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刚放下,刘好仃就抓起桌上的记号笔,在白板“线上交流准备事项”下面画了条横线,接着写下四个字:实战练兵。
没人说话,但空气里像是被划了根火柴。小王站在后排,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工装袖口,那上面还沾着昨天校对报告时蹭到的打印机油墨。老陈清了清嗓子,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不是让他们去当翻译。”刘好仃转过身,笔帽一咬一松,“是让他们上场干活。资料要出,ppt要改,问题要答——谁准备的,谁负责到底。”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贴着几张从群里截的图:老周报名讲课的聊天记录、小李念错“耐候”的视频帧、还有技术部那份被圈了七个词的翻译稿。他指着其中一张:“这些人,组个五人小组。今天开始,实打实碰真活。”
名单一念,有人低头看鞋尖,有人偷偷咧嘴。小王被点到名字时,手一抖,差点把笔掉地上。
“别怕出错。”刘好仃把笔拍在桌上,“咱们厂的玻璃,是砸过才知耐不耐压。人也一样。”
任务分下去,三块:资料核对归老陈管,ppt标注交给小王,模拟问答轮着来。每人配个搭档,每天下班前十五分钟碰头复盘。刘好仃在分工表上画了几个圈,其中一个特意圈住“模拟问答”,红笔一勾,旁边写:“让夜班小李试试。”
小王接过ppt文件时手是稳的,可打开一看,额头立马冒了层细汗。一页讲耐候性测试,图表清晰,数据齐全,可备注栏里一行小字写着“30天测试周期”。他记得清清楚楚,标准是“≥5年”。
他没敢自己改,拎着笔记本直奔老陈工位。
老陈一眼扫过去,眉头直接拧成“井”字:“谁写的?”
“我……我整理的。”小王声音往下坠。
“三十天?”老陈声音不高,但字字砸地,“客户真问‘就三十天?’咱们拿什么答?拿命赔?”
办公室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小王站在那儿,像被钉住的标签纸,动也不是,走也不是。
刘好仃端着茶杯路过,看了眼屏幕,没说话,转身去了培训室。五分钟后,他带着U盘回来,插上电脑,调出一段旧邮件截图投影到墙上。
“去年。”他指着屏幕,“咱们回客户说‘soon安排’。人家问‘how soon?’咱们愣了三分钟。”
没人笑。
“然后呢?”他自问自答,“退了两万块的货,就为这三个字母。”
他关掉投影,看着小王:“错误不追责,但得摆出来。你重新录一段,三十秒,说清楚正确数据,署你名字,放‘识读课合集’里,标题就叫《常见数据误区》。”
小王愣住:“现在?”
“现在。”刘好仃把手机架在显示器上,“就当是给下一班兄弟提个醒——别踩咱踩过的坑。”
培训室里,镜头对准小王。他坐得笔直,手放在膝盖上,像小学生背课文。
“大家好。”他开口,声音有点抖,“我是技术部小王。刚才我犯了个错,把耐候测试周期写成了三十天,正确应该是不低于五年。这个数据在检测报告和产品说明里都必须写清楚,不能模糊。”
他说完,顿了两秒,突然又补了一句:“下次……我想试试主持模拟问答。”
视频录完,刘好仃点了保存。文件名自动生成:《常见数据误区·第1期》。他没急着发,而是打开“识读课合集”文件夹,把新视频拖进主目录,放在第一期“出口标签认一认”后面。
“从今天起。”他说,“咱们的课不光教词,也教怎么不犯错。”
老周第二天一早来上班,看见公告栏多了张新纸,标题是“实践日志”,第一条写着:“第1天,小李夜班校出‘防水等级’表述歧义1处。”
他凑近看,发现下面还贴了张小纸条,是夜班记录单的复印件,上面用红笔圈出一行字:“Ip68防水,但未注明测试条件。”旁边是小李的签名。
老周回头找刘好仃,人在工具间清点新到的密封胶条。
“刘师傅。”他问,“夜班也能参与?”
“怎么不能?”刘好仃头也不抬,“白班对外准备,夜班对内反查。你做的ppt,他们来挑错;你写的说明,他们来翻译回中文看顺不顺。双向校验,比一个人盯十遍都强。”
“那轮换呢?”
“两周一轮。”刘好仃终于抬头,笑了下,“你要是觉得白班占便宜,下周就去夜班带人。”
老周搓了搓手:“那……我能带谁?”
“谁报名谁上。”刘好仃把胶条码整齐,“你班上那个小张,上回问我能不能在视频里放厂徽,挺上心。让他试试。”
当天下午,实践小组开第二次复盘会。小王把改好的ppt投出来,老陈逐页过,到“抗压性能”那页时,突然停下。
“这里。”他指着图表下方的注释,“写的是‘可承受常规运输压力’,太软。”
“那写什么?”小王问。
“写具体数字。”老陈说,“上次入库的术语表里有,‘max Load capacity’对应‘最大承重’,后面必须跟数值。”
小王翻笔记本,找到记录,补上“200kg”。老陈点头,又说:“再加一句‘经第三方实验室验证’,客户认这个。”
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了一笔,抬头问:“谁来写这句?”
没人吭声。
“我来。”小王举手,“我写完发群里,大家看有没有问题。”
“不发群。”刘好仃说,“打印出来,贴培训室墙上。谁路过谁看,有意见直接拿笔改。改了写名字,不许匿名。”
墙上的纸第二天就多了三处批注。一处是老周写的:“建议加‘静态承重’,避免误解为冲击力。”另一处是夜班小张的笔迹:“‘第三方’最好注明实验室名称。”最后一处是老陈补的:“这句话放ppt第7页,字号不小于18。”
刘好仃每天巡车间,顺道看一眼墙上的纸。第三天,他发现最底下多了一行新字,没署名,但笔迹眼熟:“能不能加个图标?比如箱子压弹簧的图?”
他拿笔圈起来,旁边写:“可以。谁会画?”
下午,培训室门口贴出一张A4纸,上面手绘了个简笔画:一个玻璃箱被三块重物压着,底下标着“200kg”。右下角画了枚小小的厂徽,线条歪歪扭扭,像是用扳手比着画的。
刘好仃把画拍下来,发进内部群,配文:“第1稿,欢迎提意见。”
十分钟不到,评论区炸了。
“图不错,就是重物像馒头。” “厂徽太小,放大点!” “建议加个爆炸线,标‘测试中’。”
刘好仃一条条看,笑着摇头。他回到办公室,打开U盘,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实战素材库”。里面除了ppt修改记录、术语表、视频合集,还多了几个子文件夹:“用户反馈”“设计草图”“问答实录”。
他正要关电脑,小王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会议议程。
“沙特那边确认了。”小王说,“线上交流定在周四上午十点,预计四十分钟。他们提了三个技术问题,要我们提前准备答复。”
刘好仃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抬头:“模拟问答排到谁了?”
“本来是老陈,但他夜班要盯质检。” “那就小李上。”
“他……没经验。”
“谁都有第一次。”刘好仃把议程钉在白板上,“让他今晚先对着墙练一遍。录音发我。”
小王犹豫:“要不我陪他?”
“陪可以。”刘好仃说,“但提问你来,回答他来。你别替他说一个字。”
晚上九点,培训室灯还亮着。小李穿着夜班工装,站在投影前,手里捏着一页纸。小王坐在后排,手里拿着问题清单。
“第一个问题。”小王念,“‘产品在沙漠高温环境下能否保持密封性?’”
小李深吸一口气,开口:“我们……我们产品经过耐候性测试,可在零下二十至八十摄氏度长期使用,密封材料选用……”
他卡住了。
“接着说。”小王不动声色。
“选用……耐高温硅胶,通过……Ip68防水认证。”
“客户问‘长期是多久’呢?”
小李愣住。
“你答不上来,就是咱们的短板。”小王说,“但别慌。现在你知道了,下次就能答。”
小李点点头,重新开始:“长期指不低于五年。所有数据均有第三方实验室报告支持。”
这回流畅多了。
录音结束,小王点了保存。文件名自动生成:《模拟问答实录·第1次》。他正要关机,发现摄像头还亮着红灯。
回放时,画面最后两秒,小李说完最后一句,抬头看向镜头,眼神有点晃,但没躲。
他轻声说:“我想试试真的。”
刘好仃收到录音时正在吃夜宵,一碗泡面,两个鸡蛋。他插上耳机,听完,没急着回复。而是打开“实践日志”本子,在第二条记录上写下:“第2天,夜班小李完成首次模拟问答,卡顿1次,主动重来2次。”
他合上本子,端起面碗,吹了吹热气。
面汤上浮着几片葱花,被热气一顶,慢慢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