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将鸡血豆腐汤盛到汤碗里,端到正屋。
今天的晚膳摆在正屋的堂屋。一是那边的桌子大,可以坐十五六个人。二是贺家变相地对沙满仓有恩。简述做为长辈,宴请恩客,自然要在正屋接待,以表重视。
简述将汤碗放下,就听沙满仓说道:“叔,我把桌上的东西放在西梢间了。”
简述这才想起自己买的麦乳精、点心、罐头和糖块,说道:“那是买给你们吃的,你记着点,别放坏了。麦乳精每天都要喝一杯,喝完了跟我说一声。”
沙满仓开心地应了一声,他长这么大还没喝过麦乳精呢。
简述和沙满仓把菜摆到正屋,又捡了两筐二合面馒头放在桌子边上。
又切了几样熟食做了一个拼盘。
酒水、饮料也不能忘了。
简述将灶下的火撤了,将鸡汤盛在汤碗里,让沙满仓端过去。
给院里的煤炉子里添上拌好的泥煤,把炭火堆得密不透风,只留下一点点缝隙透气。
又给大水壶里接上水,放在上面。这才重新洗了手,用托盘装着餐具去了正屋。
简述将餐具和杯子摆上,看了一下桌上的菜,发现把鸡蛋羹忘了,又让沙满仓去厨房那边拿取。
这时,老齐头也带着贺家人进了垂花门。
简述立即放下手里的东西,迎了出去,说道:“太太,贺叔屋里请。”
贺家的老太太握着简述的手,客气地说道:“要我说,很不用再请这一顿,这两天托你的福,老太太我可是吃了不少好东西。”
简述说道:“一码归一码,即受了恩情,哪有不报的道理?”
老齐头说道:“老妹子,我们也别在这站着了,进屋说话吧,今天小述可是做了不少菜呢,我们可不能辜负了。”
说完,就带头往屋里走。
众人落座,贺家的老太太看了一大桌子的菜,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不过帮了一点小忙,哪值得你们这样感谢,实在是受之有愧。”
简述说道:“应该的,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以后在院子里还得麻烦大家,多照顾着一点他们兄妹。”
贺家的老太太说道:“小述放心,只要有老婆子在,就不会让外人欺负了他们兄妹去。”
沙满仓端着鸡蛋羹走了进来,简述将鸡蛋羹在贺家的老太太和老齐头面前,又在贺家嫂子面前放了一碗,剩下的一碗给了小春妮。
简述给大家倒洒,沙满仓给贺家嫂子、贺家的小女儿贺红梅的杯子倒了汽水饮料。
就连小春妮也得到一小杯桔子味的汽水。
等简述和沙满仓落座,菜齐了,人也齐了,接着就是开席。
老齐头自认自己年龄最大,就挑起了这个大梁,他端起酒杯说道:“今天大家聚在一起,一是感谢老妹子你那天仗义出手,二是要谢谢远山和远海两兄弟,这两天没少帮着忙活,辛苦你们啦。”
贺远海端着杯子站了起来,说道:“爷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何况简哥也没亏了我们。”
简述说道:“不管如何,都是谢谢你们。”
说着,简述也端起杯子,说道:“来,我们喝了一杯。”
所有人都举起杯子,碰了一下,喝了一大口,就算开席。
接着就是觥筹交错,小春妮偶尔的稚言稚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席上,也不知是谁先提起了95号院,大家的话题渐渐就偏了。
贺远海说了昨天易中海来要肉的事,提到了住在95号院后院的聋老太太。
贺家的老太太突然说道:“我见过她。”
贺远海说道:“奶奶,我听说聋老太太是烈属,是真的吗?”
胡同里有传言,说聋老太太是烈属,三个儿子牺牲在战场上。
还有人说她给我军送过草鞋,给国家做过贡献,这才得了一个“五保户”的资格。
要知道“五保户”是针对农村人的,还从没见过城里人能申请“五保户”的。
类似情况的城市居民,最多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低保”。
所以就显出聋老太太的特殊。不知道情的人,会忍不住猜测她是不是有什么后台。
贺家的老太太摇了摇头,像是陷入了回忆。反正只是闲聊,大家也不着急,推杯换盏,任由老太太回忆过往。
半晌,贺家的老太太才说道:“29年的时候,在老家渭南,她自称是从京里来的,随身的丫头病死了,想在我们那采购两个丫头。跟她一起来的还有两个男的,一口气从我们村买走了四五个姑娘 。”
时间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贺家的老太太永远忘不了,聋老太太那张可怖的脸。
简述问道:“渭南?太太的老家是陕西的?下午在您家里,我看到了琼锅糖和吊炉柿子,用的还是富平的尖柿。您老家是富平的?”
1928年至1930年陕西省发生大饥荒?,连续三年干旱导致粮食近乎绝收,受灾人数约五百万,饿死人数达数百万。??
1928年《大公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从3月到8月,关中地区竟然没有落过寸雨,人们被持续的高温和干燥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河渠干涸,河床裸露,不见一滴水,就连马车都能在河道里行走了。”
近现代诗人李季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庄稼就像炭火烤,遍地不见绿苗苗,二三月饿死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
在1929年8月的《申报》上写到:“华洋义赈会调查西北4省后称,本年因灾死者600万人,病者1400万人,流亡转徙者400万人,超过按照平时疾病死亡率的25倍。”
当时有一句话叫:“陕西大旱,六料未收。”
陕西通常把每年的夏收称为“一料”,秋收称为“一料”,一年也就是“两料”。而“六料”就相当于是三年的时间里,庄稼地里没有收成,足以可见当时的旱灾有多严重。
就在这一年,除了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绥远和湖北等各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当时的全国仅剩下浙江、云南和山东三省没有旱灾,其中陕西最为严重。
在此之前,陕西省发生的最大灾难,还是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八级大地震?,当时造成至少八十三万人死亡。
贺长洪好像也想起了什么,说道:“是,我们老家就是富平的。29年秋天,我娘带着我和哥哥一路逃荒来到京市,一晃已经快三十年了。”
想当年的伤心事,贺家的老太太哽咽道:“若不是你爹受了伤,咱们娘几个也不用背井离乡,你哥哥也不会……”
见老太太的情绪不对,为了转移话题,简述问道:“太太,您还记得那几个姑娘叫什么名字吗?”
贺家的老太太想了想,说道:“我记得有三叔家的二丫头,刘……刘大本事家的石榴……还有张的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张翠兰,一个叫张翠花。”
简述跟老齐头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他记得一大妈的名字好像是翠兰,但不知道姓什么。贾张氏的名字好像就叫张翠花。
简述又问道:“太太,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这么清楚?”
贺家的老太太说道:“因为张家的张翠花,曾跟你贺叔议过亲。”
贺远海冲着自己老爹挤眉弄眼地调笑道:“哟,爹,你还有这一段呢?我娘知道吗?”
贺长洪白了自己儿子一眼,说道:“去去去,我的事你娘哪一件不知道?我敢瞒着吗我。”
贺家的老太太瞅了一眼,自己这个不成气的儿子,儿媳都没了好几年了,他还是一副老婆奴的样子。
简述问道:“既然定了亲,怎么没有成亲呢?”
贺家的老太太说道:“我们贺家以前在富平也算小有资产,跟张家也算是门当户对,张翠花十六岁的时候,我们两家就定了亲。
原想着当年秋天就给他们把婚事了,谁知道张家的当家人,也就是张春花她侈,出了一趟远门,就再没有回来。
那个年头人没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死了,张家转年就办了丧事,这婚事就只能延期,这一延就是三年。
刚说好亲事,又赶她娘病故,又延了三年。好不容易等她守完双孝了,又遇上了天灾,家里的钱都换了粮食。拿不出彩礼,张翠花就死活不嫁。长洪他爹就是为了给他赞彩礼,进山打猎,被狼咬了,伤了脚,不敢在留在村里,这才逃荒来了京市。
就这样,张翠花也不松口,死咬着要三十块大洋的彩礼,否则就不嫁。之后,她就跟那个姓龙的走了。”
说到这,贺家的老太太也瞪了贺长洪一眼,说道:“当年逃荒,你贺叔非得往京市这边走,我知道他的心思,也就由着他了。没成想半路遇到了史家姑娘,他的魂就被勾走了,一心想跟人家姑娘处对象。
万幸我那儿媳妇不嫌弃他,一听我也姓史,就借口是自家亲戚,在史各庄落了脚。后来在城里寻了一个记账的活计,这才搬到城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