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汤上的葱花散开后,刘好仃把碗推到一边,打开“实践日志”本子,在第二条记录下又添了一行字:“第3天,小李主动整理常见问题应答模板3条。”他合上本子,起身时顺手把U盘拔下来,塞进工装口袋。
天刚亮,培训室的灯已经亮了。刘好仃把U盘插进电脑,调出“实战素材库”里的文件夹。视频、修改稿、问答实录、墙上的批注照片……密密麻麻存了三十多个文件。他一条条翻,手指在鼠标滚轮上轻轻滚动,像在清点仓库里的零件。
小王推门进来时,看见刘好仃正往一张表格里填数字。
“开始算分了?”他问。
“不算不行。”刘好仃头没抬,“练了这么久,总得知道谁在往前走,谁在原地打转。”
表格分三栏:语言准确度、问题响应力、协作主动性。每一项都有具体评分标准,比如“术语使用正确率≥90%”“独立完成邮件回复”“发起跨班次协作”。刘好仃把小王的几段视频调出来,一帧一帧过,嘴里念着:“ppt修改,一次完成,无返工,加一分;主动提醒数据错误,加一分;组织夜班对稿,加两分。”
“这分怎么算的?”小王凑近看。
“按干活算。”刘好仃点开一条夜班记录,“你那天发的邮件,小张翻译回中文发现‘承重’没写单位,立刻标出来。这叫响应力。但你第二天就改了流程,让所有文件先过一遍双语对照——这叫主动性。分就在这儿拉开。”
小王笑了:“我还以为您就看谁说话不结巴呢。”
“结巴不结巴,不如错不错。”刘好仃合上电脑,“走,叫老陈和质检组长,今天把分定下来。”
会议室里,三人围坐在桌前。刘好仃把评分表投影出来,老陈一眼就看到小王在“协作主动性”那栏得了最高分。
“他一个技术员,天天插手生产的事,算主动?”老陈皱眉。
“他插的是对的事。”刘好仃打开一段录音,“听听这个。”
音响里传出小王的声音:“……建议在ppt第7页加‘静态承重’说明,避免客户误解为冲击测试。”接着是小李的回应:“收到,我今晚校对时顺带查第三方报告。”
“这不是插手,是搭桥。”刘好仃关掉录音,“咱们的活,一个人盯十遍,不如十个人盯一遍。现在有人愿意主动搭这座桥,分不高,谁还愿意动?”
老陈没再说话,提笔在评分表上签了字。
当天下午,刘好仃把评分结果打印出来,贴在培训室门口。没有排名,只有每人三项得分和一句评语。小王那张写着:“从纠错到建规,进步看得见。”
没人围过去看。但第二天,墙上多了几张新纸条。一张是夜班小张写的:“下次能不能让我也牵头一次回复?”另一张是老周的笔迹:“我们班想试‘十分钟课’新主题——包装术语。”
刘好仃把纸条收进U盘文件夹,命名为“反馈·第一波”。
第三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小王就追进来,手里捏着一封邮件。
“沙特那边来信了。”声音有点紧,“三个新问题,要今天中午前回复。”
“老陈在夜班?”
“刚交班,人在休息室。”
刘好仃看了眼表,九点十七分。他抓起外套:“叫小王、小李、小张,十分钟后培训室集合。”
三人到齐时,刘好仃已经在白板上写下三个问题。小王扫了一眼,心里一沉——全是材料参数,其中一项测试标准他只在旧报告里见过一次。
“谁牵头?”他问。
“你。”刘好仃说,“小李核数据,小张负责翻译回中文复核。你们现在就开始,我出去一趟。”
十分钟后,刘好仃带回三杯豆浆和一袋烧麦。他把吃的放在桌上,一句话没说,坐到角落打开笔记本。
小王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小李已经开始翻检测记录,一页页截图发到共享文档。小张则把问题逐条译成中文,标出不确定的术语。
“这里,”小张指着屏幕,“‘长期使用温度范围’,客户没说是否包含极端波动。”
“加上。”小王说,“我们测试过,零下二十到八十摄氏度,连续波动三十次无裂痕。写进去。”
小李抬头:“有报告吗?”
“第三实验室那份,编号tS-2023-047。”
小李迅速调出文件,核对后点头。小张把中文回复再翻成英文,逐句对照。
刘好仃一直没说话。直到小王把邮件草稿发到群组,他才走过来,扫了一眼,点点头:“发。”
“现在?”小王确认。
“现在。”刘好仃看了眼表,“差八分钟十二点。”
邮件发出后,四人谁也没动。小王盯着“已发送”字样,手放在鼠标上,像怕它突然跳回来。
刘好仃起身,把豆浆递给他们:“喝一口,活没死。”
下午两点,回复来了。客户只写了两句话,刘好仃逐字读出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谢谢。”
他把邮件打印出来,剪下那两行字,贴在“实战素材库”门口的墙上。下面没写任何说明,只标了日期。
第二天上午,培训室坐满了人。刘好仃站在前面,宣布召开第一次成果汇报会。
“不讲大话。”他说,“只说干了什么,看出什么。”
他调出评分表、实战记录、客户反馈,一页页过。说到小李独立完成问答模板时,老周在后排悄悄竖了下大拇指。提到小张发现术语歧义时,夜班几个工人低声笑了。
“最后,请小王代表实践小组,汇报一下这周的工作。”刘好仃把U盘递过去。
小王接过,插上电脑,站起来。他刚开口说“各位同事”,声音就卡了一下。他顿了顿,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但语速明显变快,像怕漏掉什么。
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手心出汗,脑子一片空白。他记得下一句该讲数据核对流程,可怎么也想不起开头词。
他低下头,看见自己工装口袋露出一角纸片。那是刘好仃早上塞给他的——一张旧标签,上面写着“耐候测试周期:30天”,旁边是红笔圈出的错误标记。
他忽然笑了。
他抬起头,重新开口,声音稳了:“上周,我写错了一个数据。今天,我想说说我们是怎么改掉它的。”
他讲了双语对照流程,讲了夜班反馈机制,讲了客户那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最后他说:“我们不是在学英语,是在学怎么把活干得更准、更快、更让人放心。”
说完,他合上电脑,台下静了一秒,然后掌声响起来。
刘好仃没鼓掌。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旧标签,举起来,面对所有人。
“记住,”他说,“咱们的第一课,是把错处晒出来。今天的汇报,是把成长亮出来。”
掌声更响了。
小王站在原地,看着那张被举起的标签,忽然觉得它不像错误,倒像一枚徽章。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把评分表、客户反馈、汇报记录全存进U盘,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第一阶段成果”。他正要拔出U盘,小王敲门进来。
“下周的‘十分钟课’,”他说,“能不能换我来讲?主题是‘怎么写一封不出错的技术邮件’。”
刘好仃点头,把U盘递过去:“你定时间,我通知大家。”
小王接过U盘,转身要走,又停下:“刘师傅,我……我想把厂徽加上去,行吗?”
刘好仃笑了:“早该加了。”
小王走后,刘好仃打开抽屉,拿出一叠新打印的标签样稿。他翻到一页,上面写着“最大承重:200kg”,旁边画着一个简笔玻璃箱,底下压着三块重物。右下角,厂徽比之前大了些,线条也顺了。
他拿起笔,在样稿背面写:“第4天,小王申请主讲新课程,主题明确,信心到位。”
他合上样稿,放进“实践日志”本子里。
窗外,阳光斜照进车间,工具间的铁皮柜门微微反光。柜子上贴着一张A4纸,是刚发布的“十分钟课”排期表。最新一条写着:周三上午,主讲人:小王,主题:技术邮件三原则。
纸边被风吹得轻轻抖动。
刘好仃站起身,把那张客户回复的打印件重新钉了钉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