁。”
内侍冯原,是元和帝最信任的人,自小陪伴在圣人身边一并长大。
冯原听到那一声“冯翁”,笑得一张皱脸愈发拥挤:“圣人在武德殿等您,四郎君随老奴来,就是老奴这老胳膊老腿的,四郎君莫要嫌弃。”
烛光下,冯原脸上,手上的老年斑清晰又刺眼。
沈钧行心底幽幽长叹:“您何必亲自过来。”
“您现在长得这般好,老奴总要多看看,说不得哪一日见到老熟人也好和他们说道说道。”冯原笑道,“人老了,就希望看重的小辈在跟前,时不时就能看上一眼,尤其是快过年了 。”
沈钧行听懂他话里的意思,沉默良久:“忙过这阵子,我去一趟草楼观。”
草楼观位于终南山北麓,传闻道祖曾在此地着经五千言,是修道圣地。
而冯原口中的小辈是元和帝的嫡长孙,前废太子唯一的儿子陈无讳。
宫门口的禁军望着往东北边的武德殿渐渐走远的一行人,满脸震惊,这个突然受封回京的武安侯好大的面子,竟然能让冯内侍亲自来接!冯翁?这称呼可是那些郡王们才能有的!
越靠近武德殿,沈钧行便越沉默,偶尔会出神的望着东边的方向,那里一片漆黑,在那漆黑之下隐藏着东宫,无主的,空荡荡的东宫……
武德殿内,元和帝身着寝衣,披着厚厚的大氅半躺在暖榻上,看到跟在冯原身后满脸肃穆的沈钧行,不由笑了起来:“大晚上把我折腾起来,你倒板起脸来了。说说吧,查到什么了?”
这话一出,冯原立即挥手让一旁侍奉的宫婢内侍退出大殿,接着奉上一盏热汤后退了出去。
沈钧行见礼问安,将所带文书尽数呈上,趁着元和帝翻阅的间隙,把事情飞快地说了一遍,说罢便安静地等在一旁。
元和帝看着纸上一个个的人名,当看到“薛琦”的名字时,“嗤”了一声:“这手段不光彩,上不得台面。”
话锋一转,问道,“这个温氏是温辅的什么人?”
沈钧行微讶,没想到他会注意到,忙道:“是温公之女,温清宁。”
“会验尸、能破案,确实是温爱卿养出来的孩子。”想起那个看似老好人,实则倔的要死的温辅,元和帝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这些上面的东西已经有定论吗?”
“一些有,一些只是推测,因涉及陈昌公主的驸马,还需圣人定夺。”沈钧行回道。
“没有定论,你就敢拿来让朕定夺,你要朕定夺的是薛琦,还是庆王?”
不辨喜怒的声音响起,沈钧行撩袍跪地:“陛下,这一案已经知道的死者便有十余人,微臣入宫时,那些去灵瑶峰寻找遗骨护城卫和差役们尚未归来,再加上那些蒙冤入狱的无辜百姓,这一案便是史书都该记上一笔的惊天大案。”
元和帝面色如常地望着他:“所以你要如何?杀人偿命?”
沈钧行重重地点了点头:“是,圣人既然让臣侦破此案,那臣便该给所有受害者一个交代。”
“呵!”元和帝忽地笑了起来,“你这话若是让那群老家伙听到,还道你要给太子报仇,为无讳争位呢!”说着摆摆手,“起来回话。”
沈钧行的母亲冯璎与废太子妃冯瑰出身于英国公府,二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所以他和在草楼观修道的陈无讳是姨表兄弟。
听到这句话,沈钧行面色不变,闭嘴不言。
“冯原,把庆王叫来。”元和帝突然扬声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