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地节三年:风云变幻中的王朝态势
从甲寅年(公元前67年)开始,到己未年,共六年。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春天三月,宣帝下诏说:“听说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就算是唐尧、虞舜在世,也没法教化天下。如今胶东国相王成,安抚百姓从不懈怠,使得八万多流民自行登记成为当地居民,治理成效卓着,与众不同。特赐王成关内侯爵位,俸禄为中二千石。”然而,还没来得及进一步重用他,王成就在任上去世了。后来,宣帝下诏让丞相、御史询问各郡国来京汇报财政情况的长史、守丞,了解政令的得失。有人回答说:“之前胶东国相王成是虚报流民数量,以此骗取显耀的赏赐。”从这之后,很多地方官吏就热衷于追求这种虚名了。
夏天四月戊申日,宣帝立儿子刘奭为皇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又封霍光哥哥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霍显听说立了太子,气得吃不下饭,还吐血,说:“这是在民间时生的儿子,怎么能立为太子!要是皇后以后生了儿子,难道只能当诸侯王吗!”于是又教唆皇后毒死太子。皇后多次召太子来赐他食物,保姆和奶妈都会先尝,皇后想下毒却一直没机会下手。
五月甲申日,丞相韦贤因为年老多病,请求退休,宣帝赐给他黄金百斤、可以坐乘的安车以及四匹马拉的车,批准他离职回家。丞相退休的制度就是从韦贤开始的。
六月壬辰日,任命魏相为丞相。辛丑日,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为太子少傅。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伯,觉得太子年纪小,就请求让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宣帝就此事询问疏广,疏广回答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他的老师和朋友应该是天下的杰出人才,不应该只亲近外戚许氏一家。况且太子已经有太傅、少傅,属官也都配备齐全,现在又让许舜监护太子家,这显得见识短浅,不利于向天下人展示太子的德行。”宣帝觉得他说得很对,把这番话告诉了魏相,魏相摘下帽子谢罪说:“这不是我们能想到的。”疏广从此受到器重。
京城下了一场大冰雹,大行丞东海人萧望之上书,说这是大臣掌权、一家独大导致的。宣帝早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就任命他为谒者。当时,宣帝广泛招揽贤才,很多百姓上书谈论对国家有利的事,宣帝就把这些奏章交给萧望之,让他询问情况。萧望之把上书者分为几类,才能高的推荐给丞相、御史,中等的推荐给中二千石官员去试用,满一年后汇报试用情况,才能低的就给他们回复,打发他们回去。萧望之所处理奏报的事情,宣帝全都认可。
冬天十月,宣帝下诏说:“之前九月壬申日发生地震,朕非常害怕。要是有人能指出朕的过失,或者是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来纠正朕的不足,不要顾忌有关部门。朕德行不够,不能让远方的人归附,所以边境屯兵防守一直没有停止。现在又整顿军队,增加屯兵,让老百姓长期劳累,这不是安抚天下的办法。那就撤销车骑将军、右将军的屯兵。”又下诏说:“皇家园林中还没使用过的池塘、禁苑,借给贫民使用。各郡国的宫殿馆舍,不要再修缮。流亡在外的百姓回乡的,借给他们公田,提供种子和粮食,并且暂时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霍氏家族骄横奢侈,为所欲为。太夫人霍显,大肆修建宅第,制作了有彩色绘画的御用辇车,车内铺垫着绣花的褥子,扶手用黄金涂饰,车轮用熟皮和棉絮包裹,让侍女们用五彩丝线拉着她在宅第中游玩;她还和家奴总管冯子都私通。霍禹、霍山也一起修缮宅第,在平乐馆跑马追逐。霍云在应该入朝参见皇帝的时候,多次称病私自外出,带着很多宾客,在黄山苑围猎,却让家奴去上朝谒见,没人敢责备他。霍显和她的女儿们不分昼夜地出入长信宫,毫无节制。
宣帝在民间的时候,就听说霍氏家族长期尊贵显赫,内心对此很不满。亲政以后,让御史大夫魏相兼任给事中。霍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这些人不努力继承大将军的遗业,现在魏大夫兼任给事中,要是别人在中间挑拨离间,你们还能自救吗!”后来霍家和御史府的家奴在路上争道,霍家的家奴冲进御史府,要踢御史大夫的门,御史大夫向他们叩头赔罪,他们才离开。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霍家,霍显等人这才开始担忧。
正好魏相做了丞相,多次在闲暇时进宫向宣帝汇报事情;平恩侯许广汉和侍中金安上等人可以直接出入宫中。当时霍山兼管尚书事务,宣帝下令让官吏百姓可以直接呈递密封的奏章,不必经过尚书,群臣进见皇帝可以单独往来,霍氏家族对此非常厌恶。宣帝也听说了霍氏毒死许皇后的事,但还没有调查清楚,就把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为光禄勋,把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担任安定太守。几个月后,又把霍光姐姐的女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出京城,担任蜀郡太守,把霍光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出京城,担任武威太守。不久,又把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为少府。戊戌日,重新任命张安世为卫将军,两宫卫尉以及城门、北军的军队都归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但只让他戴小冠,没有印信和绶带,撤销了他原来统领的屯兵和属官,只是让霍禹的官名和霍光一样都是大司马。又收回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只让他担任光禄勋;霍光的中女婿赵平担任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统领屯兵,也收回了赵平的骑都尉印信和绶带。那些统领胡、越骑兵、羽林军以及两宫卫将屯兵的职位,全部换成宣帝所亲近的许氏、史氏子弟担任。
当初,汉武帝在位的时候,频繁征调百姓,致使百姓贫困,穷人触犯法律,违法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于是让张汤、赵禹等人制定法令,设立了见知故纵、监临部主等法律条文,对犯有故意纵放罪犯、不揭发检举等罪行的处罚减轻,对犯有故意陷人于罪、释放罪犯等罪行的处罚加重。从那以后,奸猾的官吏巧妙地利用法律条文相互攀比援引,禁令越来越严密,法律条文繁琐苛刻,公文堆满了几案楼阁,主管官员都看不过来。因此,各郡国在执行的时候意见不一,有的罪行相同但判决却不一样,奸猾的官吏趁机进行交易,想让罪犯活命就找理由轻判,想陷害别人就比照死罪的条款,议论的人都觉得这样很冤枉。
廷尉史巨鹿人路温舒上书说:“我听说齐国发生公孙无知的祸乱后,齐桓公因此兴起;晋国发生骊姬的灾难后,晋文公因此称霸。近代赵王不得善终,吕氏家族作乱,而汉文帝成为太宗。由此看来,祸乱的发生,是为圣人的出现开辟道路。在变乱之后,一定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恩惠,这是贤圣之人用来彰显天命的方式。以前昭帝去世后没有继承人,昌邑王行为淫乱,这是上天要为至圣之人开启道路。我听说《春秋》强调君主即位要符合正统,重视天下一统,谨慎对待开端。陛下刚刚登上皇位,与天意相符,应该改正前代的失误,端正开始接受天命的纲纪,清除繁琐的法令条文,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顺应天意。我听说秦朝有十条失误,其中一条至今还存在,就是负责审判案件的官吏。审判案件,是关系到天下人的生命大事,人死了不能复生,肢体断了不能再接上。《尚书》说:‘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不遵守常规的过错。’现在审判案件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清明,判案严厉的人获得公正的名声,判案公正的人却多有后患,所以审判案件的官吏都希望人死,这并不是他们憎恶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让犯人死了自己才能平安。因此,死人的血在街市上流淌,遭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立,被判处死刑的人数以万计。这就是仁德圣明的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个。人之常情,平安的时候就乐意活着,痛苦的时候就想着去死,在严刑拷打之下,有什么口供得不到呢!所以犯人受不了痛苦,就编造供词来迎合官吏的意思;审判案件的官吏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利,就引导犯人明确供词;上奏的时候害怕被驳回,就对供词进行加工,罗织罪名。等到奏请判决的文书完成,即使是皋陶来听,也会认为犯人死有余辜。为什么呢?因为经过加工编造的内容太多,罗织的罪名很明显。所以俗话说:‘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监狱,人们也会认为不该进去;刻个木头人当作狱吏,人们也会拒绝和它对答。’这些都是痛恨狱吏的民谣,悲痛的言辞。希望陛下精简法律制度,放宽刑罚,那么太平盛世的风气就可以在世间兴起。”宣帝觉得他说得很好。
十二月,宣帝下诏说:“近来官吏在运用法律条文时,越来越巧诈苛刻,这是朕德行不够的表现。如果判决案件不恰当,让有罪的人逃脱,无辜的人遭受杀戮,父子为此悲痛怨恨,朕非常痛心!现在派廷史和各郡一起审理案件,廷史责任重但俸禄低,为此设置廷尉平一职,俸禄为六百石,定员四人。希望他们务必做到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于是,每年秋季报请奏请皇帝审定死刑的时候,宣帝常常到宣室,斋戒后处理判决的事情,当时的刑罚被称为公平。
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说:“如今圣明的君主亲自倾听意见,就算不设置廷尉平,案件也会自然公正;如果是为后世开创先例,不如删定法律条文。法律条文确定了,百姓就知道该避免什么,奸猾的官吏也就没有机会玩弄法律了。现在不纠正根本问题,却设置廷尉平来处理细枝末节,等到政治衰败、君主怠于政事的时候,廷尉平就会揽权,成为祸乱的开端。”
评论
汉宣帝地节三年,西汉王朝呈现出多面性的发展态势,诸多事件深刻影响着王朝的走向。
在人才与吏治方面,胶东相王成的事迹反映出当时政绩考核机制存在漏洞,易滋生虚报邀赏的不良风气,这对地方治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而萧望之处理百姓上书一事,展现出朝廷广纳贤言、重视人才选拔任用的一面,为国家治理注入新鲜活力。
宫廷内部,立太子引发霍显的强烈不满,其试图毒害太子的行径,凸显出后宫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这不仅关乎皇位传承,更反映出霍氏家族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同时也暗示了霍氏与皇室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政治权力格局上,宣帝对霍氏家族权力的逐步削弱,是其强化皇权的重要举措。霍氏家族长期的骄奢纵横,已对皇权构成威胁,宣帝通过调动霍氏家族成员官职、安插亲信等手段,逐步瓦解其势力,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宣帝在政治上的果敢与谋略,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法律治理层面,路温舒对当时司法弊病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严刑峻法下冤假错案频发的现状,而宣帝设置廷尉平以及重视案件审理公平性的举措,体现出其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与对百姓权益的关注。但郑昌提出的从根本上删定律令的观点也颇具前瞻性,点明了法律制度建设对于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这一年,西汉王朝在各种矛盾与变革中前行。宣帝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试图解决权力分配、司法公正等诸多问题,这些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为西汉王朝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