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扫过办公桌一角,把刘好仃那杯刚泡的菊花茶照得通透,茶水里几片花瓣慢悠悠打着转,像在跳一支没人鼓掌的华尔兹。他没急着喝,而是把手机往边上一推,抽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马克笔写着:“对手是谁?他们怎么赢的?”
昨天会议室里的热乎劲儿还在,但今天没人再提“穿工装也能冲上去”这种热血口号。刘好仃知道,梦得做,路也得看——尤其是别人已经走过的那条。
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九点零七分。小林和小张已经在隔壁资料室忙活了快一个小时,桌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品牌年报、海外客户评价截图,还有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全球建材品牌案例集》。小林正用荧光笔划重点,眉头皱得像被揉过的纸团;小张则对着电脑屏幕小声念叨:“德国那家……官网首页居然没有价格?就一张玻璃在晨光里折射出彩虹的照片?”
刘好仃端着茶走进去,轻轻把门带上。
“别光看照片,”他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看他们不说什么。比如——为什么照片里没人?为什么产品参数藏在第三层菜单?他们在藏,也在露。”
小林抬起头:“我觉得他们在‘装’。”
“不是装,是选。”刘好仃笑了笑,“他们选了要让人记住的样子。咱们得搞清楚,他们是靠‘贵’出名,还是靠‘对’出名。”
小张挠头:“可我们连他们到底贵在哪都不知道啊。同等级的玻璃,他们报价能高出我们三倍。”
“那就拆开看。”刘好仃拿起一支红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大圈,“从头到脚拆:品牌故事、视觉系统、客户体验、本地化策略。咱们不抄,但得看懂。”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就像学做菜,先尝别人的,再调自己的盐。”
分工很快定下来。小林负责研究北欧和日本品牌,主打“极简美学+环保叙事”;小张盯欧美大牌,看他们怎么用“科技感”和“定制服务”讲故事;刘好仃自己则翻起了行业报告,顺手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几个关键词:“高端展会”“设计师合作”“文化联名”。
中午吃饭时,小林啃着饭盒里的青菜,突然冒出一句:“我发现个事儿——日本那家,每年都会和陶艺家联名出限量款玻璃器皿。不赚钱,就为了上艺术杂志。”
小张扒了口饭:“咱们能联名啥?和工地安全帽?”
“谁说不行?”刘好仃夹起一块豆腐,稳稳放在小林碗里,“咱们的玻璃能防弹,真要搞,就找防弹衣品牌,搞个‘安全生活节’。你卖玻璃,他卖衣服,咱俩一起说‘活着,就得结实’。”
三人都笑了,饭盒盖子都被笑声震得跳了跳。
下午两点,战况升级。资料越挖越深,问题也越来越多。
“德国那家,官网上所有产品视频,背景音乐都是古典乐。”小张指着屏幕,“而且是冷门作曲家,查了下,版权费不便宜。”
“这不是烧钱,是筛人。”刘好仃点头,“听巴赫的客户,和听抖音神曲的客户,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他们在用音乐挑客户。”
小林翻着一份市场分析报告,语气有点发虚:“他们去年在北美做了十二场线下体验展,每场都请建筑师现场讲解。平均成本八十万一场……咱们厂全年品牌预算才两百万。”
空气静了两秒。
小张低头抠笔帽:“那咱们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多了?人家是开着航母打仗,咱们连舢板都没造好。”
刘好仃没说话,起身走到窗边。厂区里,一辆运输车正缓缓驶过,车顶的反光条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像在打摩斯密码。他看了会儿,转身从包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过去三年海外客户的反馈。
“你们知道最贵的玻璃卖啥?”他轻轻敲了敲本子,“不是成分,不是厚度,是‘信任’。德国那家为什么敢卖高价?因为他们五十年没出过一起重大质量事故。客户买的时候,心里是踏实的。”
小林小声问:“那我们呢?客户觉得我们……便宜?”
“现在是。”刘好仃坦然点头,“但便宜不是原罪,怕的是只靠便宜活着。咱们得让人知道,便宜的背后,是技术,是稳定,是半夜三点还能修好系统的老头。”
小张笑了:“您这人设挺稳。”
“人设不是我。”刘好仃摇头,“是我们厂。客户下单时,脑子里想的不该是‘这家便宜’,而是‘这家靠谱’。”
讨论继续深入,但数据的短板很快暴露出来。
小林发现,几家头部品牌的本地化策略资料严重缺失。“法国官网全是法语,谷歌翻译翻出来像诗,还押韵。”他苦着脸,“关键信息全在经销商手册里,咱们拿不到。”
小张也卡住了:“美国那边的客户评价,很多在专业建材论坛,要会员才能看全文。我注册了三个号,全被封了——系统说我是机器人。”
刘好仃听着,没急,反而笑了:“人家设门槛,咱们就爬墙?不现实。但可以绕路。”
他提议:“找找有没有合作过的海外设计师,或者代理过我们产品的中间商,问问他们实际接触客户时,对手是怎么‘秀肌肉’的。”
小林眼睛一亮:“对!上周那个意大利客户,回邮说我们的包装‘很有工业感’,但‘不像高端品牌’。”
“这就是线索。”刘好仃立刻记下,“人家不说‘你们差’,但用词已经划了圈——工业感 vs 高端品牌。咱们在他们眼里,还是工具人,不是主角。”
小张突然抬头:“我发现个规律——几乎所有大牌,都在强调‘我们不一样’。但方式不同:德国讲精确,日本讲匠心,美国讲创新。他们不说‘我便宜’,也不说‘我最好’,说的是‘我最适合你’。”
刘好仃点点头:“品牌不是比谁更完美,是比谁更‘像自己’。咱们得找到自己的‘像’。”
傍晚六点,初步分析收尾。会议室白板上贴满了便利贴,五颜六色,像一场小型艺术展。
刘好仃站在前面,手里捏着一支蓝笔,把所有信息归成三类:
第一,品牌策略——清一色“高举高打”,用文化、设计、服务构建护城河,价格只是结果,不是手段。
第二,形象塑造——极度统一。从官网字体到产品手册纸张厚度,全都像用一把尺子量过。连客服邮件的落款签名都标准化到标点符号。
第三,本地化——不是翻译语言,是“翻译文化”。在中东,他们强调耐高温;在北欧,主打采光效率;在东南亚,推防潮技术。同一个品牌,穿不同的衣服。
小林看着白板,声音有点低:“这么看……咱们像是刚学会写字的小学生,人家已经在出诗集了。”
小张也叹气:“差距太大,从哪下手?”
刘好仃没急着回答。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差距”两个字上画了个圈,然后在旁边写下四个字:“但我们有。”
“有什么?”小林问。
“有数据。”刘好仃指了指电脑,“过去三年,咱们的准时交付率98.7%,客户投诉率行业最低,数字化系统稳定运行八百多天。这些不是故事,是事实。”
他又写下:“有技术。我们的防爆玻璃通过十七国认证,博物馆项目拿下三个国际奖。这些,能变成底气。”
最后,他写下:“有信任。上个月,荷兰客户主动追加订单,理由是‘你们半夜修好了系统,比我们本地供应商快六小时’。”
他转过身:“他们用文化讲故事,咱们用事实攒口碑。路不同,但终点一样——让人记住你。”
小林慢慢点头:“所以……我们不拼谁更‘洋气’,拼谁更‘实在’?”
“对。”刘好仃笑了,“人家穿高定,咱们穿工装。但工装也能笔挺,也能有徽章,也能让人敬个礼。”
小张突然举手:“那……能不能搞个‘透明工厂’直播?让客户亲眼看看我们的玻璃怎么一块块做出来的?从原料到打包,全程无剪辑。”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个好。不演,不夸,就晾。”
小林也来了劲:“还可以每块玻璃出厂时,附一张‘生命卡’,扫码看生产日期、质检员名字、运输路线——像身份证。”
“不止。”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角落写下:“找一两个海外设计师,合作出款限量玻璃艺术品。不为卖钱,就为上一次设计展。”
他合上笔帽,环视两人:“分析完了,知道山多高。但路,得一步步走。”
小张咧嘴一笑:“那咱们……开始爬?”
刘好仃正要点头,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条邮件提醒。
他点开,是一封来自“亚洲建材创新论坛”的邀请函,主题是“本土品牌的全球化突围”。
他盯着屏幕看了两秒,嘴角微微扬起,把手机转向两人:“下周在上海,有个会。”
小林凑近一看,脱口而出:“那家德国品牌……他们的cEo要演讲!”
刘好仃轻轻把手机放在桌上,屏幕还亮着,邀请函的标题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去看看。”他说,“人家怎么突围的,咱们也去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