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怎会不懂贾母的心思,笑着说道:“外祖母将龄官视为环哥儿的贴身丫鬟,因怜惜妹妹,便让她留在身边一起练戏。\"
贾母听了点点头:“这样就好,我也安心了。\"
贾环听得云里雾里,什么时候龄官成了自己的丫鬟?他疑惑地看向黛玉,却只得到一个白眼。
薛姨妈虽对外宅之事不大清楚,但内宅事务还是明白的。
见贾环不明所以,便笑道:“环哥儿,你得懂些世故。
这丫头模样像极了林丫头,若被别有用心之人知晓,难免惹出是非,不如让她留在身边稳妥。\"
龄官一听这话,脸涨得通红,心中却满是欢喜。
贾环不解道:“姨妈说得有理,所以我才让龄官跟着林姐姐。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纳她为妾,日后为她找个好人家即可。\"
贾母听后说道:“环哥儿,姨太太说得对。
即便将来把她嫁出去,仍可能有人借此中伤玉儿。
你若执意不肯,我也只好做这个恶人了!”
贾环看着瑟瑟发抖的龄官,叹了口气:“那就按林姐姐的意思办吧。\"
黛玉冷哼一声:“环儿,可别占了便宜还装模作样!”
龄官这才稍稍平静,偷偷瞄了贾环一眼,随即低垂着头,不敢再看他。
宝钗招手唤来龄官,龄官走到她面前行礼:“奴婢给娘娘请安。\"
宝钗打量了龄官一眼,笑着说:“既然林丫头已经表明态度,你就不用再来这儿唱戏了,否则传出去不好听。\"
转向晴雯吩咐道:“晴雯,在后宅给龄官安排一处院子,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其他十一位戏班成员都为龄官感到高兴,纷纷上前道贺。
龄官含泪回礼,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将与昔日的姐妹们分属两个世界。
宝钗见状笑道:“看看,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
以后想她们时,随时可以邀请她们进园玩耍,也没人拦着,只是你不能再登台唱戏了。\"龄官闻言破涕为笑。
正在大家欣赏戏曲时,一个小身影飞奔而来,一头扑进了贾环的怀里。\"三叔,妹妹醒了,要找妈妈呢。\"
话音刚落,莺儿抱着满脸委屈的珺姐儿上来了。
宝钗连忙上前,一把接住小丫头,关切地问:“珺姐儿怎么了?是找妈妈了吗?”
小丫头把脸埋进宝钗怀里,不停地扭动,显然是醒来后找不到妈妈,正在闹小脾气。
贾环哈哈大笑,走上前抱起小丫头,在她 ** 的小脸上亲了一口,说道:“我的小宝贝,怎么啦?”
小丫头毫不客气地扭过头,朝着宝钗咿咿呀呀地喊个不停。
黛玉见状,笑着说:“她是不是饿了?”
宝钗一听,看向小丫头,果然发现她在往自己怀里拱。
她脸微微一红,站起身,抱着小丫头走向房间。
原来贾环认为母乳对婴儿最好,一开始要亲自喂养,再慢慢交给奶娘,所以宝钗一直坚持自己喂养小丫头。
过了一会儿,宝钗抱着小丫头出来,此时的小丫头已经吃饱,精神十足,朝贾环伸出手,兴奋地咿咿呀呀地叫着。
贾环接过小丫头,抱在怀里亲了一口,逗得小丫头咧嘴直笑。
小惜春和小吉祥也围过来,顾不上看戏,忙着逗弄小丫头。
在园子里玩闹了一天,大家才渐渐散去。
薛姨妈带着黄氏回到梨香院,坐下后,同喜同贵端上茶,便退了下去。
薛姨妈说:“婉儿,你看人家过得多好,只要自己开心,何必在意别人怎么说。\"
黄氏笑着回答:“媳妇明白了。\"
薛姨妈继续道:“宁国府的人都很重情义,你与他们交往一定要真诚,绝不能带有功利之心,这对你们和薛家都有好处。\"
黄氏点头表示理解:“媳妇知道,尤其是那位王妃娘娘,虽然重情义,但也很聪明,想要耍手段对她,只会自讨苦吃。\"
薛姨妈满意地点点头,心想这个儿媳确实明白事理。
这时,薛蟠刚好回来,看到母亲和黄氏都在,笑着说:“玩得尽兴吗?要不要尝尝我给你带的点心?”
说着,从手里拿出一个纸包递给黄氏,“怕你第一次去宁国府拘束,我特意在外头酒楼买了些吃的。\"
黄氏起身接过纸包,内心感到一阵温暖,道:“多谢爷还记得我。\"她看向薛蟠,忽然觉得他有些憨态可掬。
薛蟠听后摇摇头,粗声说道:“婉儿不必客气,王爷常说,自己的女人必须珍惜。
她们既然跟着我们,我们就该保护她们,这才是男子汉应有的担当!虽然我不如王爷做得好,但我定会尽力护你周全!”
薛姨妈听了儿子的话,暗自点头,觉得蟠儿确实成熟了。
第二天便是珺姐儿满百日的日子,珺姐儿如今长得白白胖胖,十分讨人喜爱。
这次没有大肆宴请宾客,只是家里人聚在一起热闹了一番。
皇城内,御书房中,弘武帝看着手中的密折,怒气冲天,连拿密折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后问道:“这密折上所说的事情属实吗?”
戴权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尚未完全确认,但康亲王确实在铁网山事件前,秘密离开过神京,至于具体目的,目前仍未查明。\"
弘武帝愤怒地说:“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了!立刻传旨,命令锦衣亲军包围康亲王府!”
贾环刚回到京城,尚未卸任锦衣亲军指挥使之职,今日便接到了圣旨,命他围困康亲王府。
贾环边往锦衣亲军都指挥司走,边思索康亲王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竟让弘武帝不顾太后反对,下令围捕。
到达大堂时,常贵和郭达跪下行礼:“属下参见王爷!”
贾环摆摆手示意免礼,随即说道:“闲话不多说,郭达,派一千名锦衣校尉将康亲王府团团围住,只进不出,所有行动等待进一步指示!”
康亲王府内,正厅传来消息:“王爷,大事不好!锦衣亲军已经包围了咱们的府邸!”
康亲王刘向听到此消息,眉头紧锁,究竟是什么缘由,竟让弘武帝不顾太后意愿,对自己动手?
刘向迈步走向王府大门,抵达门口时吩咐郭达:“让贾环出来见我。\"
郭达恭敬地弯腰回禀:“王爷,我们王爷已入宫,仅留话:康亲王府只准进不准出,一切等候圣旨处置!”
说完,康亲王拂袖转身进了府。
回到正厅,世子和王妃也被惊动。
王妃担忧地问:“王爷,是不是出了大事?难道陛下要对我们动手了吗?”
世子也焦急地说:“父亲大人,您得想个法子啊!现在我们的人连府门都出不去,怎么向皇祖母求救呢?”
康亲王冷笑一声:“慌什么?你以为当今真能轻而易举地对付我吗?他若无实据,休想动我分毫。
定是有人从中作梗!”
皇城,大明宫,养心殿。
贾环入殿行礼:“臣,贾环参见陛下!”
弘武帝沉着脸问:“起来吧,康亲王府是否已被围住?”
贾环低头回答:“陛下,臣已命郭达率一千锦衣卫将康亲王府围得水泄不通,确保无一物能逃出。\"随后,他安静地退到一旁,无意卷入这复杂的宫廷争斗。
弘武帝将一份密折递给贾环:“看看这个,此事必须查清!”
贾环接过奏折细读,发现康亲王曾在铁网山前秘密离京且行踪成谜,难怪弘武帝会如此重视,下令围府。
这时,外头小太监高喊:“太后驾到!”
太后步入大殿,面色阴沉地质问弘武帝:“皇帝,朕的向儿犯了何罪,竟劳你兴师动众围了他的王府?”
弘武帝目 ** 杂地看着白太后,因出身低微,他幼年被元后收养,失去母爱。
元后去世后,康王刘向的母亲晋封为德妃,母爱全倾注于刘向,对弘武帝甚是疏远。
他曾试图接近生母,却总是事与愿违。
听到生母提及康王,弘武帝心中沉重,多希望能听到同样温暖的呼唤,然而“皇帝”
二字此刻显得格外刺耳。
弘武帝严肃地说:“母后,刘向涉及铁网山行刺案,我不得不慎重处理,所以才下令封锁康亲王府,待查明 ** 后再作处置。
母后尽管放心,若刘向确实清白,我会还他公道。\"
白太后听后勃然大怒:“你连亲兄弟都不信任,却信任一个奸佞之人,实在令哀家失望。
皇帝若如此行事,又怎能治理好大乾的江山!”
弘武帝回击道:“母后之意莫非是指我被刘向挑拨离间?您说的兄弟之情,难道刘向曾经重视过吗?”
白太后气得脸色发青:“皇帝休要胡言,哀家说的是你身为兄长,不应因外人挑拨而伤了手足之情。\"
弘武帝冷笑一声:“若刘向无辜,我自会释放他;若他确有参与,朕绝不会让三位皇子枉死!”
白太后听后几乎晕厥,指着弘武帝斥责:“你竟如此绝情,连亲兄弟都容不下!”
弘武帝毫不退让:“母后勿忘,铁网山遇害的是您的亲孙子,您这样偏袒,未免太过分了吧!”
白太后无言以对,转而对贾环发火:“都是你这小人挑拨是非,罪不可恕!”
贾环急忙避开,不敢硬接。
弘武帝劝道:“母后,此事与贾环无关,他是奉命行事。\"
弘武帝忍无可忍,太后无理取闹,他严厉下令:“送母后回宫!”
随即几个太监上前,强行将太后带回慈宁宫。
太后挣扎间喊道:“你这不孝子,真后悔当初生了你!”
声音渐行渐远。
弘武帝脸色阴沉,随后说道:“贾环,刘向秘密出城究竟所为何事?若真是铁网山的问题,必须找出所有牵连之人。
自古以来,哪有君王像我这般蒙受奇耻大辱!”
贾环领命后迅速离开皇宫,前往康亲王府。
郭达已在门外守候,见到贾环即刻行礼:“属下见过王爷,一切按照您的吩咐处理,未惊动康亲王的家眷。\"
贾环点头示意免礼,在正堂落座后看向站立的康亲王刘向:“刘向,你可知为何派兵包围你的府邸?”
刘向神情平静:“臣不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贾环冷声问:“刘向,你之前秘密出城到底有何目的?”
刘向闻言一愣,心想弘武帝如何得知如此机密之事,他一直行事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