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控制室百叶窗的缝隙,在地板上铺成一道道细长的光栅,像极了老式计算器的显示屏。主屏幕上的警示红光终于熄了,取而代之的是G-pULSE系统刚推送的一条更新提示:“碳足迹模拟器测试版已激活”。小林盯着那行字,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整理的技术断层分析。
刘好仃端着搪瓷杯走进来,杯口还沾着一点牙膏沫,显然是刚刷完牙就直奔岗位。他没说话,先在白板上贴了三张不同颜色的便签纸:蓝色、绿色、黄色,整整齐齐排成一排。
“今天不聊‘能不能’,”他拧开杯盖,吹了口气,“聊‘怎么干’。”
阿芳正低头翻笔记本,听见这话笔尖一顿。老张则站在角落,手里捏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眼神在白板和屏幕之间来回跳。
“先看眼前。”刘好仃调出越南声波项目的界面,那个熟悉的黄色警告框还在闪烁。“不是它不行,是咱们没给它‘身份证’——碳足迹报告、材料溯源、能耗记录,缺一样,国际订单连门都摸不着。”
小林忍不住插嘴:“那不还是得从技术入手?没有监测系统,数据全靠猜。”
“可政策不等人。”阿芳抬眼,“cbAm草案已经列明核查节点,我们连申报格式都没定。”
老张咬了口馒头,含糊道:“你们说的都对,可车间里三百多号人,谁来扛成本上涨?别到最后,玻璃没卖出去,兄弟们先失业了。”
空气静了一瞬。
刘好仃放下杯子,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打印纸,每人发了一张。“咱们手上这三样东西——技术短板、政策红线、人心底线——不是选做题,是必答题。”他拿起蓝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绿色生产是骨架,社会责任是血肉,长期能力是脑子。少哪块,都走不远。”
他撕下三色标签,开始往白板上贴。
蓝色区,“绿色生产”底下迅速堆起小林整理的条目:“范围三排放监测”“能源效率对标”“绿色供应链认证”……每一项后面都标着“高风险”。
绿色区,阿芳接过笔,补上“员工心理支持计划”“本地社区协作机制”“透明化信息披露”。写到“心理支持”时,她停了两秒,笔尖微微用力,像是要把字刻进板子里。
黄色区空着,刘好仃看了眼老张:“这块,你来填。”
老张犹豫了一下,走过去写下:“老员工技能转型通道”“青年技工培养池”“跨部门应急协作组”。末了,又加了一句:“所有变革,提前沟通,绝不突然袭击。”
小林看着那行字,忽然笑了:“这不比ISo标准人性化多了?”
“标准是死的。”老张耸耸肩,“人是活的。咱们可以慢,但不能骗。”
刘好仃点点头,拿起红笔,在三大模块上方画了条横线:“接下来,分三级——必须做、可以缓、需联动。”
他指向蓝色区:“比如‘碳核算系统搭建’,必须做,三个月内出原型;‘绿色认证申请’可以缓,等数据稳定再推进;‘供应商碳审计’需联动,得和采购、质检一起上。”
阿芳快速记录,忽然抬头:“那社会责任这块呢?是不是也得分个轻重?”
“当然。”刘好仃指着“员工心理支持计划”,“这事儿看着软,其实最硬。一个工人要是觉得被抛弃了,再好的技术也落不了地。”他顿了顿,“先从17号炉试点,每月一次‘转型茶话会’,聊聊顾虑,也听听建议。”
老张眼睛一亮:“我可以牵头。顺便把夜班兄弟们的轮休优化也带上。”
“好。”刘好仃在计划表上划下第一道确认线,“小林,你负责技术路线图,月底交初版;阿芳主笔政策适配方案,重点拆解cbAm和ISo 的落地接口;老张,你出一份‘变革沟通与保障机制’,别光讲道理,要让人听得懂、信得过。”
小林翻出笔记本电脑,刚打开文件夹,忽然想起什么:“等等,我们是不是还得考虑系统兼容?现在用的mES和G-pULSE能不能打通数据?”
“不能就改。”刘好仃说得干脆,“哪怕手动录,也得先把流程跑通。先有动作,再求完美。”
午休铃响了,没人动。
阿芳合上本子,轻声问:“我们……真能赶在2026年前准备好吗?”
刘好仃没直接回答。他走到主屏前,调出G-pULSE的协作日志,指着其中一条记录:“越南团队昨天又传了段新视频,用旧警报器改的声波发生器,连续运行了48小时。”他回头,“他们没资源,但有心。咱们有资源,更有责任。”
他拿起笔,在白板最上方写下一行字:
目标:2026年前,实现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追溯,社会责任履行率100%。
“这不是KpI,”他说,“是咱们给自己留的活路。”
三人围到白板前,逐条核对任务清单。小林删掉了几处过于技术化的术语,阿芳把政策条文转化成通俗要点,老张则在每项人力相关任务后加上“沟通前置”四个字。
文档在共享系统里一点点成型。
刘好仃最后打开电子方案文件,删去所有冗长前言,只保留三部分:现状差距、行动清单、时间节点。光标在末尾闪烁,他转头问:“要不要走审批流程?”
小林摇头:“这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那就签个名。”阿芳打开摄像头,“不是审批,是承诺。”
三人依次在文档末尾输入名字。老张打字慢,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像在刻碑。
文件保存成功,系统自动生成编号:Sdp--001。
小林盯着那个“-001”,低声说:“这才第一个版本啊。”
刘好仃没接话。他走到窗边,望着17号炉的方向。炉体静默,但内部的火焰从未熄灭。
他转身,拿起蓝笔,在白板的“行动清单”第一项上重重画了个勾:
“启动碳核算系统需求调研,负责人:小林,完成时限:6月10日。”
笔尖落下时,搪瓷杯里的水纹轻轻晃了一下,一圈涟漪扩散到杯壁,碰碎了倒映在水面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