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返回东北大学宿舍,轻轻关上门,拉上窗帘,把梁启超赠送的《兰亭序》摆在书桌上。这是一幅极普通的摹本,纸面泛黄,字迹模糊,却似乎蕴藏着深刻的秘密。
梁启超为何在弥留之际赠送这样一个平凡的摹本?他的用意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玄机?王至诚取出一个小瓶子,用毛笔蘸着里面的液体,轻轻擦在书帖的背面。随着动作,字迹渐渐浮现出一行颤巍巍的小楷:“日本企图对华文化侵略,我中华能扛起文化救国大旗者,鲁迅也。”
正当他沉浸在思索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迅速将《兰亭序》藏好,拉开窗帘,然后打开了门。
门外,林徽因陪伴着一位五十左右的先生进来了。她微笑着介绍:“这是章士钊先生,从欧洲回来的。”
“您好,章先生。”王至诚伸出手,热情地迎接。
章士钊紧握着王至诚的手,脸上带着欣赏的笑容:“听汉卿提起过,东大来了书圣世孙王至诚,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过奖了,章先生。”王至诚微微一笑,谦逊地回应,“以后还请您多多关照和指导。”
林徽因温柔地问道:“你们之前认识吗?”
王至诚若有所思,接着说:“章士钊,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原名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看来是汉卿邀请您来到东大。”
“好眼力啊!”林徽因笑着夸赞,“张校长已聘请章先生为东大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
王至诚忙请二人入座,迅速泡上一壶雨前狮峰龙井茶,笑道:“这是前些日子峻大茶庄开业典礼,我用一幅字换来的,请二位品尝。”
林徽因接过茶杯,轻轻一嗅,面露赞许:“好茶!”
此时,她递给王至诚一封牛皮信函,说道:“看来画展要办了!”
王至诚误以为是举办第五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摇头道:“中国化学研究会的金城去世后,中日联合展览会暂停;金城之子金潜庵主持画社,虽与日方还有联系,但如今日本画家多改学西洋画,少有人对中国传统画感兴趣,况且,日军出兵青岛、制造‘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若是举办,这些中国画家也不愿参加啊。”
林徽因认真地说:“这样的联合画展实无意义。我们要参加的是首届全国美展,希望您能组织东大参加。”
王至诚打开信函,浏览了一遍,眉头微皱:“若是规模高水平的书画展在中国上属于首次,东北大学是否能参加,得看章总长的意见。”他将信函转给章士钊。
章士钊接过信,开玩笑地说道:“你不担心我刚放出来,二次入狱吧?”
他早年任上海《苏报》主笔,因发表激烈的革命言论与多位名士结交,曾结拜为异姓兄弟,后因言论被捕,侥幸得脱。
王至诚笑问:“我又不是章太炎,何必怕你出卖啊?”
“看来贤侄误解了。”章士钊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不愿多解释当年的曲折。他轻轻叹息,但内心深处却有着难以言喻的愧疚。
“谁不知道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原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大名啊?”王至诚笑道,气氛稍显轻松。
章士钊将信函放下,目光变得庄重:“早看过了。林徽因建议找您商量由您出面组织。您比我们更了解情况,而且多次参加画展。”
追溯首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立项过程,王至诚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他回忆道:“早期的提议人是蔡元培和刘海粟。1923年5月,‘第二次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上,蔡元培、刘海粟讨论并提出了举办全国美展的议案。”
“当时,由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一职屡屡换人,加上时局混乱、国家教育经费不足,蔡元培以‘时机和准备尚不成熟’答复刘海粟推迟。”王至诚语气略显遗憾。
章士钊点头附和:“全国美展初次申请失败后,刘海粟与吴新吾等人商议:先由几个省独立组织美术展览会。”
“我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听林风眠先生说,江苏省美术展览会成功举办,可惜我们没能参加。”王至诚回忆道,“1924年4月,‘第三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将在北京、上海举办,刘海粟借此机会再次提议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
林徽因插嘴道:“遗憾的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因金绍城的突然病逝而停止,之后全国美展并没有在1926年、1927年召开。”
王至诚深吸一口气:“美展迫切需求天时,有愿望构建现代国家的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的‘地利’,更需要有蔡元培等发起者成为大学院掌门人的‘人和’。”他顿了顿,语气低沉,“我担心今年的美展能否顺利进行。”
章士钊感慨道:“中国画学研究会开始分裂,金潜庵等成员组成湖社,继续与日方保持联系……我也是想,没那个机会啊。”
“老虎长没有机会?”王至诚半开玩笑地说道,却没有察觉到章士钊眼中流露出的深沉。“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我出走天津,继续在日租界出版《甲寅》周刊,反对白话文,反对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结果引得骂声一片。”
“鲁迅曾痛骂你和段祺瑞为‘落水狗’……”王至诚故作沉思,试图挑起章士钊的情绪。
章士钊轻轻摇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从许多共字号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希望。现在希望我们中国独立地办一次书画大展。”
王至诚感到了一丝紧迫感:“希望您能尽快回国来东大任文学院院长,乃至校长。”
章士钊微微一笑,将权力交给林徽因,转而去看报纸,留给王至诚一个若有所思的背影。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光线在房间内交织,似乎暗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王至诚抬头望向窗外,心中暗忖:这场关于文化与教育的争论,究竟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怎样的笔画?他能否在接下来的全国美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切都依然扑朔迷离,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