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等一日过去,寒影便已站在凤倾城面前。
当然,此时她身边还站着刚醒来不久的陈素素。
自苏醒后,得知庆王在天明前短暂清醒了一会,人便没了。陈素素便寸步不离地守在凤倾城身边,当真是寸步不离。
就连凤倾城出恭,她也要跟到茅厕外。只因她太冷静了,冷静得让她心头有些发慌。
“姑娘,金明砦如今的水源取自金明川,源头在安塞县。金明砦下游,约莫有两万百姓靠此水过活。”
“金明川……”凤倾城指尖在舆图上划过,最终提笔在金明砦的上游和下游各点了一个墨点。
运粮队三日后将抵黄龙县。若要阻止党项派遣大批精锐拦截这批粮草,就必须让他们四日后出兵不得。
从黄龙县到延州城不过一两日路程,若要在水源上做文章,就必须提前布置。还有下游那两万百姓……
“寒影,去把珩王殿下和谢监军请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寒影领命而去。不多时,齐天珩与谢知遥便到了。
二人入内,目光不约而同地先落在凤倾城脸上,见她神色如常,才暗暗松了口气。
凤倾城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粮草三日后将抵达黄龙县。党项在金明砦尚有七万精锐,我军不足三万。此番押运,难保他们不会如法炮制,再遣重兵拦截。若正面交锋,我们几无胜算。因此,我有一计,二位姑且一听。”
她顿了顿,目光凛寒,“我欲在金明川的水源上动些手脚,令其四日后无法正常出兵。”
珩王闻言,眉头紧锁:“水源上动手脚?就算金明砦是自这里取水用,可金明川下游尚有近两万百姓,他们同样饮用金明川的水。稍有不慎,恐殃及无辜。”
谢知遥虽未言语,脸上亦是同样的忧虑。
凤倾城静静地看着他们,直看得两人有些不自在,才缓缓开口:“延州一战,二位可有完胜把握?”
“……”谢知遥默然。
“……”珩王亦无言。
“既无十足把握,便是准备让延州城这十数万百姓一同陪葬?还是说,这两万百姓的命是命,延州城十数万百姓、三万京畿营将士的命,就不是命?”
凤倾城唇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为将者,最忌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今日你们的一念之仁,他日恐致大齐百万生灵涂炭!”
她目光如冰,淡淡扫过二人:“我唤你二人来,是告知,并非征询。我意已决,会在粮草入延州前,于水源上游投放大量巴豆、蒙汗药,使其兵马四日后无力截粮。
此计若成,两百万石粮草方能安全抵达延州,暂解军中燃眉之急;若不成,我凤倾城自当以死谢罪,断不会让下游两万百姓无辜受难。”
说罢,她不再多言,端起桌上茶盏。
端茶送客之意,再明显不过。
谢知遥望着她一身素缟黑衣,嘴唇翕动几下,终是沉默。
此刻她脸上那拒人千里的神色,如同初遇时那般陌生。
所以是不是随着齐明轩的离开,一切又被打回到了原点?
“粮草一事,本王会派一万兵马接应。至于你的计策……容本王再思量一二。”珩王斟酌着回应。
“嗯,二位好走不送。”凤倾城应得不轻不重,逐客之意已明。
齐天珩与谢知遥默然退出她的居所。
“你觉得此计如何?”齐天珩驻足,问向身侧一直沉默的谢知遥。
“此计虽有风险,但的确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哪怕王爷届时调出一万兵卒接应,若党项倾巢而出……那一万兵卒与粮草,怕是要尽数折在李元皓手中。那她这一番奔波辛苦,便付诸东流了。”
谢知遥声音低沉,“延州若无此粮,莫说与党项交战,便是饿也饿死了。她所言不假,我等此刻的‘不忍’、仁慈,实为小善。
欲救大齐,唯有速战速决,将党项尽快逐出延州,打回草原。否则战线拉长,到最后苦的终究是老百姓。
可速战速决,谈何容易!延州如今一无粮草,二无足够兵力。”
———
“倾城……”陈素素看着坐在那里喝茶的女子,仿佛依稀又看到了自己第一次见她时的情景。
那时她初至京城,举目无亲,街头偶遇凤倾城,便一眼认定她,死缠烂打地要跟她回去……
她花了漫长时光,才一点点靠近她。虽然后来的凤倾城依旧情绪内敛,但终究有些不同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冷漠疏离的人。
如今庆王走了,她的内心又封锁起来了吗?
“我去看看……厨房的膳食好了没。”陈素素匆匆丢下这句,转身快步而出。
跨出门槛的刹那,强忍多时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簌簌落下。
庆王走后,她心中是何等痛楚,她无法感同身受。
但那日夜兼程、不顾性命奔赴延州的疯狂,她和寒影都看在眼里。如此拼死赶来,只见了最后一面,之后便无事人一般地筹谋粮草……她如何能信?
“寒影,我眼下无人可用。你稍后去见珩王,就说我同他要三十人——死士。”凤倾城语调平淡的吩咐寒影,眼中不含一丝温度。
既然他们都觉得不妥,此事便由她来做。无论何种后果,她一力承担。
***
回春堂
小范娴这两日有些愁眉不展。她阿爹病倒了,病势还挺严重。
今日她带着柳儿来回春堂,想请老大夫给开些药膳方子,回去熬给阿爹喝。盼着万一能瞎猫撞上死耗子,说不定管用。
自那日延州城被围,阿爹从城墙上回来后,便一病不起——他被人搀扶回来时,双腿抖如筛糠,牙关咯咯作响,连站都站不稳……
这两日母亲请了好几位大夫到家中来,偏毫无起色,母亲因此还憔悴不少。
唉,别人卢叔叔为抗敌断了一条胳膊,如今还生龙活虎的。偏生自己这不争气的阿爹,手脚俱全,却一病不起……
“掌柜的,给我来几斤巴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