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阳光穿过会议室百叶窗的缝隙,在桌面上拉出几道平行的光带。小陈刚把咖啡杯放下,就看见刘好仃拎着一个旧帆布包走了进来,包口露出半截记事本的边角,边角已经磨得发白。
他把包往椅子上一放,没急着开会,而是顺手把投影仪的线从地上卷起来,绕了两圈挂到墙钩上。“线乱了心就乱,”他说,“咱们今天要理的,可是比这线复杂多了。”
尤哈正低头翻上周的笔记,听见这话抬头一笑:“您这是要给我们上‘整理收纳与品牌战略’的课?”
“不,”刘好仃打开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是上‘怎么让客户觉得咱们靠谱,还得让他们说得出哪儿靠谱’的实战课。”
空气里还飘着咖啡的香气,但节奏已经变了。上周白板上的那些点子——语音沙盘、倒影LoGo、避坑短视频——像刚发芽的种子,现在到了该松土施肥的时候。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手指轻轻点在“让每一单玻璃,都安全抵达”那行字上。“这句话,不是口号,是承诺。”他顿了顿,“但承诺得有人听,还得听明白。所以今天,咱们第一步,不是改LoGo,也不是拍视频,是去听市场怎么说。”
小陈眨眨眼:“您是说……调研?”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不能关着门自嗨。你觉得‘安全抵达’重要,客户是不是也这么想?高端项目在乎的是不是除了安全,还有别的?比如交付速度、比如定制响应?咱们得知道他们在乎什么,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懂他们。”
阿米尔托了托眼镜:“可咱们以前没做过系统调研,去哪儿找人问?问谁?”
“问老客户,问新客户,问还没成客户的。”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表格,贴在白板上,“我已经让物流组调了上季度的发货记录,按地区、行业、订单规模分了类。咱们分三组,每组负责一类客户,电话访谈+问卷结合,重点就两个问题:一,你们选玻璃供应商,最怕什么?二,什么样的服务,能让你们下次还找他?”
尤哈举手:“那……问题太直接,人家会不会不走心?”
“那就加个故事。”刘好仃笑了笑,“比如开头就说:‘我们最近在想,怎么才能让客户半夜接到工地电话时,不用跳起来。’——人一听,就知道咱们不是来推销的,是来解决问题的。”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轻笑,紧绷的弦松了一寸。
“还有一件事。”刘好仃环视一圈,“调研时,别光盯着传统建筑和家装。最近新能源车厂、数据中心、光伏项目都在扩产,这些地方用的玻璃,规格新、要求高,说不定是咱们没踩过的赛道。多问一句,没坏处。”
小陈眼睛一亮:“您是说,未来的‘安全抵达’,可能不只是把玻璃运到工地,而是送到无尘车间、送到零下二十度的极寒测试舱?”
“聪明。”刘好仃竖起大拇指,“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壳子,是跟着客户一块儿长的树。根扎得稳,枝叶才敢往外伸。”
调研启动后的第三天,数据开始回流。
小陈负责高端商业项目组,整理出一份让所有人意外的发现:客户嘴上说“质量第一”,可真正让他们决定下单的,往往是“出图快”“改单灵活”“能配合我们赶工期”这类服务细节。
“他们不怕贵,”小陈汇报时说,“怕的是耽误进度。一块玻璃晚三天,整个幕墙施工就得停摆,违约金一天好几万。”
阿米尔负责工业客户,反馈更直接:“他们根本不在乎品牌故事,只关心两个数字:破损率,和应急响应时间。有家药厂说,只要我们能在四十八小时内补货,他们愿意多付15%溢价。”
尤哈负责新兴行业,带回的消息最让人兴奋:“一家新能源电池厂,正在找能耐高温、抗震动的特种玻璃,现有供应商交货周期要六周,他们急得想自己研发。”
会议室的白板渐渐被贴满便利贴,五颜六色,像一场小型展览。
刘好仃站在前面,一根根看,一条条记。最后,他拿起红笔,在“安全抵达”四个字下面,写下三行小字:
——快,是新的安全。
——灵活,是新的可靠。
——懂行,是新的专业。
“所以问题来了。”他转身面对大家,“咱们还能用一个形象,打遍天下吗?”
没人说话。
尤哈挠头:“我觉得……难。给药厂送玻璃和给商场做幕墙,客户期待的‘靠谱’,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是不是得分开?”小陈试探着问,“比如搞个‘极速响应’系列,专攻工期紧的项目?再弄个‘特种守护’线,对接新能源、医疗这些高要求行业?”
阿米尔皱眉:“可品牌一拆,客户会不会糊涂?今天见你叫‘安全抵达’,明天又冒个‘极速守护’,谁知道是一家?”
“这担心对。”刘好仃点头,“品牌像棵树,主干必须清楚。咱们的主干,就是‘安全抵达’——不管送到哪儿,不管多急多难,我们能让玻璃稳稳当当站住。”
他拿起笔,在白板中央画了个粗壮的树干,标上“安全抵达”。
接着,在树干两侧画出几根分枝。
“但树枝可以不一样。”他继续说,“比如高端建筑线,咱们突出‘精准交付+设计协同’,形象可以更现代、更科技感;工业客户线,主打‘零破损+应急补货’,视觉上强调坚固和速度;新兴行业线,干脆叫‘玻璃实验室’,走专业探索风,让人一看就觉得我们敢接新活。”
小陈盯着那几根枝,若有所思:“所以……不是换品牌,是长出不同的‘脸’,但用同一个‘心’?”
“对。”刘好仃笑了,“就像一个人,见客户穿西装,陪孩子去公园穿t恤,本质还是那个负责任的爸爸。咱们的品牌,也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坑填坑话’。”
阿米尔点头:“可这些‘脸’怎么管?万一设计乱了,宣传口径不一,客户还是分不清。”
“那就定规矩。”刘好仃翻开记事本,抽出一张草图,“核心品牌的视觉元素必须保留——比如咱们的倒影LoGo,所有子品牌都得用;宣传语可以变,但每条最后都要落回‘安全抵达’四个字。”
他指着草图:“比如高端线,可以说‘极简设计,极致交付,让幕墙如期绽放——安全抵达’;工业线,‘72小时应急通道,破损即补——安全抵达’;新能源线,‘为未来封存光与热——安全抵达’。”
尤哈念完,笑了:“这倒像一家人,名字不同,但说话一个味儿。”
“还不止。”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可以把‘安全抵达’做成一个故事系列。每条子品牌,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药厂补货记、数据中心护玻战、光伏板极地行……最后都归到同一个主题:无论多难,我们都在路上。”
小陈眼睛亮了:“这不就是‘玻璃的求生之路’第二季?”
“随你怎么叫。”刘好仃笑,“只要客户记得,有群人,专门解决玻璃的‘生死时刻’。”
周五下午,阳光斜照进办公室,照在刚打印出来的品牌定位框架图上。树形结构清晰,主干挺拔,枝叶初展。
小陈正往图上贴标签,尤哈突然抬头:“刘师傅,要是以后咱们又碰上新行业,比如航空航天用的超轻玻璃,是不是还得再长一根枝?”
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半截铅笔,闻言转过身,把铅笔轻轻放在图纸顶端。
“树的本事,”他说,“就是不停长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