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元年冬,洛阳城内飘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新登基的大燕皇帝杨帆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立于太极殿的丹陛之上,接受百官朝贺。殿外雪花纷飞,殿内却暖意融融,香炉中升腾的檀香萦绕梁柱,与百官朝服的熏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太平盛世的初貌。然而,杨帆的目光掠过阶下躬身行礼的群臣,心中却清楚,统一天下只是开端,治理这历经数十年战乱的江山,仍有无数难题亟待解决。
朝贺仪式结束后,杨帆留下贾诩、郭嘉、沮授等核心重臣,前往御书房议事。御书房内,墙上悬挂着一幅新绘制的《天下舆图》,各州郡县的边界用朱砂清晰标注,只是在益州南部与交州边境的位置,还贴着几张标注 “匪患未平” 的黄色纸条。沮授率先上前,捧着一卷奏折说道:“陛下,如今各州郡的户籍统计已初步完成。经核查,天下人口仅存六百三十余万,较灵帝时期减少近三分之二。其中,中原地区因常年战乱,土地荒芜者达十之三四,益州、交州虽未遭大规模战火,却因地方豪强割据,赋税难以征收。”
杨帆接过奏折,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沉声道:“人口是社稷之本,土地是百姓之根。沮卿,你即刻牵头制定《劝农令》,凡流民归乡者,可免费领取种子与农具,三年内免除赋税;地方官若能劝课农桑、增加垦田,考核时优先升迁。另外,派专人前往各州郡,清查豪强隐匿的土地与人口,将多余土地分配给无地百姓,敢有违抗者,以国法论处。”
徐庶此时补充道:“陛下,劝农之外,教化亦不可缓。如今天下乡学覆盖率不足五成,许多偏远郡县仍有百姓目不识丁。臣建议在各州设立‘州学’,选拔精通儒学的学者任教,郡学、县学则增加律法、算术等实用课程,让百姓不仅能饱腹,更能知礼义、明法度。此外,科举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可增设‘明法科’‘治术科’,选拔擅长治理、熟悉律法的人才,弥补儒学人才在实务上的不足。”
贾诩微微颔首,接着说道:“陛下,新政推行需有强力的吏治保障。如今各州刺史、郡守多为开国功臣或降将,虽有军功,却未必精通民政。臣建议设立‘考功院’,每半年对地方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垦田数、户口增长、赋税收缴、治安状况等,考核优秀者升迁,不合格者降职或罢免。同时,需严惩贪腐,凡贪墨超过五十石粮食者,立斩不赦,以儆效尤。”
杨帆一一采纳众人建议,随即话锋一转,指向舆图上标注 “匪患” 的区域:“交州的士燮残余势力、益州南部的夷族叛乱,虽规模不大,却如附骨之疽,若不彻底清除,恐生祸端。张辽、夏侯兰两位将军刚经历大战,需稍作休整,此事可交由臧霸与新归降的赵云负责。臧霸率领水军从交州沿海进军,赵云率领两万步兵从益州南部陆路进发,两路夹击,务必在明年春耕前平定匪患。”
旨意下达后,臧霸与赵云迅速领兵出征。臧霸的水军沿北部湾航行,沿途收编了士燮残余的水师,不到一个月便攻克了交州治所龙编城;赵云则采取 “剿抚并用” 的策略,一方面率军击溃叛乱的夷族部落,另一方面派遣熟悉夷语的使者,向夷族首领宣讲大燕的民族政策 —— 凡归顺者,可保留部落建制,免除三年贡赋,还可选派子弟入洛阳太学学习。此举很快赢得了夷族百姓的拥护,叛乱的夷族部落纷纷归降,益州南部迅速安定。
次年春,正当天下沉浸在春耕的忙碌中时,北方草原传来急报 —— 匈奴左贤王呼厨泉趁大燕初立、边境兵力空虚,率领三万骑兵袭扰并州雁门关,劫掠边境村落。消息传到洛阳,杨帆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郭嘉分析道:“陛下,呼厨泉此次来袭,看似突然,实则是受袁绍残余势力挑唆。袁绍之子袁熙、袁尚逃入草原后,一直试图联合匈奴反攻中原。如今我大燕根基未稳,若不狠狠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日后草原部落恐会纷纷效仿,边境永无宁日。”
“那依奉孝之见,该如何应对?” 杨帆问道。郭嘉指着舆图上的并州边境,说道:“臣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张辽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关正面迎击匈奴;另一路由夏侯兰率领两万轻骑,从云中郡出发,迂回到匈奴后方,切断其退路。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鲜卑、乌桓部落,许以贸易优惠,劝说他们出兵牵制匈奴,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匈奴骑兵虽勇猛,但不善持久战,只要断其退路、绝其粮草,必能一举将其击溃。”
杨帆采纳了郭嘉的计策,命张辽、夏侯兰即刻领兵出征,又派遣使者前往鲜卑、乌桓。此时的鲜卑与乌桓早已见识过大燕的军威,再加上使者带来的 “互市通商” 承诺 —— 允许草原部落用马匹、皮毛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两族首领当即答应出兵。呼厨泉的匈奴骑兵刚与张辽的军队在雁门关外展开激战,便得知鲜卑、乌桓骑兵从侧翼袭来,后方粮草又被夏侯兰截断,顿时军心大乱。张辽趁机率军猛攻,匈奴骑兵大败,呼厨泉仅率领数千残部逃往西域,袁熙、袁尚则在战乱中被斩杀。
经此一役,北方草原部落彻底臣服于大燕。杨帆趁机在并州、凉州设立 “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中郎将”,负责管理草原部落事务,同时开辟了多条 “互市通道”,中原与草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边境的安定不仅保障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更让大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战马,为日后的军事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边疆安定、内政有序推进,大燕王朝逐渐步入正轨。永熙三年,沮授上奏称,天下垦田面积已恢复至灵帝时期的七成,人口增长至七百五十余万,粮食产量足以支撑全国百姓食用两年有余。徐庶则汇报,各州郡的乡学覆盖率已达八成,太学扩招至三千人,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已在地方官中占据三成,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就在天下一片欣欣向荣之时,朝堂内部却出现了新的矛盾。以贾诩、张辽为首的 “军功派” 与以徐庶、沮授为首的 “文治派”,在是否继续扩张疆域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军功派认为,如今大燕军威正盛,应趁机征服西域,恢复汉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进一步扩大大燕的影响力;文治派则主张,天下刚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应优先发展内政、改善民生,待国力强盛后再图西域。
两派争论不下,杨帆召集群臣在太极殿展开讨论。贾诩率先说道:“陛下,西域自东汉末年以来,便脱离中原王朝的管辖,如今被乌孙、龟兹等国控制。这些国家虽弱小,却时常与草原部落勾结,威胁我大燕西部边境。如今我大燕骑兵精锐,粮草充足,若能征服西域,不仅能消除边境隐患,还能打通与西方的商路,获取西域的玉石、香料等奇珍,充实国库。”
徐庶立刻反驳:“贾太尉此言差矣!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好不容易才有了安定的生活。若此时兴兵远征西域,必然要征调大量粮草、兵员,百姓又将陷入困苦之中。而且,西域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粮草运输困难,一旦战事迁延日久,恐会重蹈汉武帝征匈奴的覆辙,耗尽国力。臣认为,不如先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互市、遣使等方式增进交流,待日后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再考虑征服西域不迟。”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此时,一直沉默的郭嘉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军功派与文治派的主张并非不可调和。我们可以采取‘渐进式’策略 —— 先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劝说西域各国归附大燕。若有愿意归附者,可设立西域都护府,派遣官员协助治理;若有拒不归附者,再派遣少量军队进行征讨,避免大规模兴兵。同时,在凉州设立‘屯田校尉’,组织士兵在凉州边境屯田,既可为日后远征西域储备粮草,又能加强边境防御。这样一来,既能彰显大燕的国威,又不会过度消耗国力。”
郭嘉的提议得到了群臣的一致认可。杨帆当即下令,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同时命夏侯兰率领一万士兵在凉州屯田。西域各国得知大燕统一中原后,本就心生敬畏,再加上使者带来的 “归附后可保留王位、免除贡赋” 的承诺,大多选择归附。只有龟兹国依仗匈奴残余势力的支持,拒不归附。杨帆遂命张辽率领两万骑兵,从凉州出发,征讨龟兹。张辽大军抵达龟兹后,迅速击溃了龟兹军队与匈奴残余势力,龟兹王出城投降。至此,西域各国全部归附大燕,杨帆下令恢复西域都护府,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陈汤后裔陈武为西域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
永熙五年,大燕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此时的大燕,疆域东至东海,西至西域葱岭,南至交州日南郡,北至草原贝加尔湖,人口增长至九百万,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然而,杨帆却并未因此懈怠,他深知 “创业难,守业更难”,开始着手布局王朝的长远发展。
在政治上,杨帆进一步完善官制,将中央机构分为 “三省六部”——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员任免、户籍赋税、礼仪教化、军事防御、司法刑狱、工程建设。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的官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杨帆下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铸造 “永熙通宝” 铜钱,取代之前各国流通的杂乱货币;同时,修建了从洛阳通往各州郡的 “驰道”,宽五丈,用青石铺就,每隔十里设立一个驿站,方便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的经济交流,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与西域,边疆的马匹、皮毛、玉石也不断流入中原,形成和繁荣的商品贸易网络。
在文化上,杨帆命徐庶主持编纂《大燕律》,统一全国的法律条文,废除之前各地严苛的刑罚;同时,组织学者整理历代典籍,在洛阳建立 “崇文馆”,收藏天下图书,并允许百姓入馆借阅。此举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养,为大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然而,常年的操劳让杨帆的身体日渐衰弱。永熙十年秋,杨帆在一次朝会后突然晕倒,经太医诊治,确诊为 “积劳成疾”,需要长期休养。躺在病榻上的杨帆,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他召来太子杨昭,以及贾诩、郭嘉、沮授等重臣,嘱托道:“朕登基十年来,幸得诸位爱卿辅佐,才创下这太平盛世。朕死后,太子昭继位,你们要尽心辅佐,务必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不可滥用民力,不可穷兵黩武。”
他又对太子杨昭说道:“治国之道,在于平衡。文治与武功不可偏废,民生与国威需兼顾。对待功臣要厚待,但不可让其专权;对待百姓要仁爱,但不可纵容奸恶。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赢得百姓的拥护,大燕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永熙十年冬,杨帆在洛阳太极殿驾崩,享年五十八岁。太子杨昭继位,改元 “永明”,尊杨帆为 “太祖武皇帝”。在贾诩、郭嘉等重臣的辅佐下,杨昭遵循父亲的遗训,继续推行休养生息、重视民生的政策,大燕王朝的繁荣盛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