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王至诚商量着梁启超的葬礼,林徽因急匆匆地走了进来,神情凝重:“国府来人了!具体什么时间、什么规格,他们来定。治丧委员会主要由国字号元老组成,要你过去提要求。”
王至诚恍然大悟:“我怎么把张汉卿忘了?他和思成还是拜把子呢。是他让我代替望伯父,现在伯父去世,这么大的事情,他代表国府参加最好。”
梁思成忧虑道:“不瞒你说,我给他打过电话,他极为悲痛,但要请示国府。”
“论私论公,张汉卿都该参加的。”王至诚心里一紧,决定亲自去请他,立刻说道:“北京到奉天不远,我代表梁兄亲自去请汉卿。”
梁思成犹豫了一下,眼神中透出一丝不安。林徽因看着两人,轻声劝道:“王先生去奉天也是个办法。”
最终,梁思成决定派林徽因开车送王至诚去车站,自己则去接国府的人。
轿车在城市间飞驰,王至诚却无心与林徽因交谈,脑海中不断浮现梁启超生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导,不禁潸然泪下。
第二天早上,王至诚独自回到奉天火车站,手中仍紧握着梁启超赠送的《兰亭序》。他径直前往大帅府,却在老虎厅被于凤至拦住。
“自从杨宇霆走后,汉卿再也不允许去那儿了,他自己也很少去。”于凤至告诉他。
“他现在哪里?我急于找他。”王至诚迫切地问道。
“什么事这么急?”于凤至疑惑地问。
王至诚解释道:“我去看望梁启超和他的葬礼,念梁思成和我、汉卿、冯庸兄弟之情,梁老一走,我们应该去送一程吧。”
于凤至眉头一皱,脸色变得难看:“梁思成夫妇进东北大学以来,汉卿常常提到的是林徽因,很少提及梁思成。”
王至诚不假思索地劝导:“在汉卿十岁生日宴上,我们是拜过把子的!我们四人中,汉卿算地位最高的一个。你说,汉卿是不是该参加啊?”
于凤至沉吟片刻,放下了情绪:“汉卿请示过蒋司令了。”
王至诚心中一紧:“那么结果是什么?”
“国府那边说,梁启超是腐化分子,汉卿若前往,名誉难保。”于凤至的语气中透着无奈。
王至诚一想,这关系太大,自己不敢以他人名誉为儿戏,决定独自去找张学良商量。
在东北大学校长办公室,王至诚找到了张学良。张学良神情沉重望着王至诚,语气中带着自责:“你不是神针吗?奉天这么忙,我准你的假,就是集中精力医治梁先生的病。结果这样的结果?”
“这……”王至诚欲言又止,心中满是无奈。
“对不起,我知道您也无能为力。”张学良态度缓和下来,邀请王至诚到书案前看他写的挽联。
“是岭学传人,我思不见。以文言觉世,公得其时。”王至诚读过上下联,看着横批“鹤归华表”,提了个建议:“书法悲壮、豪迈;但内容略显晦涩、朦胧。”
张学良思索片刻,便大笔一挥,换了另一幅对联:“党人李范今千古;文学欧苏此一时。”
王至诚在心中默默思索:梁启超和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的救国纲领,至今仍影响深远。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推动的“新文体”在五四之前尤为流行,成为众多后辈模仿的对象。
就在此时,王至诚忍不住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说了出来:“汉卿!您知道我在梁家发现了什么吗?一个惊天的秘密!”
张学良面露好奇:“什么?”
“梁启超曾送我一幅《兰亭序》,我心中一直怀疑这幅字迹是否真为他所书。”王至诚语气中透露着激动。
张学良似乎并不感到惊讶:“以前家父也提过,梁启超书法学于康有为,而康有为对书帖持否定态度。”
“是啊,康、梁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却忘了《兰亭序》中很少有四平八稳的字。”王至诚继续说道,“我想,张大帅的《兰亭序》到了康有为之手,没想到竟是梁启超借走了。”
张学良放下手中的毛笔,转身恭敬地对王至诚说道:“我想您也应该送一幅对联。”
王至诚稍作思考,随后泼墨挥毫,庄严地写下:“沉痛悼念年父梁启超老大人千古。帐心写:百科泰斗,文界革命开先河;万世楷模,教子有方育后人。”落款:“孝年子王至诚泣泪。”
令王至诚想不到的是,来自南京方面的电话,让他做出了决定:“事务紧急,非汉卿亲力亲为,梁启超老大人那儿,只好劳驾至诚了。”
他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匆坐上于凤至的轿车,赶往奉天火车站,踏上去北京的火车。
当王至诚抵达梁启超的帐篷,思绪万千。梁启超作为晚清民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葬礼竟显得如此寒酸。国府没有任何表示,前来吊唁者寥寥无几,治丧委员会中除了金岳霖、周培源等知名人士外,其他委员多为普通人,甚至有18岁的钱伟长也被列入其中。
送行者虽多,却无权贵阶层,基本上都是文化界人士,如有钱玄同、胡适、熊希龄等人,各大学会、机构也派代表到场。然而,这些文化、教育、艺术方面的重量级人物也屈指可数,比如徐志摩便未曾出席。
梁启超的墓位于北京植物园东环路东北的银杏松柏区,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矮石墙,墓园内种满松柏。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似乎在用心守护着父亲的灵魂。
据说,梁启超入土的当晚,家人守墓刚离开,便遭遇盗墓贼光顾,若非有梁思成亲自设计,恐怕盗墓贼早已挖地三尺了。
王至诚坐在回东北大学的火车上,浮想联翩:难道梁启超真的过时了吗?但凡有爱国心的人,仍旧记得他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份激情和责任感,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激荡,震撼着每一个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