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百叶窗条纹斜切在桌面上,像一排等待翻动的答题卡。阳光比昨天早了十分钟爬上白板,照在“反馈机制”那行字上,墨迹微微泛亮,仿佛刚写上去似的。刘好仃拎着保温杯进来时,小林正把五份文件夹按国家顺序摆成扇形,像在发牌。
“大纲初稿都看了?”他拧开杯盖,热气卷着陈皮味浮起来。
“看了。”小王推了推眼镜,“德国那边,我加了三条关于建筑法规的问题——他们连玻璃厚度都得写进房产合同。”
“巴西呢?”刘好仃吹了口茶。
“问了阳光强度对玻璃老化的影响,”小陈翻着笔记,“还加了个问题:‘您家玻璃最常被孩子画什么?’”
“哦?”刘好仃挑眉。
“因为视频里很多人拿马克笔在玻璃上涂鸦,”小陈笑,“有个小孩画了只恐龙,说‘这是我家的守护神’。”
刘好仃也笑了:“那问题留着。人用玻璃,不只是挡风遮雨,还得装得下生活里的怪念头。”
小林举手:“越南客户里有不少老房子翻新,我设计了几个关于‘老墙配新窗’的适配问题。比如‘换玻璃时,您最怕破坏哪部分?’”
“好。”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现在,咱们把这些问题‘翻译’成一张能走遍世界的问卷。”
他写下第一行:别问“好不好”,问“哪里疼”。
“比如,”他转过身,“别问‘您是否满意隔音效果?’——这种题,九成人都勾‘一般以上’。要问‘昨晚邻居吵架,您听清了几句?’”
小王笑出声:“那德国人估计会写‘七句半,中间半句是方言,没听懂’。”
“那就对了。”刘好仃点头,“数据不怕难看,怕没声音。”
大家埋头修改,笔尖沙沙响。刘好仃踱步看每个人的屏幕,偶尔停下,指着某一行:“这个问题太绕,像绕毛线团。”“这个选项得加‘其他,请说明’——人总有你想不到的答案。”
讨论到开放性问题时,小林犹豫:“这类问题回收后分析起来工作量大……”
“但金子常在‘其他’里。”刘好仃敲了敲她的屏幕,“上次客户写‘玻璃太干净,猫老撞上去’,咱们后来不是出了防撞纹系列?记住,标准答案里出不了新品,出新品的,都是‘奇葩答案’。”
他顿了顿:“这些回答,咱们回头专门做一轮‘挖宝’分析。”
——这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水里,没人多想,但谁都没删掉那栏“其他,请具体描述”。
中午前,第一版问卷定稿。二十个国家,三十八道题,分五组,每组带本地化调整备注。比如冰岛那版,加了句温馨提示:“答完问卷,可登记参与‘火山咖啡’抽奖。”小陈咧嘴:“这招损的,人家可能就冲咖啡来的。”
“来的人多了,数据才够大。”刘好仃合上电脑,“来者是客,咖啡管够,答案更要收好。”
下午两点,问卷上线。
小林负责的越南站通过本地建材平台推送,附赠小额优惠券;小王在德国用专业建筑论坛和邮件列表双线投放,标题写得像学术问卷:“关于住宅玻璃性能的跨国研究,诚邀专业人士参与”;小陈把巴西版做成短视频插页,背景是热带雨林光影在玻璃上跳动,字幕写着:“你家的玻璃,真的懂你的阳光吗?”
阿联酋的渠道最难搞。那边网络习惯碎片化,邮箱打开率低,社交媒体又偏好视觉内容。小王愁得啃了一上午饼干渣掉键盘里。
“试试和当地一家连锁建材店合作。”刘好仃翻着手机,“他们新店开业,搞‘透明生活周’,咱们的问卷嵌在他们的互动墙上,答完能抽奖赢太阳镜。”
“互动墙?”小陈好奇。
“就是一面大玻璃屏,手指划过去,问题就浮现。”刘好仃笑,“高科技,但内核还是——让人愿意动一下手指。”
合作当天敲定。对方负责人发来照片:玻璃墙亮着,第一道题是:“您希望家里的玻璃,像沙漠的风一样通透,还是像棕榈叶一样有遮有藏?”
“这题谁写的?”刘好仃问。
小王低头假装看数据:“我……瞎编的。”
“留着。”刘好仃点头,“问题要有温度,别老板着脸问‘透光率需求’。”
三天后,数据开始涌动。
越南回收率37%,小林发现不少人吐槽“老房子窗框歪斜,新玻璃装不上”,还有人画图说明:“像给胖子穿小码西装”。德国数据来得慢,但每份都像论文附录,有人附了自家玻璃的检测报告,批注:“此处U值不符,建议贵司自查”。
巴西最热闹。小陈的视频插页被转发了上千次,评论区成了玻璃吐槽大会:“我家狗以为玻璃不存在!”“老婆说新玻璃反光太强,照出她眼角细纹,要我退货。”“阳光太烈,猫晒晕了,现在它只敢坐阴影里瞪我。”
刘好仃看着这些记录,笑得茶水呛到喉咙。
但问题也来了。
日本问卷回收率只有12%。小王查了投放记录,点击量不低,但中途退出率高得吓人。
“可能问题太长。”小林分析,“日本人做事认真,一看要答四十道,怕做不完丢脸,干脆不答。”
“那就拆。”刘好仃说,“把问卷切成三段,答完一段给个小勋章,集齐三个换抽奖资格。日本人爱打卡,咱们就让他们‘闯关’。”
方案改完当天上线。第二天,回收率跳到28%。
与此同时,阿联酋的数据里冒出一条备注:“你们的玻璃能扛住沙尘暴,但扛不住小孩用椰枣核砸。”后面还画了个笑脸。
小陈截图发群里:“这算不算产品改进方向?抗核冲击?”
刘好仃回:“记下来,下一代‘椰枣盾’系列,就靠这条了。”
为了盯进度,刘好仃做了张“问卷热力图”贴在办公室墙上。每个国家一个色块,按回收率从浅黄到深红渐变。每天早会,大家围过去看颜色变化。
“越南快红了。”小林得意。
“德国还是淡黄,”小王叹气,“他们连抽奖都不心动。”
“不急。”刘好仃拿红笔在德国上方画了个小旗,“慢工出细活,咱们要的不是数量,是准头。”
他还安排小林每周整理一次“奇葩答案集”,打印出来发给大家当茶点读物。有天一条写着:“换玻璃后,我家老人说,终于不用眯着眼看对面晾的衣服了——原来邻居天天穿花裤衩。”办公室笑成一片。
审核数据时,刘好仃发现一份越南问卷,用户在“其他建议”栏写了长长一段:“玻璃很亮,但晚上开灯,像在鱼缸里。能不能有种模式,白天透明,晚上磨砂?”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最后用荧光笔标黄,钉在了产品部的意见板上。
另一份来自巴西的问卷,用户画了张草图:玻璃角落有个小孔,连着细管通到窗外,“下雨时,我想收集一点雨水,浇我阳台的花。”
小陈看到后嘀咕:“这算不算‘玻璃+’生态?”
“算。”刘好仃说,“人要的不是一块玻璃,是一扇能呼吸的窗。”
一周后,热力图上大半区域已转为橙红。刘好仃站在墙前,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汇总表。小林凑过来:“下一步?”
他正要开口,手机震了一下。是冰岛合作方的消息:“咖啡豆已收到,极光季的访谈时间,定在下周三晚八点,记得带保暖杯。”
刘好仃回了个“oK”手势,抬头看向墙上的世界地图。越南、巴西、德国、阿联酋、冰岛——五个点已被不同颜色的便签纸覆盖,每张纸上都写着一两句从问卷里摘出的原话。
小王走过来,指着德国那张:“他们建议咱们出个‘法规对照手册’,帮客户避坑。”
“好主意。”刘好仃点头,“等数据再沉淀两天,咱们开个短会,把这些问题分分类。”
他拿起笔,准备在手册标题下划线——
这时,小林突然“咦”了一声。
“怎么?”刘好仃抬头。
她指着巴西回收数据的最新一条备注,眉头微皱:“有个用户说,他们社区最近流行在玻璃上贴‘反光膜’,说是能防‘太阳吸血鬼’。”
“太阳吸血鬼?”小陈凑过来,“啥玩意?”
“不知道,”小林滑动屏幕,“但已经有十七个人提到类似说法,还有人上传了照片——膜是紫色的,贴了之后,阳光照进来像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