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桐城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译文:
桐城的张文端公在《聪训斋语》里说:不懂得命运,就没办法成为君子。
注解:
桐城:今安徽境内的地名。
张文端公:指张英,清代名臣,谥号“文端”。
《聪训斋语》:张英所着的家训类书籍。
原文:
考亭注:不知命,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而无以为君子。
译文:
考亭(朱熹)注解道:不懂得命运,就会见到利益必定追逐,见到祸害必定躲避,因而没办法成为君子。
注解:
考亭:代指朱熹,因他曾在福建考亭讲学。
趋:追逐。
避:躲避。
原文:
予少奉教于姚端恪公,服膺斯语,每遇疑难踌躇之事,辄依据此言,稍有把握。
译文:
我年轻时受教于姚端恪公,铭记并信奉这句话,每当遇到疑难而犹豫不决的事,就依据这句话来处理,心里能稍微有底。
注解:
予:作者的自称。
姚端恪公:指姚文然,清代官员,谥号“端恪”。
服膺:铭记且信奉。
斯语:这句话。
辄:就。
原文:
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
译文:
古人说:安于平易处境来等待命运安排,又说:遵行法度来等待命运安排。
注解:
居易以俟命:出自《中庸》,指安守平易以待天命。
行法以俟命:指遵行法度以待天命。
原文:
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移。
译文:
人生的灾祸、福运、荣耀、屈辱、获得、丧失,本身就有既定的命运定数,确实不可改变。
注解:
命数:命中注定的遭遇。
确:确实。
移:改变。
原文:
审此则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
译文: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利益可以追逐,但也有不必去追逐的利益。
注解:
审:明白、知晓。
趋:追逐。
原文:
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
译文:
祸害应该躲避,但也有无法避开的祸害。
注解:
宜:应该。
原文:
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
译文:
对利害的计较想法已经消除后,成为君子的途径才会显现出来。
注解:
利害之见:对利益与祸害的计较心思。
既:已经。
始出:才显现。
原文:
此为字甚有力。
译文:
这里的“为”字(指前文“为君子”的“为”)很有分量。
注解:
此为字:指前文“为君子”中的“为”字。
有力:指有分量、有深意。
原文:
既知利害有一定,则落得做好人也。
译文:
既然知道利害是有定数的,那就不如安心做个好人。
注解:
落得:不如、索性。
原文:
权势之人,岂必与之相抗以取害。
译文:
面对有权势的人,难道一定要和他对抗来招致祸害吗。
注解:
岂必:难道一定要。
相抗:对抗。
取害:招致祸害。
原文:
到难于相从处,亦要内不失己。
译文:
到了难以顺从对方的地方,内心也不能失去自我的原则。
注解:
相从:顺从对方。
内不失己:内心不违背自我原则。
原文:
果谦和以谢之,宛转以避之,彼亦未必决能祸我。
译文:
如果用谦逊温和的态度推辞他,用委婉的方式避开他,对方也未必一定能加害于我。
注解:
果:如果。
谢:推辞。
宛转:委婉。
决:一定。
祸我:加害于我。
原文:
此亦命数宜然,又安知委曲从彼之祸不更烈于此也。
译文:
这也是命运本该如此,又怎么知道委屈顺从他的祸害不会比对抗他更严重呢。
注解:
宜然:本该如此。
安知:怎么知道。
委曲从彼:委屈顺从他。
烈:严重。
原文:
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
译文:
假如我做州县的官员,绝不会动用官银来谄媚上司。
注解:
使:假如。
州县官:地方基层官员。
官银:官府的钱财。
媚上官:谄媚上司。
原文:
安知用官银之祸不甚于上官之失欢也。
译文:
怎么知道动用官银的祸害不会比触怒上司更严重呢。
注解:
失欢:指失去上司的欢心,即触怒对方。
甚:严重。
原文:
昔者米脂令萧君掘李贼之祖坟。
译文:
从前米脂县的县令萧先生挖了李自成的祖坟。
注解:
米脂令:米脂县的县令。
李贼:对李自成的贬称(古代对起义军的惯用称呼)。
祖坟:祖先的坟墓。
原文:
贼破京师后获萧君,置军中,欲甘心焉。
译文:
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抓获了萧先生,把他安置在军营里,想要报复他来解恨。
注解:
京师:指当时的都城(明代京城为北京)。
置:安置。
甘心:指报复解恨。
原文:
挟至山西,以二十人守之。
译文:
把他挟持到山西,派二十个人看守他。
注解:
挟:挟持。
守之:看守他。
原文:
边君夜遁,后复为州守,自着《虎吻余生》记其事。
译文:
萧先生在夜里逃走了,后来又担任了州的长官,自己撰写《虎吻余生》来记录这件事。
注解:
边君:疑为“萧君”的笔误,指前文的萧县令。
夜遁:夜里逃走。
州守:州级行政长官。
《虎吻余生》:萧君记录自身经历的书籍。
原文:
李贼杀人数十万,究不能杀一萧君。
译文:
李自成杀了几十万人,终究没能杀掉一个萧先生。
注解:
究:终究。
原文:
生死有命,宁不信然耶?
译文:
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难道不确实是这样吗?
注解:
宁不信然:难道不确实如此。
耶:反问语气词。
原文:
予官京师日久,每见人之数应为此官,而其时本无此一缺,有人焉。
译文:
我在京城做官时间久了,常常看到有人命中注定该担任某个官职,但当时本来没有这个职位空缺,却有人去谋求。
注解:
官京师:在京城做官。
数:命数。
缺:职位空缺。
原文:
竭力经营,干办停当。
译文:
(那人)用尽心力谋划钻营,把事情都安排妥当。
注解:
经营:谋划钻营。
干办停当:将事情安排妥当。
原文:
而此人无端值之,或反为此人之所不欲,且滋诟詈。
译文:
但另一个人平白无故得到了这个职位,有的反而这是此人不想要的,还招来责骂。
注解:
无端:平白无故。
值之:得到这个职位。
滋:招来。
诟詈:责骂。
原文:
如此者不一而足。
译文:
像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件。
注解:
不一而足:指同类情况很多,不止出现一次。
原文:
此举世之人共知之,而当局则往往迷而不悟。
译文:
这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事,但身处其中的人却常常沉迷而不醒悟。
注解:
举世:全天下。
当局:身处事情中的人。
迷而不悟:沉迷其中而不醒悟。
原文:
其中之求速反迟,求得反失。
译文:
这当中有人想求快反而更慢,想得到反而失去。
原文:
彼人为此人而谋,此事因彼事而坏。
译文:
那个人替这个人谋划,这件事却因为那件事而搞坏。
注解:
谋:谋划。
坏:搞坏。
原文:
颠倒错乱,不可究诘。
译文:
(事情)颠倒混乱,没办法追究查问清楚。
注解:
颠倒错乱:混乱无序。
究诘:追究查问。
原文:
人能将耳目闻见之事平心体察,亦可消许多妄念也。
译文:
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体会观察耳闻目睹的事,也可以消除很多虚妄的念头。
注解:
平心体察:平心静气地体会观察。
妄念:虚妄的念头。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这段内容围绕“知命”展开核心观点,主要讲:
桐城张文端公(张英)在《聪训斋语》中提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并引用朱熹注解称“不知命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难成君子”。
作者自述年少受姚端恪公教导,信奉此理,遇疑难事便依此判断。
接着阐述“知命”后的行事准则:人生祸福荣辱皆有定数,无需刻意趋利避害,不如安心做君子。
面对权势者,不必对抗招祸,也不必委曲失己,以谦和、委婉方式应对即可,还强调若任州县官,绝不用官银媚上,因官银之祸可能更甚触怒上司。
随后以实例佐证“命数已定”:米脂县令萧君挖李自成祖坟,虽被抓获却夜遁生还,而李自成虽杀人无数却未能杀他,印证“生死有命”。
最后结合作者在京城做官的见闻:有人为谋空缺官职竭力经营,却让他人无端得位,甚至得位者还不愿接受、招来责骂;指出这类“求速反迟、求得反失”的混乱现象,劝人平心体察身边事,消除虚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