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窗外斜斜地洒进办公室,玻璃幕墙映出一片金灿灿的光斑。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一支笔,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表发呆。
“数据……数据……”他喃喃自语,“数据这玩意儿,就像天气预报,不是说今天下雨,明天就一定打伞。”
阿芳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轻声问:“刘哥,数据整理得怎么样了?”
“还在整理。”刘好仃笑了笑,“你知道吗,数据这东西,就像人说话,有时候说得直白,有时候拐弯抹角,得听懂它背后的潜台词。”
阿芳点点头,“那我们先从哪儿开始?”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大字:“客户、订单、政策。”
“这三个点,是我们模型的三个信号源。”他说,“客户留言里藏着情绪,订单结构里藏着行为,政策动向里藏着方向。我们得把它们都抓过来,放到同一个锅里炖。”
阿芳笑着记录,“听起来像煮火锅。”
“差不多。”刘好仃点头,“数据也得‘煮’,煮得久了,味道就出来了。”
小张抱着笔记本进来,一屁股坐下,“刘哥,我刚从系统里导出了过去一年的订单数据,但……有点乱。”
“乱是正常的。”刘好仃说,“数据就像刚挖出来的红薯,得洗一洗、削一削,才能吃。”
“那我怎么洗?”小张问。
“先分类。”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表格,“按产品类别、客户区域、时间周期来分。比如,节能玻璃在欧洲的销量有没有上升?智能家居玻璃在亚洲的出货量有没有变化?”
阿芳一边记录一边点头,“我们之前在客户留言里看到‘环保’‘节能’出现频率上升,现在结合订单数据,就能验证是不是真的趋势。”
“对。”刘好仃说,“情绪和行为要一致,趋势才靠得住。”
小张皱眉,“可有些数据,比如客户留言里的‘环保’,到底算不算关键词?”
“关键词不是死的。”刘好仃说,“你要看它出现的频次和语境。比如,‘环保’这个词,如果出现在多个客户的留言里,而且他们同时开始采购节能玻璃,那就说明这个词不是随便说的,是有背后需求的。”
阿芳在文档里写下:“关键词频次+订单变化=趋势信号。”
“那政策呢?”小张问。
“政策最难搞。”刘好仃说,“它不像订单和留言那么直接,得靠人盯。比如,欧盟最近有没有出台新法规?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出口?”
“我查到了一些政策更新。”阿芳打开浏览器,“比如,欧盟的碳关税政策,最近又更新了细则。”
“这个要盯。”刘好仃说,“政策就像风,风一吹,市场就得晃。我们要做的,是提前知道风往哪吹。”
小张叹了口气,“听起来好难。”
“难是难,但有方法。”刘好仃笑了笑,“我们不是要一次看穿未来,而是要持续观察,慢慢积累。就像种菜,不能指望今天种下去,明天就收成。得浇水、施肥、除虫,一点点来。”
阿芳点头,“那我们先把这些数据整理出来,再用工具分析。”
“对。”刘好仃说,“技术部那边已经安排了数据分析工具的培训,一会儿就来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技术部的小李抱着电脑走了进来,“刘哥,我来给你们培训数据分析工具。”
“太好了。”刘好仃拍了拍手,“来,先给我们讲讲,怎么把数据‘煮’熟。”
小李打开电脑,投影到白板上,“这个工具叫‘趋势洞察者’,可以自动分类数据、生成图表、分析趋势。”
“听起来像魔法。”小张嘀咕。
“不是魔法,是逻辑。”小李说,“比如,你们输入‘环保’这个词,系统会自动抓取所有相关留言,再结合订单数据,生成趋势图。”
“那我们试试。”刘好仃说,“输入‘节能玻璃’。”
系统开始运行,屏幕上跳出一张图表,显示过去一年“节能玻璃”的搜索量、留言频次、订单数量。
“看。”小李指着曲线,“搜索量和留言频次都在上升,订单量也跟着涨。这说明,这三个信号源是一致的,趋势成立。”
“那如果数据不一致呢?”阿芳问。
“那就说明有干扰。”小李说,“比如,留言多了,订单没涨,可能是客户只是在问,还没决定买。”
“明白了。”刘好仃点头,“我们要找的是‘一致性’,不是‘单点信号’。”
培训持续了两个小时,团队成员一边操作一边提问,气氛专注而轻松。
“原来数据还能这样玩。”小张感叹。
“数据就像人。”刘好仃笑着说,“你得了解它,才能读懂它。”
培训结束,小李收拾电脑准备离开,“如果你们遇到操作问题,随时找我。”
“谢谢。”刘好仃拍拍他肩膀,“下次我们用新算法试试。”
“新算法?”小李一愣。
“对。”刘好仃说,“我听说你们最近在测试一种新的趋势预测模型,能不能借我们用用?”
“可以啊。”小李点头,“不过还在测试阶段,效果不一定好。”
“没关系。”刘好仃说,“我们不是要一次就看准,而是要不断试错。”
小李走后,阿芳看着电脑屏幕,“刘哥,你说我们真的能靠这些数据预测未来吗?”
“不能百分百。”刘好仃说,“但能提高准确率。就像天气预报,不可能每次都准,但能让你知道明天要不要带伞。”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小张问。
“先把数据整理好。”刘好仃说,“然后用工具跑一遍,看看有没有异常点。”
阿芳开始整理客户留言,“我发现有个客户,留言里提到‘智能玻璃’,但订单里没买。”
“这可能是个信号。”刘好仃说,“说明客户有意向,但还没行动。我们要做的,是找出为什么没行动。”
“可能是价格?”小张猜测。
“也可能是政策影响。”阿芳补充,“比如,他们国家有没有限制进口?”
“都有可能。”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再逐一验证。”
窗外的阳光渐渐偏移,玻璃幕墙的光影也随之变化。团队成员各自忙碌,办公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低声讨论。
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天际线,忽然想起什么,拿起手机,给阿芳发了条消息:“那个留言提到‘智能玻璃’的客户,区域是哪里?”
消息很快回复:“中东。”
“中东……”刘好仃低声重复,“那边最近有没有政策变化?”
他转身对阿芳说:“你查一下中东市场的政策动向。”
“好。”阿芳点头,开始搜索。
刘好仃回到座位,打开数据分析工具,开始跑模型。
屏幕上,数据开始流动,曲线缓缓上升,关键词频次、订单结构、政策变化……三者交汇,形成一张复杂的趋势图。
“数据这东西,”他低声说,“你得耐心听它说话。”
阿芳忽然抬起头,“刘哥,我查到了一条政策,中东某国最近出台了节能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智能玻璃。”
“这就对上了。”刘好仃眼睛一亮,“客户留言里提到‘智能玻璃’,说明他们知道政策,但还没下单,可能是在等价格调整。”
“那我们是不是该主动联系?”小张问。
“先不急。”刘好仃摇头,“我们先看看数据有没有其他异常点。”
他继续操作工具,忽然,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警告:“异常订单变动——中东某客户取消大单。”
“这……”刘好仃皱起眉头,“客户之前一直在采购普通玻璃,这次突然取消,可能跟政策有关。”
阿芳在文档里写下:“客户订单变动,或受政策影响。”
“看来,”刘好仃看着屏幕,“我们得盯紧中东市场了。”
他拿起手机,给阿芳发了条消息:“把这个客户加入重点追踪名单。”
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每个人的肩上,像是某种无声的鼓励。
而白板上的“阳光趋势感知模型”字样,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