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四十三分,会议室的灯还亮着,投影仪关闭后留下的那圈光晕在白板上慢慢褪去,像退潮的水痕。刘好仃把刚打印出来的巴西新模板塞进文件夹,夹子“咔”地一声咬住纸角,干脆利落。
“小林,发给所有相关方,今晚八点前确认接收。”他一边说,一边把手机倒扣在桌上,屏幕朝下,像是在跟时间比谁更沉得住气。
没人说话,但键盘敲击声立刻密集起来,像一群蚂蚁在搬运消息。
刘好仃没走。他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物流区那辆刚装完货的红色货车缓缓启动,车尾灯在暮色里划出两道渐亮的红弧。他忽然转身,从柜子里抽出一块空白白板,架在旧白板旁边。
“从明天起,咱们加一条目标。”他写下六个字:合作,不是配合。
小王抬头:“有区别?”
“当然。”刘好仃笑着,“配合是你说我做,合作是咱俩一起想怎么把事儿干得更顺。比如——”他指了指巴西模板,“咱们改完系统,供应商那边能不能同步更新?物流商能不能提前预审?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时候了。”
小林皱眉:“可人家愿意吗?咱们又不是甲方爸爸。”
“那就让他们也尝尝甜头。”刘好仃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上个月各环节的延误记录,“你看,越南那批货,卡在港口三天,表面是清关慢,其实是咱们和物流商信息不同步。要是他们能提前拿到申报数据,早做准备,省下的滞港费,够请他们吃三顿火锅了。”
办公室里响起轻笑。
“所以,”刘好仃收起本子,“明天开始,咱们主动约供应商和物流商开个‘碰头会’,不谈合同,先聊痛点。谁卡得最难受,谁就先说话。”
第二天上午十点,视频会议准时开始。
屏幕那头,玻璃原料供应商老陈搓着手:“刘工,说实话,我怕合作变成‘加活不加钱’。”
物流公司的李经理也点头:“咱们签的可是‘门到门’,万一中间哪个环节出了岔子,责任算谁的?”
刘好仃早有准备。他打开共享文档,调出一张成本分析图:“老陈,你们最近运输成本涨了18%,主要卡在两个地方:一是零散发货,二是返程空车。如果我们把订单集中,按月打包,你们的车能顺路接别的货,空驶率能压到5%以下。算下来,每吨运费能省三百。”
老陈眼睛一亮:“这数字靠谱?”
“我让小王做了模拟路线规划,”刘好仃示意,“你看,深圳→赣州→长沙,一圈下来,车不空跑,你们多接两单,我们少付一截。”
李经理凑近屏幕:“那我们这边呢?”
“你们最头疼的,是突发改单对吧?”刘好仃切换页面,展示一份“异常申报预警机制”草案,“以后客户临时改包装、改目的地,系统自动推通知给你们,提前两小时预警。你们有缓冲时间,我们少背锅,双赢。”
李经理摸了摸下巴:“听着不错……可真出事了,怎么算?”
“合同说话。”刘好仃点头,“法务已经在拟补充协议,责任按环节切分。比如,申报信息我们负责,运输延误你们担责,中间衔接出问题,联合追因。不甩锅,也不背锅。”
会议开了一个半小时,结束时,老陈主动加了刘好仃微信:“那个路线优化表,能发我一份吗?我想拿给车队看看。”
李经理也笑了:“下次开会,我带技术主管来,咱们把系统对接细节敲死。”
三天后,合作协议进入审核阶段。
但卡住了。
供应商提出:批量发货可以,但要求预付30%货款,否则资金压力太大。
物流商则坚持:预警机制可以接,但必须加一条“不可抗力免责条款”,否则不敢签。
刘好仃召集团队开会,茶水间里,咖啡机咕噜咕噜地响。
“预付款不是问题,”财务小周说,“但得保证他们的供货稳定性。”
“免责条款也合理,”法务小陈翻着合同,“但得界定清楚什么是‘不可抗力’——下雨算不算?堵车算不算?”
刘好仃搅着杯里的咖啡:“这样,预付款我们付,但分两笔,发货前付20%,到港确认后再付10%。给他们安全感,也留个保险绳。”
他转向小陈:“‘不可抗力’写具体些:自然灾害、政策突变、重大公共事件。堵车不算,下雨不算——除非是台风红色预警。”
小周笑出声:“那物流商得天天看天气预报了。”
“对啊,”刘好仃也笑,“合作不是谈恋爱,是合伙过日子,柴米油盐都得算清楚。”
当天下午,双方重新开会。
刘好仃一条条解释调整后的条款,语气平和,但每个数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说到最后,老陈突然抬头:“刘工,你们这么认真,我们也不能光想着自保。其实我们厂新上了条自动化线,良品率提了8%,如果你们订单稳定,我可以把这部分成本让利一半给你们。”
李经理也松口:“预警系统我们接,但建议加个‘紧急联系人双通道’,你们这边除了小林,再留一个备份,万一她请假,我们不至于失联。”
合同最终在周五下午三点签完。
刘好仃把扫描件存进共享文件夹,顺手在日历上标了个红点:合作启动日。
第一周还算顺利。
系统对接成功,预警通知准时推送,供应商的原料按时送达。刘好仃甚至抽空去了一趟仓库,看着新到的原料袋上贴着统一编码,扫码就能查批次、查质检报告,他冲仓管老赵竖了个大拇指。
但第三周,问题来了。
一批发往墨西哥的货,原定周二装车,结果周三早上才出库。物流商反馈:运输车半路抛锚,换了车才拉走。
“抛锚?”刘好仃皱眉,“现在车况这么差?”
小林查了记录:“是外包车队的车,保养记录不全,发动机故障。”
刘好仃立刻联系李经理。
电话接通,对方语气歉意:“真不好意思,这车是我们合作的第三方,没想到出这岔子。”
“人没事吧?”刘好仃第一句问。
“司机没事,就是货晚了。”
“晚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晚。”刘好仃说,“咱们能不能把车队也纳入合作体系?定期检查车况,换车也优先用咱们名单里的?”
李经理沉默两秒:“可以,但得加服务费。”
“加多少?”
“每单多收三百,包含车辆检修和备用调度。”
刘好仃算了算延误带来的仓储和客户赔偿成本,点头:“干。”
当天,合作车队名单更新,新增三条硬规:每月车检、司机持证备案、GpS全程追踪。
另一头,信息传递也出了小岔子。
一次临时改单,系统推送了预警,但物流商的技术接口没识别新字段,漏看了变更内容,差点按旧方案发货。
刘好仃没发火。他让技术组拉了个“合作方系统对接问题清单”,分类标记:数据格式、推送频率、异常反馈机制。
“别嫌麻烦,”他对小王说,“现在多改一个bug,将来少一次危机。”
小王点头:“我已经建了个‘合作方技术支持群’,有问题直接@,响应速度比邮件快多了。”
一个月后,数据出来了。
越南线路平均运输周期缩短1.2天,墨西哥线路出错率下降70%,巴西新模板零申报失误。
最意外的是,供应商老陈主动打电话来:“刘工,你们订单稳定了,我们产能利用率上了90%,厂里刚谈了个节能改造项目,要是成,明年还能再降5%成本。”
刘好仃挂了电话,站在白板前,看着“合作,不是配合”那六个字,拿起笔,在下面添了一行小字:信任,是省下来的成本。
下午,他组织了一次“合作复盘会”,没在会议室,而是订了楼下咖啡馆的包间。
供应商、物流商、公司团队围坐一圈,桌上摆着咖啡和点心,气氛轻松。
老陈笑着说:“以前觉得你们就是个客户,现在倒像战友了。”
李经理也举杯:“下次台风天,咱们也能提前排兵布阵了。”
刘好仃没急着总结。他打开平板,调出一张图表:“这是过去两个月的协同效率趋势,每提升一个点,咱们就少浪费一次人力、一次运力。接下来,我想试试——把合作再往前推一步。”
大家安静下来。
“比如,”他指着屏幕,“咱们能不能共享库存数据?你们看到我们缺料,主动提醒;我们看到你们车有空位,帮忙找货?”
老陈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动态拼车’?”
“对。”刘好仃笑,“不白忙,有分成。”
李经理搓着手:“这得搭个平台啊……”
“技术我们来对接,”刘好仃说,“你们出场景,我们出方案。”
话音未落,小林突然举手:“刘工,运输公司刚发来消息——他们计划明年换一批电动货车,续航500公里,深圳到赣州来回刚好。”
刘好仃抬头:“他们提合作了吗?”
“还没,但……”小林翻了一页,“他们说,如果咱们订单量够大,可以优先安排绿色专线。”
咖啡馆的空调轻轻吹着,桌上的咖啡杯沿凝着细小的水珠,缓缓滑落。
刘好仃拿起笔,在会议本上写下:绿色专线,可行性评估。
他刚要抬头说话,手机震了一下。
是李经理发来的消息:“电动货车的充电周期和装载效率,我们今晚整理一份数据,明早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