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后,当杨昭的孙子杨烨登基时,大燕王朝的疆域已远超汉朝,人口突破两千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洛阳城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会,来自西域、草原、甚至远方大秦(罗马)的商人云集于此,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也带走了中原的文化与技术。
在洛阳城外的太祖陵前,每年都有无数百姓前来祭拜。他们或许不知道杨帆当年在玄菟郡的艰难抉择,也不知道他为平定天下付出的心血,但他们知道,正是这位开国皇帝,结束了数十年的战乱,给了他们安定的生活。陵前的石碑上,刻着杨帆生前留下的一句话:“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这句话,不仅成为了大燕王朝的治国理念,更成为了后世帝王的行为准则。而杨帆与他的谋士们在乱世中创下的基业,也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永明元年春,洛阳城褪去了冬日的寒意,洛水两岸的柳树抽出新枝,太极殿内却弥漫着肃穆的氛围。新帝杨昭身着缟素,在太祖杨帆的灵前完成了登基大典的最后一道仪式。礼毕后,他扶起跪伏在地的贾诩、郭嘉等老臣,声音虽略带沙哑,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诸位卿家,先帝遗命犹在耳畔,朕虽继位,却深知肩上担子之重。往后朝政,还需仰仗诸位尽心辅佐。”
此时的贾诩已年过六旬,鬓角染霜,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遵循先帝遗训,辅佐陛下守住这太平江山。如今朝堂内外虽暂无大患,但仍有三件事需陛下优先处理:一是先帝灵柩需归葬太祖陵,需钦点重臣主持葬礼;二是各州郡官员需重新任命,确保新政得以延续;三是西域都护府传来消息,龟兹归降后,部分小国仍心怀异心,需派使者前往安抚,以防再生叛乱。”
郭嘉也补充道:“贾太尉所言极是。此外,先帝推行的‘劝农令’已见成效,但北方并州、凉州等地因常年战乱,农业基础薄弱,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臣建议在这两州设立‘农官’,专门指导百姓改良耕作技术,同时调拨粮食种子,帮助边地百姓渡过春耕难关。”
杨昭一一记下,当即下令:命太常徐庶主持太祖葬礼,务必庄重肃穆;命吏部尚书与沮授共同拟定各州郡官员任免名单,优先选拔科举出身、政绩卓着者;命西域都护陈武暂代安抚之职,同时派遣使者携带丝绸、茶叶前往西域各国,重申大燕的友好政策。
太祖葬礼于永明元年夏举行,洛阳百姓自发沿街跪拜,哭声震天。徐庶按照礼制,将杨帆的灵柩从太极殿护送至高平陵,沿途百姓纷纷献上鲜花、酒食,以表哀思。葬礼结束后,杨昭召集众臣在御书房议事,重点商议北方边地的农业扶持方案。
沮授捧着一卷边地奏报,忧心忡忡地说:“陛下,并州刺史上报,去年冬季降雪过少,今年春耕时多地出现旱情,若不及时引水灌溉,恐会影响夏粮收成。凉州则因地处偏远,农具短缺,许多百姓仍在使用破旧的木犁,耕作效率低下。”
杨昭眉头紧锁,问道:“那依沮卿之见,该如何解决?” 沮授答道:“臣建议从国库调拨十万石粮食,运往并州、凉州,作为应急储备;同时命工部打造五千具曲辕犁,送往凉州,传授百姓使用方法。另外,可效仿先帝在凉州屯田之策,在并州设立‘屯垦营’,由军队协助百姓开垦荒地,待秋收后再将土地归还百姓,只收取少量粮食作为种子补偿。”
徐庶补充道:“陛下,除了物资扶持,还需重视边地教育。如今边地乡学覆盖率不足三成,许多孩童仍无法入学。臣建议在并州、凉州各增设十所州学,选拔中原的优秀儒生前往任教,同时免除边地学子的学费,鼓励更多百姓送子弟入学。”
杨昭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命沮授负责物资调拨,徐庶负责边地教育推广。不出半年,并州的旱情在官府的引水灌溉下得到缓解,凉州百姓用上了新的曲辕犁,耕作效率大幅提升。边地的州学也陆续开学,朗朗读书声在以往荒凉的边塞响起,为边疆的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边疆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永明二年秋,西域都护陈武传来急报:大宛国联合康居国,趁西域都护府兵力空虚,袭扰边境城镇,劫掠商队,甚至扣押了大燕的使者。消息传到洛阳,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郭嘉立刻召集军事重臣商议对策,他指着舆图上的西域疆域说:“大宛、康居两国虽实力不强,但地处西域腹地,若不及时平定,恐会引发其他小国效仿,动摇西域都护府的统治。如今张辽将军驻守并州,夏侯兰将军驻守凉州,可命夏侯兰率领一万骑兵,从凉州出发,前往西域平叛;同时命陈武坚守西域都护府治所龟兹城,等待援军。”
贾诩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郭司徒所言虽有道理,但夏侯兰将军的军队需长途奔袭,粮草供应困难。臣建议从凉州屯田营调拨粮食,作为大军的补给;同时派遣使者前往乌孙国,许以重金,劝说乌孙出兵协助夏侯兰,形成夹击之势。大宛、康居两国素来与乌孙有隙,乌孙定会愿意出兵。”
杨昭综合两人的建议,命夏侯兰即刻领兵出征,又派遣使者前往乌孙国。夏侯兰的骑兵日夜兼程,不到一个月便抵达西域边境,与乌孙军队汇合。大宛、康居联军见大燕军队势大,又有乌孙相助,顿时军心大乱。夏侯兰趁机率军猛攻,联军大败,大宛王、康居王被迫出城投降,释放了被扣押的使者,并赔偿了劫掠的财物。
经此一役,西域各国彻底臣服,再也无人敢心生异心。杨昭趁机下令,在西域增设三座烽燧,加强对边境的防御;同时扩大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将大宛、康居纳入其中,进一步巩固了大燕在西域的统治。
随着边疆安定,杨昭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改革中。永明三年,他采纳沮授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均田制”,按照人口数量将土地分配给百姓,土地归国家所有,百姓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此举不仅遏制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势头,还让无地百姓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同年冬,徐庶上奏,请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活字印刷术”。原来,先帝时期,太学博士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成活字,排版印刷书籍,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徐庶认为,此举若能推广,必将让更多百姓有机会阅读书籍,推动文化普及。杨昭大喜,当即下令在洛阳设立 “印刷局”,批量印刷儒家经典、农书、律法等书籍,免费发放给各州郡的乡学。
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让大燕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永明四年,太学扩招至五千人,各州郡的乡学数量突破两千所,百姓的文化素养大幅提升。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不仅增设了 “算学科”“医科”,还允许女子参加科举,选拔擅长纺织、刺绣的女性人才,担任宫中女官或地方织染官。
对外交流方面,大燕与西域、草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永明五年,西域都护府传来消息,一支来自大秦(罗马)的商队抵达龟兹城,希望能与大燕建立贸易关系。杨昭对此十分重视,命人将商队护送回洛阳,并在洛阳设立 “蕃商馆”,专门接待外国商人,为他们提供住宿、贸易便利。
大秦商队带来了玻璃、香料、象牙等特产,带走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商队来到大燕,洛阳城成为了国际性的贸易中心。杨昭还派遣使者跟随大秦商队前往西方,最远抵达了大秦的都城罗马,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创了大燕对外交流的新篇章。
然而,朝堂的稳定与繁荣之下,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永明六年,贾诩、郭嘉等老臣相继病重,杨昭亲自前往探望,心中焦虑不已。贾诩躺在病榻上,拉着杨昭的手说:“陛下,臣等老了,不能再为陛下分忧。日后朝堂,需倚重年轻一代的臣子,如吏部尚书王肃、兵部尚书陈泰等,他们皆是忠臣良将,可委以重任。另外,需警惕外戚与宦官专权,先帝在世时,便严禁外戚干政,陛下切记不可打破这一规矩。”
杨昭含泪点头,承诺定会铭记贾诩的嘱托。不久后,贾诩、郭嘉相继去世,杨昭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他们为太傅、太保,以表哀思。老臣的离去让杨昭更加意识到,培养新一代朝堂力量的重要性。他下令扩大科举录取名额,选拔更多年轻人才进入朝堂,同时加强对皇子的教育,命太子杨烨跟随徐庶、沮授学习治国之道。
永明十年,杨昭已在位十年,大燕王朝迎来了新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一千万,垦田面积超过灵帝时期的水平,粮食产量充足,国库充盈。边疆安定,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 “永明盛世”。
这年秋,杨昭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 “封禅大典”,前往泰山祭拜天地,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也向天下宣告大燕的繁荣昌盛。大典之上,杨昭望着山下跪拜的群臣与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先帝杨帆的遗训,想起了贾诩、郭嘉等老臣的辅佐,更想起了天下百姓对太平生活的期盼。
封禅大典结束后,杨昭返回洛阳,召集太子杨烨及众臣,说道:“朕在位十年,幸得先帝庇佑、众卿辅佐,才守住了这太平江山。但朕深知,治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日后,你们需继续推行先帝的惠民政策,重视民生、发展文化、巩固边疆,让大燕的盛世得以延续。”
太子杨烨躬身道:“儿臣定当牢记父皇教诲,不负先帝与父皇的期望。” 众臣也齐声应和,誓言辅佐新一代统治者,守护大燕的太平。
永明十二年冬,杨昭因积劳成疾,在太极殿驾崩,享年四十二岁。太子杨烨继位,改元 “永熙”(为纪念太祖,沿用先帝年号),尊杨昭为 “太宗文皇帝”。此时的杨烨已年满二十,不仅精通儒学,还熟悉兵法、律法,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统治者。
继位后,杨烨遵循太祖与太宗的遗训,继续推行民生改革与对外交流政策。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洛水等河流,减少水患;同时扩大互市规模,与草原、西域、大秦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在文化上,他组织学者编纂《大燕通史》,记录太祖以来的历史,传承大燕的文化脉络。
永熙五年,西域都护府传来消息,西方的波斯帝国派遣使者前来,希望与大燕结盟,共同对抗日益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杨烨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与波斯结盟,派遣使者携带国书与礼物前往波斯,双方约定互通情报、共同防御。
永熙十年,大燕的疆域达到顶峰,东至东海,西至波斯边境,南至交州日南郡,北至贝加尔湖,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的国家。洛阳城的繁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云集于此,不同语言、不同服饰的人们在这里交流往来,呈现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盛景。
这年秋,杨烨前往太祖陵祭拜,在陵前说道:“太祖爷爷,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守住了这太平江山,让大燕的威名传遍四方。您生前希望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您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