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厂办公楼的百叶窗,在会议室的长桌上投下几道平行的光带,像琴弦般微微颤动。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一张刚打印出来的审计报告摘要,纸角被他无意识地折了又折,成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船。
昨晚那场小小的庆祝还在他耳边回响——奶茶杯碰在一起的清脆声,小陈激动得差点把平板摔在地上,还有那句“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像一颗糖含在嘴里,甜得持久。
可他今天没泡茶,只倒了杯温水,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像某种无声的提醒。
门被推开,小林抱着笔记本进来,头发翘着一撮,显然是刚从工位上被“紧急征召”而来。小王随后跟进,手里拎着两杯咖啡,顺手递了一杯给小陈,后者正对着手机傻笑,估计是又刷到了社区里哪个客户的创意帖。
“怎么了刘工?又有新活儿?”小王把咖啡放在桌上,杯底压住了一张散落的便签。
刘好仃没急着回答,而是从抽屉里取出一叠彩印的地图,轻轻铺在会议桌上。一张是中国,一张是欧洲,一张是南美,还有一张标着东南亚和中东的拼合图。地图边缘有些磨损,像是翻过很多遍。
“咱们的玻璃,”他指了指欧洲那张,“已经铺进德国人家的屋顶,照进巴西设计师的诗里,连荷兰的小孩都拿它做太阳系模型了。”
小林点点头:“社区数据也挺争气,客户都愿意说话了。”
“可他们说的是哪一国的话?”刘好仃忽然问。
众人一愣。
“我是说,”他语气平和下来,“我们听懂了多少?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吗?比如,德国人喜欢极简,是因为审美,还是因为气候?巴西客户迷‘诗光玻璃’,是真的需要诗意,还是因为当地阳光太猛,想找个浪漫的遮阳理由?”
小王挠头:“这……咱们没细问过。”
“不是没问,”刘好仃笑了笑,“是我们一直忙着‘回应’,忘了先‘倾听’更大的世界。”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客户体验上去了,忠诚度起来了,这是好事。但品牌要走出去,不能靠运气和情怀赶路。得知道——全世界的人,到底怎么看我们这块玻璃。”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陈试探着问:“所以……我们要做市场调研?国际的?”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随便问问‘你喜欢吗’,而是搞清楚:我们在哪儿有机会,哪儿是雷区,哪儿的人连玻璃都不这么用。”
小林皱眉:“可我们没人做过国际调研啊。语言、文化、法律、消费习惯……光是问卷翻译,怕不是就得请个联合国团队。”
“你以为麦当劳刚进中国时,知道咱们爱吃巨无霸配豆浆油条?”刘好仃笑了,“人家也是边摔跤边画地图。咱们现在有数据、有客户、有口碑,比他们当年起步时强多了。”
小王喝了口咖啡,苦得眯起眼:“问题是,从哪儿开始?非洲?澳洲?还是先啃下北美?”
“别急着啃。”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翻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客户社区里的留言片段,有些还画了箭头和问号。“我昨晚翻了翻,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好几个国家的客户都提到‘节能’,但说法不一样。德国人说‘能耗标准’,日本人写‘省エネ’,巴西客户干脆发了个视频,拍他家玻璃在下午三点还能让室内凉快得穿毛衣。”
“这说明啥?”小陈问。
“说明‘节能’是共性,但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刘好仃合上本子,“我们不能拿深圳的尺子,去量里约的阳光。”
小林若有所思:“所以调研不只是问‘要不要’,还得搞明白‘怎么要’。”
“聪明。”刘好仃点头,“比如,中东客户可能更关心防沙性能,北欧的在意保温,东南亚的怕霉变。如果我们一股脑推‘智能调光玻璃’,结果人家最想要的是‘不长霉的玻璃’,那不是白忙?”
小王叹了口气:“可调研范围这么大,咱们人手紧,预算也不宽裕,搞不好就是撒胡椒面,啥都沾点,啥都不深。”
“所以不能撒。”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靶心,“先圈几个重点区域,再找几个代表性客户深挖。不求全,但求准。”
“那怎么选?”小陈追问,“按订单量?按活跃度?”
“按潜力。”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需求强、反馈多、文化差异大。”
“比如德国,技术标准高,但一旦认可,就是标杆;巴西,创意多,容易出爆款;日本,细节控,能帮我们打磨产品。”
小林突然举手:“等等,我昨天看社区后台,有个法国客户问——‘你们能不能出一款能种苔藓的玻璃墙?’底下还有人跟帖说‘我要种多肉’。”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轻笑。
“笑啥?”刘好仃反而认真起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玻璃,在他们眼里不只是建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想法,可能就藏在下一个大市场里。”
小王点点头:“可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这是个别脑洞,还是普遍趋势?”
“靠猜不行。”刘好仃说,“得调研。去问,去听,去实地看看人家怎么用玻璃。也许在某个小镇,有人正用我们的产品做艺术装置;也许在某个学校,老师拿它教孩子光学实验。”
小陈眨眨眼:“那……我们是不是该准备问卷、访谈提纲、数据分析模型?”
“都得有。”刘好仃看着三人,“但第一步,是心态。别怕陌生,别怕慢。咱们不是要做个‘全球大报告’,而是先迈出第一步——听懂第一句外语的‘好用’。”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东南亚的位置:“比如越南,最近订单涨得快。可他们为什么买?是因为价格?质量?还是我们某个服务打动了人?如果我们不去问,永远只能靠猜。”
小林深吸一口气:“我有个表哥在胡志明市做建材代理,或许能帮忙联系几个客户。”
“好。”刘好仃眼睛一亮,“这就是起点。一个人,一个客户,一句反馈,都是地图上的一颗星。”
小王也来了劲:“我可以整理社区里所有非中文留言,分类统计高频词,先做个初步画像。”
“行。”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语言、文化、使用场景,都是我们要摸的底。”
小陈忽然冒出一句:“那……我们要不要也学人家,搞个‘全球客户创意大赛’?奖品就送——一平米定制玻璃?”
刘好仃笑出声:“主意不错,但先别想奖品。咱们得先搞清楚,人家想不想参赛。”
他环视三人,语气沉了下来:“我知道,刚打完一场硬仗,大家可能有点累。现在又要出发,心里难免打鼓。但咱们的玻璃,已经不只是深圳的产物了。它在别人的屋顶上,在孩子的模型里,在诗和阳光之间。它有了名字,有了温度,也该有方向。”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不指望一次调研就打通全球。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低头听、弯腰问、一步步走,总有一天,这块玻璃,能照进更多人的眼睛里。”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挪了半寸,正好落在地图上的南美洲,像一片被点亮的雨林。
小林忽然说:“我认识个在圣保罗做建筑策展的朋友,上个月还问我,你们的‘光之墙’能不能办展。”
小王接话:“我表弟在多伦多留学,说那边绿色建筑特别火,政府还有补贴。”
小陈翻着手机:“诶,社区里那个冰岛客户,上周发了张照片,玻璃上结满了霜花,他说‘像极光封印在墙里’……要不要联系他?”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地图上轻轻圈了三个点:越南、巴西、冰岛。
然后,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空白,只贴了一张便利贴,上面是他刚写的字:
“品牌全球化市场调研——第一站,从听懂一句话开始。”
他翻开第一页,写下第一行字:“1. 联系越南客户,了解近期订单增长原因。负责人:小林。时间节点:本周五前完成初步沟通。”
笔尖沙沙作响。
窗外,厂区的传送带缓缓启动,玻璃板在晨光中滑行,像一条流动的河。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三人:“谁先来?”
小林刚要开口——
电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