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庚辰年)
春天,正月,董承的密谋泄露了。壬子日,曹操把董承以及王服、种辑都杀了,还灭了他们三族。曹操打算亲自去征讨刘备,将领们都说:“跟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啊,现在袁绍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您却不管他,往东去打刘备,如果袁绍从后面袭击咱们,那可怎么办?”曹操说:“刘备这人是个厉害角色,现在不打他,以后肯定是个大麻烦。”郭嘉也说:“袁绍这人反应慢,还生性多疑,他就算来,也不会太快。刘备刚刚崛起,人心还没完全归附他,咱们赶紧去打,肯定能打败他。”于是曹操就带兵向东进发。
冀州别驾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和刘备正打得难解难分,一时半会儿分不开。您要是率领大军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下子就能成功。”袁绍却借口自己儿子生病,没有行动。田丰气得用手杖敲地,说:“哎呀!这么难得的机会,就因为孩子生病给错过了,太可惜了,这事儿要黄啊!”
曹操去攻打刘备,把刘备打得大败,还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接着又攻下邳,活捉了关羽,随后还打败了昌豨。刘备逃到青州,通过袁谭的关系去投奔袁绍。袁绍听说刘备来了,亲自到离邺城二百里的地方去迎接他。刘备在袁绍那儿待了一个多月,他之前失散的士兵也渐渐回来了一些。
曹操回到官渡驻军,袁绍这才又商议攻打许县的事儿。田丰说:“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那许县就不再空虚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人马虽然少,但可不能小瞧。现在咱们不如跟他长期对峙。将军您凭借着山河的险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对外结交各路英雄,对内发展农业、训练军队,然后挑选精锐,分成几支奇兵,瞅准曹操的空虚之处轮番出击,骚扰黄河南岸。他救右边,咱们就打左边;他救左边,咱们就打右边,让敌人疲于奔命,老百姓也没法安心生产。咱们不怎么劳累,敌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不出三年,就能轻松取胜。现在您放弃稳赢的策略,非要通过一场战斗来决定成败,如果不能如愿,后悔都来不及了。”袁绍不听他的。田丰极力劝谏,结果忤逆了袁绍,袁绍觉得他扰乱军心,就把他关了起来。然后袁绍向各州郡发布檄文,数落曹操的种种罪行。
二月,袁绍进军到黎阳。沮授出发前,召集宗族的人,把自己的钱财都分给了他们,说:“势力存在,那威风无处不在;势力没了,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可悲啊!”他弟弟沮宗说:“曹操的兵马比咱们少,您怕什么呢?”沮授说:“曹操又聪明又有谋略,还挟持天子作为资本。咱们虽然打败了公孙瓒(字伯珪),但士兵们实际上已经很疲惫了,而且咱们主公骄傲,将领们也懈怠,军队这次恐怕要失败了。扬雄说过:‘六国那么多人,忙忙碌碌,最后却让嬴政削弱了周室。’说的大概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吧!”
振威将军程昱带着七百士兵守鄄城。曹操想给他增派两千兵力,程昱却不肯,说:“袁绍有十万大军,觉得自己所向披靡。现在看到我兵力少,肯定会轻敌,不来攻打。要是给我增兵,袁绍路过的时候就不能不打,一打肯定能攻下鄄城,这样咱们两边的势力都受损,希望您别犹豫。”袁绍听说程昱兵力少,果然没去攻打。曹操对贾诩说:“程昱这胆子,比孟贲、夏育还大啊!”
袁绍派大将颜良到白马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沮授说:“颜良性子急躁狭隘,虽然勇猛,但不能单独委以重任。”袁绍不听。
夏天,四月,曹操往北去救刘延。荀攸说:“现在咱们兵力少,打不过袁绍,必须分散他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要渡河去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肯定会往西来应战,然后咱们轻装部队去偷袭白马,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就能抓住颜良。”曹操听从了这个计策。袁绍听说曹操要渡河,立刻分兵往西拦截。曹操就带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往白马,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颜良大吃一惊,赶忙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率先出击。关羽远远看见颜良的帅旗车盖,策马冲入万军之中,刺死颜良,斩下他的首级后返回,袁绍的军队没人能拦住他。曹操成功解了白马之围,把当地百姓迁移走,沿着黄河往西撤。
袁绍要渡河追击曹操,沮授劝说道:“胜败变化无常,可不能不慎重啊。现在咱们应该留在延津驻扎,再分一部分兵力到官渡。要是能取胜,再去追击也不晚;要是追击过程中出了问题,大军可就回不来了。”袁绍不听。沮授临渡河时叹息道:“主公志得意满,下面的人只想着邀功,悠悠黄河啊,我还能再回来吗!”于是称病辞职。袁绍不答应,心里还挺恨他,又把沮授统领的部队都划归郭图指挥。
袁绍的军队到了延津南边,曹操指挥军队在南阪下扎营,派人登上营垒了望,报告说:“大概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骑兵越来越多了,步兵多得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报告了。”还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战马。当时,从白马运来的辎重物资正在路上,将领们觉得敌人骑兵太多,不如退回营寨防守。荀攸说:“这正是引诱敌人的办法,怎么能退呢!”曹操看着荀攸笑了。
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将领们又报告:“可以上马迎敌了。”曹操说:“还不行。”过了一会儿,敌人骑兵更多了,有些开始去抢辎重。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大家都上马出击。当时曹操的骑兵不到六百,却发动猛攻,把袁绍的军队打得大败,还杀了文丑。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的名将,两场战斗下来,都被曹操这边解决了,袁绍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
当初,曹操很欣赏关羽的为人,但察觉到关羽心思不定,没有长期留下的意思,就派张辽去问问关羽的想法。关羽感叹说:“我心里清楚曹公对我特别好。但是我受过刘将军的大恩,发誓要同生共死,不能背叛他。我终究是不会留下的,不过我要立下战功报答了曹公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告诉曹操,曹操觉得关羽很讲道义。等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肯定要走,就重重地赏赐他。关羽把曹操赏赐的东西都封存起来,写了封信告辞,然后跑到袁绍军中去找刘备。曹操身边的人想追关羽,曹操说:“他也是各为其主,别追了。”
曹操回到官渡驻军,阎柔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阎柔为乌桓校尉。鲜于辅亲自到官渡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鲜于辅为右度辽将军,让他回去镇守幽州。
评论
建安五年的这段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在刀光剑影与权谋算计中,尽显三国群雄的格局与命运。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成为官渡之战的重要铺垫,更深刻揭示了乱世中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决断力、识人术与战略眼光。
决断力的生死考验
曹操诛杀董承集团后,面临着一个关乎全局的战略抉择:是先迎战北方强敌袁绍,还是东征刚刚崛起的刘备?在诸将普遍担忧袁绍趁机偷袭的情况下,曹操展现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他精准判定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而郭嘉的“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这种“先除内忧、再抗外患”的决断,体现了曹操对时局的敏锐洞察——袁绍虽强却反应迟缓,刘备虽弱却潜力无穷。
反观袁绍,在曹操东征的绝佳战机面前,竟以“子疾”为由错失良机。田丰“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的痛斥,不仅是对这一决策的惋惜,更预言了袁绍集团的悲剧结局。领导者的决断力在乱世中就是生命线,曹操的果决与袁绍的迟疑,已在官渡之战前埋下了胜负伏笔。
战略眼光的云泥之别
曹操东征大胜后,袁绍才仓促决定攻许,此时田丰提出的“久持之”战略堪称远见卓识:凭借四州之众与山河之固,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以奇兵袭扰河南,使曹军疲于奔命。这一“庙胜之策”直指曹操兵力不足的软肋,若能施行,胜负未可知。但袁绍却固执地选择“决成败于一战”,将集团命运押注于正面决战,暴露了其战略短视。
沮授的悲叹“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道尽了对袁绍决策的绝望。他清醒认识到曹操“挟天子以为资”的政治优势,以及己方“众实疲敝,主骄将忲”的致命隐患,却无力改变决策者的刚愎自用。这种“上盈其志,下务其功”的集团氛围,注定了袁绍集团在战略层面的被动。
小人物的高光时刻
在大人物的博弈中,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的故事尤为亮眼。面对曹操增兵的提议,他精准预判:“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这种“以弱示敌”的心理战术,展现了非凡的胆识与智慧。曹操赞其“胆过于贲、育”,不仅是对勇气的肯定,更是对其战略判断力的推崇。
关羽斩颜良的传奇,则将个人勇武与战场谋略完美结合。荀攸“分其势乃可”的战术设计,为关羽创造了突袭机会;而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的神勇,不仅解了白马之围,更极大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尤为难得的是关羽“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忠义,以及曹操“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的胸襟,在乱世征伐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历史的启示录
建安五年的这段历史,堪称一部浓缩的乱世生存法则。曹操的成功在于:精准的敌人定位(先弱后强)、对人才的信任(采纳郭嘉、荀攸之计)、对人性的洞察(理解关羽的忠义)。而袁绍的失败则源于:决策情绪化(因子疾失战机)、战略短视(拒绝持久战)、拒纳忠言(囚禁田丰、疏远沮授)。
从白马之战的“声东击西”,到延津南的“饵敌之计”,曹操集团展现了灵活机动的战术风格;而袁绍集团则在“兵多而不精、将骄而不协”的困境中一步步走向被动。颜良、文丑两位名将的接连陨落,不仅是战斗力的损失,更是军心士气的重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领导者的格局与决断力是核心竞争力,战略规划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而对人才的信任与合理使用,则是将战略转化为胜利的关键。建安五年的风云变幻,不仅为官渡之战写下序章,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关于智慧、勇气与人性的永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