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日薛家三口在梨香院内,将薛蟠婚事的主意异想天开地打到黛玉身上后,自是经过了一番“周密”的商议。
最终定下,由最得贾母欢心的宝钗,在日常请安陪伴时,多在史老太君面前敲敲边鼓,潜移默化,最终由这位老祖宗出面牵线,促成这桩在他们看来是“天作之合”的婚事。
自那日后,薛宝钗便雷打不动,日日往史老太君的上房中去晨昏定省,承欢膝下。也是凑巧,彼时凤姐儿刚诊出胎像不稳,需要静养,向贾母告了假,不必日日来请安。
贾母年纪大了,本就喜欢热闹,身边骤然少了凤姐儿这等能说会道、能打理事务的,难免觉得有些冷清。薛宝钗的日日到来,恰如雪中送炭。她举止端庄,言语温婉,又最会揣摩人心,不过旬月之间,贾母对她便日渐喜爱起来,几乎视作亲孙女一般。
宝钗惯是个八面玲珑、察言观色的高手,自然敏锐地察觉到了贾母对她态度的变化。她心中暗喜,便开始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往女孩儿的婚嫁之事上引。
有时是借着说自家事,语气温顺地提起:“母亲常为我的终身思虑,只盼着我将来能寻个和睦人家,公婆慈爱,夫君上进便是福气了。”
又道,“我家母亲性子是最和善不过的,常说要善待儿媳,将来我若有了嫂子,母亲定会将她当作亲生女儿一般疼爱,绝不叫她受半分委屈。”
她这话,明着是夸薛姨妈,暗里却是在描绘一幅“嫁入薛家便会婆媳和睦”的美好图景。
说着说着,她便会似无意间将话头引到黛玉身上,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说起来,林妹妹如今虽是尊贵的县主,但林姑父远在扬州,公务繁忙,父女分隔两地,这女儿的终身大事,恐怕难免有疏忽顾及不到之处。虽说还有林侍郎这位叔叔在京,可终究是出了五服的堂叔,并非嫡亲长辈,未必肯为县主的婚事太过费心劳力。细论起来,这京中真正能为林妹妹婚事做主、又真心为她打算的长辈,恐怕也只有老太太您了。您是她嫡亲的外祖母,不为她操心,谁为她操心呢?”
薛宝钗这番言语,层层递进,先是铺垫薛家的“婆慈媳孝”,再点出黛玉婚事可能存在的“隐患”,最终将“做主”的责任引到贾母身上,本意是想引导贾母将黛玉与自家哥哥薛蟠联系起来,觉着自家是门好亲事。
然而,史老太君确是听出了宝钗话里话外对黛玉婚事的“关切”,也听出了那“需有长辈做主”的暗示,但她的思路,却与薛宝钗的预期发生了致命的偏差。
贾母心中盘算的,全然是她心中的宝贝疙瘩——贾宝玉!
她想的是:黛玉如今是正经的县主,有封号有食邑,谁若娶了她,那便是现成的县马爷!自己素来最疼宝玉,这等既能提升门楣又能得实惠的好事,自然要紧着自家孙子。
再说,宝玉虽然父亲贾政还在流放中,但他终究还有个在宫里当贤德妃的亲姐姐!这层关系,寻常官宦之家哪里比得?再者,宝玉的亲娘王夫人已死,黛玉若嫁过来,上头没有正经婆婆压着,少了多少规矩束缚和婆媳矛盾!而自己这个做外祖母的,自然是疼她都来不及,怎会为难她?
如今二房的家产早已被抄没一空,宝玉全仗着自己的疼爱才能依旧在荣国府过着公子哥儿的生活。可若他日成了婚,总不好一直依附伯父居住。
正好,黛玉有现成的县主府!小夫妻搬进去住,岂不正好?既全了体面,又得了实惠。黛玉这县主是实打实的,林如海虽将大部分家产捐了,但为官这么多年,总不至于一点积蓄都没有。
苏州祖宅自然要留给儿子林晏,可扬州那座御赐的宅邸呢?若是给了黛玉做陪嫁,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宝玉有了这些,后半生还愁什么?
史老太君越想越觉得这桩婚事简直是天造地设,对宝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她还往更深了一层想:皇上如今如此器重林如海、林淡,若宝玉成了林家的乘龙快婿,借着林家在前朝得力,说不定还能帮衬到元春,巩固她的地位!
这过于“美好”的想象,如同一层华丽的迷雾,彻底蒙蔽了贾母的双眼。她一心只盘算着黛玉能带给宝玉多少助益,能为贾家二房带来怎样的复兴,却压根没有去想,以宝玉如今只在内帏厮混的性情和毫无功名在身的现状,究竟配不配得上如今才貌双全、身份尊贵的康乐县主!
正是这番一厢情愿、利令智昏的盘算,促使史老太君终于按捺不住,下了那份邀请黛玉过府的帖子,准备亲自为这对她心目中的“金童玉女”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