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里的光阴
周伯总说他的药铺在呼吸。不是药碾转动的咕噜声,也不是墙角药罐的咕嘟声,是柜上那本 1983年的《本草纲目》,是抽屉里压着的旧药方,是窗台石缝里嵌着的半粒枸杞。
今年立夏那天,药铺的药碾突然卡住了。青石碾轮悬在碾槽上,像只停在荷叶上的石龟。周伯踩着竹凳去搬碾轮,蓝布褂的袖口沾了片艾叶。“1995年也有这样的暖阳,”他往碾槽里撒滑石粉,“那时候你外公在里间切药,我蹲在柜台前包药包,药碾就是这样咕噜咕噜,像在数落在晒药匾里的光斑。”
卸下的碾轴里滚出粒杏仁。周伯捏在指尖搓了搓,忽然笑出声。说这是我九岁时塞进去的,那天外婆炖了杏仁羹,我偷偷藏了一把,一把喂了院角的鸽子,一把就塞进了碾轴的缝隙。“你说要给药碾喂点香的,不然它总把药材碾得寡淡无味。”
我蹲在地上捡药渣,发现碾槽刻着行小字:1976.5.20。这串数字在石纹里藏了四十多年,像条沉睡的山泉。周伯说这是药铺开张时凿的,当时镇上有两家药铺,他选了通风最好的这间。“那时候觉得日子要过得清清爽爽,连药香都得顺着穿堂风走。”
修药柜的师傅来那天,周伯翻出个樟木盒。里面没有工具,是用棉线捆着的药单,是泛黄的药书,是外公去山里采药带回的标本,边角都磨成了圆弧。“这张药单是你上小学时开的,”他抽出张宣纸,上面的毛笔字洇着墨痕,“那时候总在放学后等你来拿药,药柜第三格总留着空位,像在等归巢的鸟儿。”
师傅给药柜上漆时,里间的座钟突然“当”地响了一声。像谁在空屋里轻咳了一声。周伯的手指顿了顿,摸到药柜侧面的刻痕——那是 2003年非典时,抓药的人太多撞出的凹痕。“当时以为药柜要散架,”他用指腹摩挲着凹痕,“没想到忙坏的是熬药的伙计,药铺在静悄悄的巷里还能开,就是药碾的声音变沉了,像个喝了汤药的老人。”
药碾重新转动时,晚霞正好漫过窗棂。周伯把杏仁放回碾轴,说要留着给药碾当念想。我看着碾轮碾过杏仁混着药香,忽然明白药碾碾的从来不是药材。它在碾着清晨上山采药的脚步声,碾着午后切药的刀声,碾着所有被岁月冲淡的日常片段,然后把它们酿成药香,藏在时光的褶皱里。
现在药铺的药碾又开始咕噜作响,比从前更沉稳。有时深夜路过,能看见窗纸上晃动的灯影,像盏守夜的灯笼,光晕轻得能接住飘落的月光。上周我在碾槽发现新的刻痕,是周伯用凿子划的:2024.5.15,小孙女来闻了闻薄荷香。
原来时光从不是流逝的溪水。它是间老药铺,把所有零碎的日子碾成药香,最后从浓郁的药香里,从周伯的皱纹里,从杏仁裂开的缝隙里,渗出些清润润的东西。是午后三点的阳光,是药包上的麻绳,是我掌心里那道被药杵磨出的浅痕。
药铺的老药柜总在午后泛着光。红木抽屉被拉得发亮,像块浸了几十年药香的木料。周伯说这是 1968年从老木匠那订做的,当时少了个抽屉把手,他用牛角补了又补。“有回你奶奶抱着你在这儿抓药,药柜突然吱呀响,”他摸着抽屉的木纹,“后来才发现是你在襁褓里伸手,把抽屉都拉出了新的痕迹。”
墙角的瓦罐里总插着艾草。有时是青的,有时是干的,都是后山采来的。周伯每天清晨都要换一束,说艾草最能驱邪。“你妈妈小时候总偷拔瓦罐里的艾草,”他往瓦罐里添水,“有次把艾草塞进药包,病人倒不恼,说这药里有了草木的灵气。”
上个月暴雨冲垮了后院的石阶。周伯蹲在泥里捡石块时,发现石缝里嵌着个药铃。锈迹斑斑的铜铃铛,上面刻着个“安”字。“这是你爷爷年轻时丢的,”他用清水洗了洗,“那时候给上山采药的人带路,把药铃藏在石缝里,说等采到好药再取回来,没想到一藏就是三十年。”
现在每到傍晚,药铺就飘起药香。周伯坐在药柜前配药,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和老药柜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浸了药香的旧画。我看着他把配好的药材包进纸包,忽然明白那些旧物件从来不是摆设。药碾里碾着的是光阴,药柜里藏着的是故事,连石缝里的药铃,都在悄悄数着药铺里的日升月落。
药铺的门槛总在雨天积着水。青石板被踩得发亮,像块被抚摸了半世纪的玉石。周伯说这门槛见证了太多故事,有抱着孩子来急诊的母亲,有拄着拐杖来抓药的老人。“你小时候总爱在门槛上蹦,”他用布擦着门槛,“有次摔了一跤,却不哭不闹,说门槛是药铺的守护神,磕一下能少生病。”
窗台上的旧药秤总挂着个布袋。里面装着些常用的药材,有枸杞、有桂圆、有红枣。周伯说这是给路过的人准备的,谁要是觉得头晕,抓一把泡水喝就好。“你外婆在世时总爱往布袋里添东西,”他掂了掂布袋,“有次放了些冰糖,说苦药里也该有点甜滋味。”
前几天整理阁楼,发现个旧木箱。里面装着些老物件,有外公的采药锄,有周伯的药钵,有妈妈小时候戴的药囊。“这药囊是你满月时做的,”周伯拿起个小布囊,“里面装着艾草、薄荷、金银花,说能保你平安长大。”
如今药铺的生意不如从前,但周伯依旧每天开门。他说药铺就像个老朋友,只要开门,就有人来坐坐。有时是来抓药的老街坊,有时是来怀旧的年轻人,有时只是来闻闻药香的孩子。“药香能安神,”周伯笑着说,“就像时光能治愈所有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