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的梨子又熟了。
沈雅琴站在合作社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梨园。金秋的阳光为累累硕果镀上一层暖色,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个观景台是去年新建的,站在这里,整个青山村尽收眼底——整齐的民居、繁忙的合作社、红火的民宿区,还有远处正在施工的产业园区。
\"太姥姥,爷爷的铜像安好了!\"王青山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小脸涨得通红,\"爸爸让您去看看位置合不合适。\"
沈雅琴跟着孙子来到合作社广场。一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刚刚落成,栩栩如生地塑造出王轱辘坐在轮椅上、手握梨枝的形象。雕像基座上刻着简单的铭文:\"王轱辘,青山村合作社创始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梨生正在和设计师讨论着什么,见母亲来了,连忙迎上来:\"姥姥,您看这个角度行吗?正好对着老梨园的方向。\"
沈雅琴绕着铜像走了一圈,轻轻点头:\"挺好,就是笑容可以再明显些。你爸虽然性子倔,但最爱笑。\"
今天是王轱辘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也是青山村合作社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日。村里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老理事长立像纪念。不仅如此,合作社还要举行新生产线投产仪式,同时发布以王轱辘命名的优质梨膏糖新品。
\"姥姥,致词稿我写好了,您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梨叶递过来几页纸,\"我重点写了爸这一生的几个关键节点。\"
沈雅琴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起来。纸上的文字将她带回了那些尘封的岁月...
王轱辘这一生,起步于最艰难的时刻。四十岁那年,他在家里遇见了李青,从此人生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老光棍娶不到媳妇时,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一点一点的打动了李青,后来就是一个四十岁的老光棍娶了二十岁的大学生。
李青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李青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这个城里姑娘不嫌弃他是个老光棍,反而被他的坚韧所打动。两人相知相爱,顶着流言蜚语结了婚。李青不仅给了他爱情,更给了他新的人生方向——是她第一个提出可以利用青山村盛产的梨子熬制梨膏糖。
\"记得你爸第一次熬糖,把咱们家厨房弄得一团糟。\"沈雅琴笑着对梨叶说,\"李青不但没生气,还帮着他改进配方。\"
可惜好景不长,李青得了绝症。临终前,她拉着王轱辘的手说:\"把咱们的梨膏糖做好,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成了王轱辘毕生的信念。
李青的母亲沈雅琴本来要回城里养老的,这个只比王轱辘大两岁的丈母娘,原本没有想法,却在看到女婿拖着残腿、夜以继日地为了合作社更好的发展在努力后,改变了主意。她留了下来,帮着王轱辘一起经营,经营那个刚刚起步的合作社。
\"那时候真难啊。\"沈雅琴摩挲着稿纸,回忆道,\"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全凭一口铁锅、几根木棍起家。\"
但王轱辘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合作社从最初的五户人家,到如今的二百多社员;从几口铁锅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过亿的省级示范社。这中间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稿纸上还记录了王轱辘的几个重要决策:率先引进梨树新品种,大胆尝试电商销售,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每一个决定在当时都冒着巨大风险,但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选择。
\"你爸最厉害的不是这些。\"沈雅琴指着稿纸对梨叶说,\"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对的人。李大勇、老支书、张会计,还有你们这些孩子...\"
正说着,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到了,要拍摄纪念专题片。导演是个年轻人,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沈雅琴的手:\"沈奶奶,我们想重点展现王理事长一生的奋斗历程,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沈雅琴被请到了镜头前。面对摄像机,她平静地讲述起那些往事:王轱辘如何摇着轮椅跑遍县城推销产品;如何在洪水中抢救合作社的物资;如何顶住压力拒绝外资收购;如何在病榻上还惦记着产业园的建设...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把合作社做得多大,而是带出了一支好队伍。\"沈雅琴指着不远处正在接待客商的梨生,正在检查产品质量的梨叶,还有在物流中心指挥调度的菌生,\"现在合作社交给他们,轱辘可以放心了。\"
纪念仪式在合作社广场正式开始了。县领导、各界代表、周边村的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全体青山村村民齐聚一堂。梨生作为现任理事长首先发言,他详细汇报了合作社这一年的发展情况:新增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
\"所有这些成绩,都建立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梨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经营企业,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当沈雅琴被请上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七旬老人挺直腰板,声音清晰而有力:\"轱辘走之前最惦记三件事:一是合作社要持续发展,二是乡亲们要共同富裕,三是李青的梨膏糖配方要代代相传。今天,我可以告诉他,这三件事我们都做到了!\"
掌声经久不息。在众人的见证下,王轱辘铜像正式揭幕,新产品\"轱辘牌\"梨膏糖也同时发布。这种高端产品采用了最传统的熬制工艺,包装上印着王轱辘摇着轮椅在梨园中巡视的剪影。
仪式结束后,沈雅琴独自推着轮椅来到老梨园。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梨文化保护基地\",那几棵最老的梨树被精心保护起来,树下立着解说牌,讲述着青山村和王轱辘的故事。
她在李青亲手栽种的那棵梨树下停住,从轮椅上取下一篮新鲜梨膏糖,轻轻放在树根处。
\"轱辘,李青,你们看到了吗?\"沈雅琴轻声说,\"咱们的梨膏糖卖到国外去了,咱们的孩子都有出息了,咱们青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阵风吹过,梨树叶沙沙作响,几片黄叶打着旋儿飘落。沈雅琴仿佛听到了熟悉的应答,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夕阳西下时,沈雅琴回到了合作社。广场上的庆祝活动还在继续,铜像前摆满了鲜花和梨子。她看到王青山和王思远正认真地给来访的客人讲解太爷爷的故事,两个孩子眼中的骄傲与崇敬让她心头一热。
梨生走过来,搀扶着她:\"姥姥,累了吧?我送您回去休息。\"
\"不累。\"沈雅琴摇摇头,\"我再看看。轱辘要是知道合作社现在这么红火,不知该多高兴呢。\"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彩灯亮了起来。新建的音乐喷泉开始表演,水柱随着旋律起伏,在灯光映照下变幻出绚丽色彩。沈雅琴站在铜像旁,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恍惚间仿佛看到王轱辘就坐在轮椅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
是啊,这个倔强的\"轱辘杆子\"用他残缺的身体,滚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从个人奋斗到共同富裕...他的一生,就像青山村的梨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最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晚风轻拂,带来阵阵梨香。沈雅琴知道,这是王轱辘留给青山村最好的礼物——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必将如同那漫山遍野的梨树,年年开花,岁岁结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