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一路上欣赏着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南京三杰”之一徐悲鸿的故乡——无锡。
清晨的阳光洒在湖面上,微波荡漾,仿佛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此时,温婉美丽的沈安娜再次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沈安娜手拿话筒,宛若一位活力四射的导游,声音清脆悦耳:“无锡市,又称梁溪、金匮、锡城、震泽,被誉为‘太湖明珠’。在这里可以泛舟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可以去灵山,登高望远,拜大佛许愿;还可以选择烟花三月下扬州,享受瘦西湖的娇媚……”
随着她的话语,游客们纷纷点头,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沈安娜继续介绍:“无锡的蟹黄汤包、蟹黄豆腐、拆烩鲢鱼头、鸡蛋火烧、虾籽饺面和笋肉馄饨都值得一试。”她的话勾起了大家肚子里的馋虫。
王至诚紧跟着沈安娜,趁着大家分散行动的时机,找了个机会问道:“沈琬同学,去徐悲鸿的故乡怎么走?”
沈安娜望着奔跑而来的游客,摇了摇头:“对不起,我并不清楚。不过可以问及潘玉良,她就在无锡啊!”
这时,一位穿着大褂、戴着眼镜的先生上了船,年纪约三十四五岁,风度儒雅,气质非凡。王至诚一眼认出他是叶圣陶,急忙上前握紧他的手,激动地介绍后面跟来的孔伯华和翁瑞午。
沈安娜眨巴着漂亮的大眼睛:“你们认识?”
王至诚微笑着说:“叶兄,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四个人开始先聊起废止中医案和中医联合南京请愿团的事情,转而谈到徐悲鸿与全国画展的事情。
叶圣陶神情严肃地说:“今年徐悲鸿在北京艺术学院进行艺术教学改革,聘请齐白石担任教授,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现应颜文梁之邀,回到故乡前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讲学。”
叶圣陶则急于回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大家的食欲也没有了,只是简单喝了茶,继续聊着各自的想法。
邮轮最终到达了张家港。张家港东南与常熟相连,南与苏州、无锡相邻,乃是通向世界的港口。这里的景色优美,凤凰山的古老内外八景,穿过恬庄古镇弯曲的小溪流,都是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然而,对于王至诚而言,这水韵江南的古朴风情似乎并没有吸引他的注意。他的心中始终惦记着徐悲鸿的消息,心中充满了遗憾。
翁瑞午急于回家,孔伯华应他的邀请,在苏州下了船同去,而王至诚与叶圣陶、沈安娜则继续留在船上。
经过四天三夜的旅程,邮轮最终抵达了上海。大家下船后,王至诚心中期待与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的见面,却得知他已离开上海,心中感到一阵失落。
王至诚心中暗想,或许白蕉那个年轻的书法后生会在这里。而叶圣陶说:“因废止中医案的事情,大家还是担心国字号内有人会算旧账。尽管一些书画家没有参与,但作为后援的事情败露。白蕉等青年被追捕。”
王至诚自言自语:“是我害了他们。白蕉还那么年轻。”
叶圣陶轻声说道:“或许白蕉去见潘玉良、刘海粟去了。”
正当王至诚失望地准备离开时,沈安娜又跑了过来,指了指前方:“在我左手边的第三家饭店,他们或许在那里恭候。”
王至诚心中一喜,挥手向沈安娜告别,转身朝那家饭庄走去,按照约定来到一个包间,打开门的那一瞬间,惊喜地发现潘玉良独自坐在桌子前,正品着茶。
潘玉良抬头,微笑着招呼王至诚:“来点酩悦香槟还是怡和啤酒?”
王至诚连忙摇头:“都太昂贵了,还是品茶吧。”
潘玉良给王至诚沏了一杯茶,细心地问:“这茶如何?”
王至诚端起杯子,看到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的茶叶缓缓散开,碧绿清澈,香气浓郁。他轻轻品了一口,赞叹道:“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这可是碧螺春啊!”
潘玉良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将一张全国美术展览的方案递给王至诚。
王至诚浏览了一下,眉头微皱:“现在成立一些学会、社团相当不易。”
潘玉良问:“你遇到什么难题了?”
王至诚坦言:“针对废止中医案,中医界打算在上海、南京成立中医文化同盟。虽然蒋司令并没有反对,但汪的势力不容忽视。在中医界共字号的人太少,我们还是停止筹办。”
潘玉良认真说道:“国字号‘三大’结束后,开始讨伐桂军,分兵三路进攻广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长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国府出面,由教育部主办并定名‘第一届全国美展’,于上海举行。”
针对全国美术展览会总务委员会,王至诚提出意见:“蔡元培为名誉会长,杨杏佛为名誉副会长。蒋梦麟为会长,马叙伦、吴震春为副会长,陈石珍为总干事。何香凝、王一亭、于右任、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江小鹣、吴湖帆、徐志摩、钱瘦铁等为委员,几乎没有共字号的书画人物。既然是全国美展,就应该不分党派,才更公平一些。”
潘玉良点头:“你和共方多位书画家有联系。我受蔡元培委托,请你推荐,作为调整和补充。”
王至诚顿时心中一动,想到身边的安娥、靖尧、袁殊、胡底、李苦禅等书画家,但想到四一二的阴影,心中却依然犹豫:“这个方案基本定型,让他们来能做什么?”
潘玉良认真回答:“邀请画家陈之佛、张光宇、叶浅予设计第一届全国美展大门口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牌楼。请你来除了帮助总务会邀请着名书画家加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
王至诚思索:“既然是中国历史上为‘全国美展’,其规模宏大,中外观众将十万余人。没有共字号的加盟总是遗憾。”
潘玉良说道:“广州中国画家赵少昂为鉴别委员,北大国学馆馆长、书画家、收藏家叶恭绰曾出任张作霖安国军财政讨论会副会长,现在也加入首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我的加盟,也必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王至诚心中暗想,若是共字号的书画家不参加,必然会引起争议:“这个美展的不安全因素一定考虑到,比如徐悲鸿等参加。”
潘玉良沉吟片刻:“在北大,蔡元培喜欢教授们论争。不同艺术观点之间的论争,活跃美术界的研究空气,何乐而不为?只是,我正在筹办个人西画家画展。蔡元培先生把此事托付给我,所以,我认为你出面比我更合适。”
王至诚微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再者,若将全国画展办成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也是为国家争光,二者并不矛盾啊!”
潘玉良心里明白,无论是国立北京艺专、杭州艺专还是上海艺专,皆已成规模,不缺她这样的人才,相反像东北大学这样的大学,连简单的书法课、美术课都难以编入正常学科。
漂泊于异国他乡的潘玉良,历尽艰辛和努力,今日总算回国,就碰上全国画展,她心中说不出的圆满与欢喜。然而,看到王至诚不愿推荐共字号的书画家参加时,她的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
“呜——”一声悠扬的笛哨,船在吴淞口港靠岸了。潘玉良与王至诚相视一笑,转身走向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