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疮疡
婴儿的疮疡多由乳火引起,因为食用醇厚味重的食物导致火邪凝滞,再加上感受六淫之气,肿胀、溃烂的治疗方法参照疽痈的治法。
【注释】凡是婴儿生疮疡、小疖肿,多是由于哺乳母亲的七情之火引发,或者是超过周岁能自己进食的婴儿,因为过量食用干燥焦硬、味道厚重的食物,产生滞火,再加上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都可能引发。但解表、攻里、托里、消毒等方法,以及肿胀、溃烂时的外部治疗,都按照痈疽的肿疡、溃疡相关内容处理。婴儿属于纯阳之体,火证较多,不用药力强劲的药剂难以克制病情,但婴儿身体和脏腑柔嫩脆弱,药物见效后就应停药,不能过量使用。
垂痈
婴儿垂痈生长在上腭,喉咙前部结肿,颜色发红且疼痛,是积热凝结所致,适宜刺破排脓,服用五福化毒丹,外抹冰硼散。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喉咙前部的上腭,像珠子一样下垂,红肿胀痛,导致婴儿不能吮吸乳汁。三四天后,适合用针刺入一两分深,放出脓血,肿痛就会减轻。它是由于积热凝结而形成的,适合服用五福化毒丹,同时用冰硼散抹在痈处,每天抹三次。哺乳母亲要经常忌吃鱼腥、辛辣食物。
五福化毒丹(见“赤游丹毒”相关内容)
冰硼散(见口部“鹅口疮”相关内容)
胎风
胎风刚开始发作时皮肤发红,样子就像被开水烫过、烈火灼烧过一样,这种病症是因为怀孕的母亲体内积热过多导致的,服用清胃汤就能起到治疗效果。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胎赤,婴儿刚出生时,身体发热、皮肤发红,如同被汤泼、被火烧过一般,是由于怀孕的母亲过量食用辛辣芳香的热性食物,导致脾胃积热引起的。哺乳的母亲适合服用清胃汤,婴儿也可喂服少量,皮肤红肿灼热的,用煅石膏研成细末敷在患处。如果没有红肿灼热的症状,是因为怀孕的母亲脾胃虚弱,用粳米粉敷在患处即可。如果孩子长大些能吃米面了,出现身体发热、皮肤发红的情况,是因为腑热从内部蒸腾,湿气从外部侵袭导致的,这种情况就叫玉烂疮。适合用如意金黄散,加蜜水调后敷在患处,内服导赤汤就会见效。
清胃汤(见齿部“牙衄”相关内容)
如意金黄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导赤汤(见口部“口糜”相关内容)
脐疮
脐疮是婴儿的肚脐被水浸湿损伤引起的,用草纸烧灰敷在患处效果最好。如果长时间不愈合,风邪侵袭,恐怕会引发风痫,要严密防范。
【注释】这种病症是由于水湿损伤肚脐而导致的。如果长期不愈合,就会引发抽搐,再加上风邪从外部侵袭,也可能转变成风痫。适合用大草纸烧灰敷在患处,或者加入枯矾;也可以再加入等份的煅龙骨,掺入少许麝香,撒在患处,很快就会见效。
脐突
脐突是胎儿在母体中积热导致的,总归是因为怀孕的母亲调理失当。婴儿的肚脐突出,又肿又红且胀大,此时应清解母亲和婴儿的热邪,肚脐自然就能平复。
【注释】这种病症是婴儿肚脐突出,红肿、虚浮胀大的情况。由于怀孕的母亲调理不当,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母亲体内积热的影响,出生后,肚脐就会肿胀。此时应清解母亲与婴儿的热邪,婴儿的肚脐不必外敷药物治疗,恐怕反而会造成伤害。如果出生十天以后,婴儿的肚脐忽然肿胀,像被吹起来一样但不发红,用手捻动时有轻微响声,或者出现惊悸、啼哭的情况,适合用白芍药汤加薏苡仁,让婴儿服用,外部用外消散敷贴,就能痊愈。
白芍药汤
白芍(酒炒,一两) 泽泻(五钱) 甘草(生,一钱二分) 肉桂(拣薄者刮去粗皮,一钱)
共研粗末,每用二钱,水一钟,煎四分,空心频服。脐下痛加钩藤一钱,生姜一片,食盐五厘。
【方歌】白芍药汤泽泻甘,再加肉桂共粗研,专医脐肿惊啼叫,空心煎服整二钱。
外消散
大黄 牡蛎(煅。各五钱) 朴硝(二钱)
将药物共研成细细的粉末,准备数十枚活田螺,清洗干净后,用半盆清水养着。到了第二天,取田螺吐出的清水,调拌药末成糊状,敷在患处。那些田螺仍放回水中养护,不可伤害它们,这样方法才能奏效。
【方歌】外消散敷脐突冒,大黄煅牡蛎朴硝,活田螺用清水泡,过宿取水将药调。
阴肿
阴肿这种病症多见于小儿,多因久坐阴湿之地导致寒气凝结,或因哭闹喊叫导致气机郁结闭塞而成,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注释】这种病症就是古代所说的“脱囊”。多因久坐阴湿之地,被寒气凝结而引发;偶尔也有因哭闹喊叫导致气机闭塞,郁结在下部而形成的,均适宜用桃仁丸为主方治疗。若寒气侵入厥阴经、少阴经,会出现阴囊肿痛、腹痛、出冷汗,睾丸收缩入腹,疼痛停止后才复出的情况,称为“内吊”,适宜用乌梅散、匀气散为主方治疗。若阴茎完全收缩不见,或不收缩但阴囊肿大光亮、不干燥也不痛,是肝肾气虚所致,适宜用橘核煎汤,调和匀气散服用。若阴囊肿胀且四肢都肿胀,大小便不通利,是膀胱积热、风热侵袭所致,适宜用白牵牛散为主方治疗。若女孩阴户肿胀,是心热传导所致,适宜服用导赤汤,或用薏苡仁、车前子煎汤调和五苓散服用。外治方法均为外敷立消散,效果非常好。
桃仁丸
桃仁(去皮、尖,炒微黄,七钱五分) 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 丹皮(各五钱) 黑牵牛(头末,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粒大。每服十丸,黄酒送下。
【方歌】桃仁丸逐阴肿疾,怒气闭结或湿袭,蒺藜牵牛桂丹皮,研末蜜丸如黍粒。
乌梅散
乌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 元胡索(各五钱) 钓藤钩 乳香 没药(各二钱五分)
共捣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服。
【方歌】乌梅散用乳香没,钩藤甘草元胡索,阴囊肿兼腹中疼,煎服必先研粗末。
匀气散
桔梗(炒,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茴香(炒) 缩砂仁(炒。各五钱) 甘草(炙,四钱) 姜炭(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白滚水调下。
【方歌】匀气散因外寒侵,阴囊肿痛汗淋淋,桔梗陈皮甘草炙,茴香姜炭缩砂仁。
白牵牛散
白牵牛(半生,半熟) 甘草(炙) 橘红 白术(土炒) 桑白皮 木通(各一钱)
水煎服。
【方歌】白牵牛散草橘红,白术桑白皮木通,阴囊相兼四肢肿,能逐膀胱热结壅。
五苓散
白术(土炒) 赤茯苓(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各一钱) 桂心(五分)
水煎服。
【方歌】五苓白术桂心加,赤茯苓除心火邪,猪苓泽泻能分利,调和脏腑效堪夸。
立消散
赤小豆 风化硝 赤芍 枳壳(麸炒) 商陆(俱不宜见火,晒干,共研为末。各五钱)
用侧枯叶煎汤,候冷调敷肿处。
【方歌】立消阴囊肿痛注,因受风寒湿热毒,赤小豆与风化硝,芍枳同研加商陆。
导赤汤(见口部“口糜”相关内容)
脱肛
小儿脱肛如果是肺虚引起的,补中益气汤是首选方剂。如果出现肿硬作痛的症状,要清除体内的积热;若是脏毒导致的肛门外翻,就用脏连丸治疗。
【注释】这种病症是由于小儿气虚,肛门脱出体外,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白芍、煨姜为主。如果出现肿硬疼痛的情况,是体内有湿热,应当用清热除湿的药剂来清除。如果生了脏毒,导致肛门翻出,就以脏连丸为主药。外部治疗用五倍子、老葱头、朴硝煎汤清洗患处。肿胀的话,用坎宫锭子涂抹,都有效果。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脏连丸(见臀部“痔疮门”相关内容)
坎宫锭子(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肛门作痒
肛门发痒是由于虫蚀所伤,下唇必定会生小白疮,服用九味芦荟丸,外用时撒上铜绿和雄黄。
【注释】这种病症是小儿肛门发痒,由虫蚀引起。观察他的下唇内侧,必定生有小白疮;或者耳朵前后,结有像串珠一样的小硬结,就是这种情况。医书上说:下唇有疮,是虫在侵蚀肛门,适宜用芦荟丸服用。外用雄黄、铜绿等量研成粉末,撒在患处就会有效。
芦荟丸(见齿部“牙衄”相关内容)
遗毒
遗毒是禀受而来,在胎中就已形成,若出现身体发红、没有皮肤的情况,就不容易痊愈;先是肌肤出现红点,接着发展为斑烂,染受的情况还能治疗,禀受的毒邪则难以治愈。
【注释】这种病症是先天遗毒于胞胎,有禀受和染受的区别。禀受是因为父母先患杨梅疮,而后孕育胎儿,婴儿出生后,就会周身发红没有皮肤,毒邪攻窜九窍,导致出现烂斑,患了这种病难以痊愈,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染受是先孕育胎儿,父母后来患了杨梅疮,毒气传到胎中,婴儿出生后,头上有坑凹,肌肤先出现红点,接着发作烂斑,严重的毒邪攻窜口角、眼眶、耳鼻,以及前阴、肛门等处导致破烂。初期应当用人中黄细末三五分,用土茯苓煎汤调稠,每天服用两三次。有肿胀的用太乙紫金锭水磨后涂抹。破烂的用黄柏蜜炙后研成粉末撒在患处,干燥的地方用香油调后搽涂。用药后有效果的,之后服用二黄散,十个中可以保住三四个。如果毒邪蔓延全身,日夜哭闹不止,不吃乳食,属于毒邪太盛而正气微弱,最终难以救治。
二黄散
胡黄连 山慈茹(各二钱) 甘草(生,一钱五分) 牛黄(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蜜汤调服。
【方歌】二黄散治遗毒方,胡连甘草共牛黄,山慈菇研为细末,每服三分加蜜汤。
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相关内容)
痘里夹瘿
痘症中夹杂瘿病,生于颈项部位,形状像桃李、瓜枣一般,症状伴有身体发热、多口渴烦躁,这是痰气凝结导致的病症。
【注释】这种病症结在颈项,有的生在耳后、腋下,形状如桃李、枣、瓜,伴有身体发热、烦渴,由痰气凝结引起。痘症刚开始发作就出现瘿病的,治疗应采用托里、消痰、解毒的方法,像木通、桔梗、生地、甘草、蝉蜕、芍药、荆芥等药物,一样都不能少;而黄芩、黄连之类的药物以及耗伤津液的药剂,都不可使用。如果痘症发作在三四天时出现瘿病,那么毒邪会随痘疹外泄,随痘疹灌浆而排出,自然可以挽回保全而没有危害,适宜服用三消散。倘若此时出现红肿,将要化脓破溃,就会导致元气外泄,而痘浆必定不能充盈灌浆;趁还未破溃时,赶紧用黄芪卫元汤来补益元气。如果痘症到了七八天,正在灌浆时出现瘿病,用冲和饮子为主治疗。如果痘疮呈现苍蜡色而出现瘿病,适宜解毒同时保养元气;破溃后适宜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三消散
当归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牛蒡子(炒,研) 白茯苓 生地黄 红花 蝉蜕(去足、翅) 木通 半夏(制。各八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六分服。
【方歌】三消痘发三四日,痰凝结瘿须当治,归芍天花甘蒡苓,生地红蝉通夏制。
黄芪卫元汤
黄芪 人参 当归 桔梗 红花 甘草(炙) 白芍(酒炒) 防风(各一钱)
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黄芪卫元瘿肿起,已溃未溃急补之,人参归桔红花草,防风芍药服无时。
冲和饮子
麦门冬(去心) 人参 桔梗 当归 黄芪 柴胡 白芍(酒炒) 白茯苓 天花粉 荆芥 防风 连翘(去心) 白术(土炒。各七分)
水煎服。
【方歌】冲和饮子麦门冬,参桔归芪柴芍苓,花粉荆防翘白术,痘发七天痰气凝。
生肌玉红膏(见“溃疡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