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岁月,静谧而充实。老者既已下定决心,便不再有丝毫保留,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在对吴晟的培养之上。他不再仅仅是答疑解惑的师长,更像是一位技艺超凡的巨匠,面对一块罕见的璞玉,开始进行精心的雕琢。
他观察着吴晟如饥似渴吸收知识、在修炼中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执着身影,眼中时常流露出复杂难明的神色。一日,在吴晟于溪边凝神练习灵魂力控水,失败数十次仍不气馁后,老者抚须低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此子于正统修炼之途,根基浅薄,认知几近一片空白,如同那未曾沾染丝毫墨迹的宣纸。此为其短,亦为其长。” 他目光深邃,仿佛在透过吴晟看向某种更宏大的可能,“寻常修士,自启蒙起便被宗门流派之见所囿,思维已成定式,如纸上已有旧画,再想另辟蹊径,难上加难。而他这片空白,反倒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更难得的是,他骨子里有股不信命、不服输的韧劲!纵使千难万阻,亦能咬牙前行。这心性,便是这画纸最可贵的‘材质’,坚韧而富有潜力。” 老者嘴角泛起一丝近乎艺术创作般的专注笑意,“如今,老夫便是那手握画笔之人。能否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包罗万象的轮廓,渲染出震撼寰宇的色彩,最终成就一幅前所未有的绝美画卷……既要看我这‘画家’的技艺与格局,也要看这‘画纸’本身的承载与回应了。”
念及此处,老者的指导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系统、更具深度。他不再局限于零散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始为吴晟构建一个宏大而坚实的认知框架。
首先,是“破而后立”,打破认知壁垒。
他让吴晟继续研读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魔道、偏激佛门典籍,但要求他并非记忆修炼法门,而是剖析其力量核心与逻辑链条。
“小友,你看这《幽影噬魂诀》,其吞噬魂力之效,与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中汲取天地灵气的本质,是否亦有异曲同工之‘理’?只是其手段酷烈,目标指向不同。”老者引导着,让吴晟跳出“正邪”的表象,去触摸力量运行背后共通的“法则”。
“再看这《寂灭禅心录》,其追求的空寂,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所求的心境,在‘静’的层面上,是否可相互印证?”
通过这种对比与辨析,老者意在从根本上瓦解吴晟对不同流派力量的本能排斥与恐惧,让他明白,万法殊途同归,皆是对天地法则、对自身潜能的不同探索方式。
其次,是“融会贯通”,构建知识体系。
在吴晟初步理解力量多元性的基础上,老者开始以鬼谷一脉“纵横捭阖”的核心思想为经纬,帮他串联起所学的百家知识。
他以棋局演绎兵法谋略,以山川地势讲解阵法奥妙,甚至以草木枯荣阐释生死轮回之道。他将儒家“仁政”思想与法家“术势”理念对比,将道家“无为”与魔道“唯我”放在一起探讨其利弊。
“修炼,非独玄气积累、灵魂壮大。谋略、心性、对天地万物的理解,皆是‘力量’的一部分。鬼谷之道,便是要你拥有洞察本质、统筹全局、因势利导的智慧。”老者谆谆教诲,让吴晟明白,真正的强大,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再者,是“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印证。
理论之外,老者为吴晟设计了大量针对性的实践。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吴晟凝聚出百名豆兵,而是要求他指挥这百名豆兵,模拟各种复杂战况,运用所学兵法策略,甚至尝试将一丝微弱的道家清气或模拟的魔气特性赋予豆兵,观察其变化与极限。
他让吴晟尝试以灵魂力同时模拟“水之柔”与“火之烈”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锻炼其精细入微的控制力与平衡之道。
每一次实践后的失败与成功,老者都会引导吴晟深入反思,与所学理论相互印证,让他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老者的倾力栽培下,吴晟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树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着。他不仅对“撒豆成兵”的掌控越发纯熟,所能化出的豆兵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对错善恶,而是学会了从多角度、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分析力量,规划路径。他的眼神中,除了原有的坚韧,更多了一份洞察世事的清明与沉稳。
这张原本空白的“画纸”,正在那位技艺通神的“老画家”笔下,逐渐勾勒出恢弘而独特的轮廓,等待着未来浓墨重彩的铺陈。
一晃数年后,老者看着远处的吴晟,缓步来到一间密室之内,虔诚的上香跪拜。
老者自顾自的说道:“列祖列宗,诸天神明保佑!但愿我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随即老者缓缓拿出一本功法来,准备交给吴晟。
草庐内,檀香袅袅。吴晟盘膝坐于蒲团之上,眉头微蹙,面前摊开着几卷气息迥异的典籍——道家的《清净无为说》、儒家的《浩然正气篇》、佛门的《金刚般若经》抄录以及那卷令人不适的《幽影噬魂诀》残篇。他尝试理解、甚至模拟其中不同的能量运行方式,却只觉得体内气息隐隐有些紊乱,几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脑海中冲突,让他难以静心。
老者静坐对面,将他的困惑与细微的气息波动尽收眼底。他并未立刻出言指点,而是待吴晟自行尝试无果,额角见汗,准备放弃时,才缓缓开口,声音如同古井无波,却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小友,可是觉得思绪纷杂,气息难调?”
吴晟睁开眼,无奈地点点头:“前辈,这些典籍所述,有的要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有的强调养浩然气,行仁义事;有的追求寂灭空性,破除我执;而那魔道功法更是剑走偏锋,只求力量效率,不顾其他……理念南辕北辙,运行方式更是大相径庭。晚辈试图理解,却只觉得互相矛盾,难以并存,更别说平衡了。”
老者闻言,微微一笑,目光扫过那些典籍,仿佛在看一群性格迥异却各有才华的门客。他伸手指向那些书卷,不急不缓地说道:
“你感到矛盾,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它们的‘异’,却未曾深思它们的‘同’。且记住此言——‘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他顿了顿,让吴晟细细品味这句话,然后继续说道:“儒、释、道、魔,四家功法,路径不同,理念或有冲突,侧重各有千秋,这便是‘殊途’,便是‘百虑’。道家重自然感悟,儒家重修齐治平,佛门重超脱觉悟,魔道重力量本源……看似分歧巨大。”
“然则,”老者话锋一转,目光如炬,直视吴晟,“它们最终的目标,难道不都是为了探寻天地至理,掌握超凡力量,最终超越凡俗,求得大自在、大神通吗?此便是‘同归’,便是‘一致’!增强修炼者自身的实力,明心见性,乃至超脱生死,这是所有修炼者,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内心深处共同的渴望与目标!”
吴晟眼神微动,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老者进一步引导:“譬如行路,你去往一座遥远的山峰。有人选择绕行水路,有人选择攀登峭壁,有人开辟林间小道,有人甚至试图挖掘地道。路径不同,艰险各异,所见风景亦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抵达那座山峰之巅。你能说,只有某一条路才是正确的吗?”
“功法,亦是如此。它们只是不同的‘路径’和‘工具’。” 老者语气变得凝重起来,“关键在于你这‘行路之人’!你需要做的,并非强行让这些不同的路径变得一样,也非在东奔西走中迷失方向,而是要以一颗坚定不移的‘本心’作为罗盘,作为基石。”
“何为本心?”老者自问自答,“是你对道的追求,是你行事的原则,是你内心不容逾越的底线!譬如你,吴晟,你之本心,可是追求力量只为恃强凌弱?可是认同那《幽影噬魂诀》中吞噬无辜生灵的行径?”
“绝非如此!”吴晟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力量应为护持、为探索、为超脱,而非滥杀与掠夺!”
“善!”老者赞许点头,“既如此,当你研读魔道功法时,便应秉持此心。取其‘洞察力量本质、追求效率’之精华,如它们对能量凝聚、对爆发力的独特理解;同时,坚决弃其‘漠视生命、损人利己’之糟粕。用你的本心,去驾驭这份力量,让它为你所用,而非被其奴役,这便是‘用之为正’!”
“同理,面对佛门空寂之道,你可借鉴其‘降伏心魔、明心见性’的法门,以助你在纷扰中保持灵台清明;但无需完全接受其‘灭尽诸相’的极端理念,你依然可以热爱这红尘万物。面对儒家浩然之气,你可学习其‘心正意诚、气养乾坤’的修养法,滋养你的神魂正气;但无需被其过于严格的礼法教条所束缚。”
“求其同——认同它们增强实力、探索大道的共同目标,研究它们实现目标的不同方法;存其异——尊重并理解它们理念上的差异,不强行融合,而是以我为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仅作了解、洞察,以增广见闻,明辨是非。”
老者总结道,声音恢弘而充满智慧:“这才是平衡与融合的真意!非是囫囵吞枣,非是混淆是非,而是以坚定本心为主干,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枝叶,汲取各家养分,融汇而成属于你自己的参天大树!此非小道,乃大智大勇之举!唯有如此,你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力量体系中游刃有余,既不偏执一隅,亦不迷失自我,最终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