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敢不敢直播质检全过程?”
这条评论挂在视频下方,时间是早上七点零三分。小王盯着它看了足足十秒,手指悬在键盘上,没回,也没删。
刘好仃端着搪瓷杯走进来时,正撞见这一幕。他没问“怎么了”,也没看屏幕,而是把杯子放在桌上,发出不大不小的一声“当”。然后他拉开椅子坐下,说:“该有人问了。”
小王抬头:“您不紧张?”
“紧张啥?”他拧开杯盖,热气往上一蹿,“咱们玻璃又没见不得光。”
老李这时候也到了,手里拎着两份早餐,油条还冒着热气。他把一份推给刘好仃:“听说你要开会?”
“嗯。”刘好仃咬了口油条,“十点,小会议室。”
“又出事了?”老李皱眉。
“没事。”刘好仃咽下嘴里的东西,“是时候往前走了。”
十点整,三人围坐在小会议桌前。墙上白板干干净净,连个字都没有。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A4纸,往白板上一贴,用磁铁压住四角。
纸上是小王前天上传的那个员工自发视频的截图,标题写着:“玻璃厂工人亲述:那天我们直播了真相”。
“这是谁拍的?”老李问。
“不重要。”刘好仃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替咱们说话了。”
小王点点头:“后台数据显示,这视频被转发了三百多次,评论区没人质疑真实性,反而有人说‘原来一线工人是这么干活的’。”
“这就对了。”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圆圈,“咱们守住了名声,不是终点,是起点。现在得想,怎么让这声音传得更远。”
“更远?”小王愣了下,“您是说……品牌出海?”
“不止。”刘好仃在圆圈外面又画了一圈,“是合作。跨界合作。”
空气静了两秒。
“等等。”老李放下笔,“我们是做玻璃的,搞合作?跟谁?做啥?”
“我也没想清楚具体跟谁。”刘好仃坦然道,“但我知道,光靠我们自己喊,声音再大也有限。可要是有人用我们的玻璃,讲他们的故事,那就不一样了。”
小王若有所思:“您是说,让别人带着咱们的品牌走?”
“对。”刘好仃点头,“就像那晚直播,不是我一个人说真话,是大家一块儿撑起来的。现在,咱们得找别的行业,一起撑。”
老李还是摇头:“可我们连人家干啥的都不知道。智能家居、新能源车,听着都像电视广告词。”
“那就学。”刘好仃在白板上开始画线,“咱们的玻璃用在建筑上,用在车上,用在电子屏上。这些行业,早就是邻居了,只是我们一直低头干活,没抬头打个招呼。”
他一边画,一边念:“原材料厂是上游,设备商是配套,建筑公司是客户,车企是新场景,智能家居是未来——咱们不在链外,在链中间。”
小王眼睛亮了:“所以您说的跨界,其实是顺着这条链,往两边看?”
“聪明。”刘好仃笑了,“不是跳出去,是伸出手。咱们的技术、工艺、品控,都是硬家伙。别人想做安全玻璃、智能调光、防爆系统,缺的可能就是这一块。”
老李摸着下巴:“可人家凭啥找我们?”
“凭我们没糊弄过一块玻璃。”刘好仃语气平静,“凭我们敢直播仓库,敢晒记录,敢让工人自己说话。现在,有人信我们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王忽然说:“那……我们是不是该主动点?”
“早就该了。”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品牌全球化跨界合作——从熟悉生态链延伸。”
他抬头:“咱们不追风口,但得看清风往哪吹。三个月,我要一份报告,说清楚哪些行业,正在等一块好玻璃。”
老李皱眉:“怎么查?我们又没人脉,也没预算。”
“不用花钱。”刘好仃说,“小王负责数据,盯住行业新闻、产品发布、技术论坛;老李负责联络,问问老客户、老供应商,最近有没有人打听咱们的技术;我去翻翻以前的展会资料,看看哪些人递过名片,聊过天。”
小王笑了:“您是想‘顺藤摸瓜’?”
“瓜不瓜的不重要。”刘好仃合上本子,“重要的是,咱们得开始看了。”
正说着,老李忽然“哦”了一声。
“怎么?”
“前两天,隔壁园区那个做智能窗膜的厂,托人问我们能不能参观防爆测试流程。”老李回忆道,“我当时没当回事,以为是同行取经。”
刘好仃眼神一动:“他们做窗膜的,看防爆测试干啥?”
“不清楚,但听说他们最近在搞一种能自动变色的车窗,想找耐冲击材料做基底。”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
小王慢慢说:“这不就是……咱们的强项吗?”
刘好仃没说话,低头在本子上写了个词:“窗膜”。
然后他抬头:“这不是巧合。是机会在敲门。”
老李还有点犹豫:“可我们从来没跟这种厂打过交道。人家搞智能控制,我们搞物理强度,话都说不到一块儿。”
“那就学着说。”刘好仃说,“合作不是谁听谁的,是互相懂。咱们不懂代码,他们不懂钢化曲线,但只要都想做一块好玻璃,就能坐下来聊。”
小王在笔记本上记下:“技术互补,需求对接。”
刘好仃看见了,点点头:“对。我们不卖概念,只拿真东西说话。但说话的方式,得变。”
“怎么变?”老李问。
“从‘我们能做什么’,变成‘你们需要什么’。”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以技术为锚,向外辐射。”
他解释:“不是扔下玻璃去搞别的,是让我们的硬功夫,帮别人做成新东西。比如,新能源车要轻量化座舱,咱们能不能提供更薄更强的防爆玻璃?智能家居要透明显示墙,咱们能不能做可调光的复合板?”
小王眼睛亮了:“这不就是‘玻璃+’吗?”
“对。”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要变成别人,是要让别人用上咱们的好东西。”
老李终于松了口气:“听您这么一说,好像……也没那么玄乎。”
“本来就不玄乎。”刘好仃收起笔,“咱们工人最懂一句话:活儿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合作也一样,得先动起来。”
他宣布:“从今天起,成立‘跨界观察小组’。小王负责信息收集,每周整理一份《生态链动态简报》;老李牵头外部联络,摸一摸哪些厂对我们有兴趣;我来统筹方向,定期碰头。”
小王举手:“那简报写啥?”
“写趋势,写需求,写可能性。”刘好仃说,“不求快,先搞懂。三个月后,我要能听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跟我们合作。”
散会后,其他两人去忙了。刘好仃留在会议室,把白板擦干净,只留下最底下一行字:“哪些领域,正等着一块好玻璃。”
他坐回椅子,拉开抽屉,从一堆旧文件里翻出一张纸。边角有点卷,印着“2023年国际智能家居博览会”的字样,右下角还贴着个小小的参展商标签。
他盯着看了几秒,轻轻折好,夹进笔记本里。
下午三点,小王在电脑前整理资料,突然喊了一声:“刘师傅!”
刘好仃走过去:“怎么?”
“您看这个。”小王指着屏幕,“有个新发布的车载智能窗系统,宣传视频里提到‘采用特种防爆基材’,但没写供应商。可这透光纹路……跟咱们F1系列的热弯工艺很像。”
刘好仃凑近看:“像到什么程度?”
“至少七成相似。”小王放大画面,“而且他们测试冲击的视频,用的是咱们行业标准的落球高度。”
刘好仃没说话,转身回到座位,打开笔记本,翻到那页“窗膜”,在旁边写了个词:“追踪”。
他刚合上本子,手机响了。
是老李发来的消息:“刚才路过质检室,看见小陈在看新能源汽车白皮书。”
刘好仃回了个“嗯”,把手机扣在桌上。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白板上那行字上。
“哪些领域,正等着一块好玻璃。”
他站起来,走到饮水机前接了杯水。水倒满的瞬间,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红笔,在白板上那行字的“懂”字下面,重重画了一道。
然后他写上一句:“合作不是谁听谁的,是互相懂。”
笔帽咔嗒一声扣上。
他转身时,小王正拿着打印好的简报初稿走来。
“第一期。”小王说,“我列了五个可能的方向。”
刘好仃接过纸,还没来得及看,老李又探头进来:“那个智能窗膜厂的负责人,留了电话。”
刘好仃点点头,把简报放在桌上,拿起笔。
笔尖刚碰到纸面,小王忽然说:
“您说,他们会不会已经用过我们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