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话一出口,崇祯自己也觉失言,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朱启明无奈地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
“五弟误会了。我们兄弟二人皆曾为人君,君无戏言。说好五五分成,便是五五分成。你的两千七百五十万两,一分不少。我的那份,也绝不会多拿一文。”
崇祯更加困惑,眉头紧锁:“既然如此,皇兄为何说朕没钱?两千七百余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入库,朕如何没钱?”
“问题就出在‘白花花的银子入库’上!”
朱启明正色道,“五弟,你想过没有,这笔钱,是‘热钱’!是骤然涌入,如同山洪爆发!"
"你可知‘物以稀为贵’?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银子就那么多,东西(货物)也就那么多。"
"你若是将这数千万两银子,一股脑地投入市面,用来大肆购买粮草、军械、赏赐……”
朱启明顿了顿,看着崇祯茫然的眼神,尽量用他能理解的比喻:“就好比,原本平静的池塘里,只有十条鱼。大家钓鱼,还算平衡。现在,你突然往这池塘里扔进一百条大鱼,会发生什么?”
崇祯下意识地回答:“鱼……鱼多了?”
“是鱼多了!但池子里的水草、小虫还是那么多!”
朱启明加重语气,
“结果就是,每条鱼能换到的水草小虫就少了!鱼不值钱了!换到市面上,就是钱毛了!银子不值钱了!"
"原本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米,现在可能得十两银子才能买一石!这叫‘钱贱物贵’,也就是‘通货膨胀’!"
"你手里的银子数量没变,但能买到的东西,却大大缩水了!而且,粮价飞涨,最先饿死的,就是最底层的百姓和军卒!这不是解困,这是催命!”
崇祯听得目瞪口呆,掰着手指头,艰难地消化着这颠覆性的道理。
他从未想过,钱多了,竟然还能是坏事?
这跟他从小接受的“国库充盈则天下安”的认知完全相悖!
“反之,”朱启明继续道,“如果你因为突然有了巨款,反而开始紧缩开支,该花的钱也不花了,比如官员俸禄、军饷、必要的工程都停了,那市面上流通的钱就更少了。"
"大家手里都没钱,东西卖不出去,作坊关门,农夫破产,整个市面就会像一潭死水,陷入‘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同样会引发大乱!这钱,就成了死钱,跟没有一样!”
崇祯彻底懵了,脑子嗡嗡作响。
有钱不能乱花,也不能不花?
这……这跟没钱有什么区别?
他颓然坐回御榻,一脸问号:“那朕该如何?这钱,岂不是成了烫手山芋?”
“非也!”朱启明眼中精光一闪,“关键在于‘花对地方’和‘掌控节奏’!这笔钱,是救命钱,更是种子钱!要用它来盘活整个大明的死局,而不是将其消耗在无谓的挥霍或者恐慌性的囤积上!”
他站起身,走到御案前,指着那份奏疏,条理清晰地说道:
“第一,结清积欠!军队欠饷、官员欠俸,必须优先、足额、尽快发放!这是稳定军心、官心的根本!"
"但发放要有计划,分批进行,避免短期内过量白银冲击特定市场,比如集中发饷导致驻地粮价飞涨。要让将士和官员们拿到实实在在的钱,感受到朝廷的诚意和改变!这笔钱,不能省!”
崇祯连连点头,这点他完全认同。
“第二,建立‘常平银仓’!从你这笔钱里,划拨至少一千万两,作为绝对不可轻动的战略储备金!"
"这笔钱,存入特设的内库,非亡国灭种、天崩地裂之绝境,绝不动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稳定朝野信心的定海神针!"
"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危机的最后保障!记住,这是救命钱,不是零花钱!”
“常平银仓……不动用?”崇祯有些迟疑,“那放着……”
“放着,就是最大的作用!”
朱启明斩钉截铁,
“这笔钱不动,市面上就不会知道有这笔巨款存在,就不会引发恐慌性通胀预期!它就像水库最深处的蓄水,平时不见,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稳住局面,不是把钱花光!”
崇祯若有所思,艰难地接受了这个“有钱要藏着”的理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朱启明加重了语气。
“基础建设?”崇祯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对!就是夯实国家根基、惠及长远、能吸纳大量人力、创造财富和改善民生的工程!”朱启明解释道,
"比如:修水利!
疏通南北漕运大动脉,修缮黄河、运河堤坝,兴修地方灌溉沟渠。这能极大提升粮食产量和运输效率,稳定粮价,吸纳流民做工,一举多得!"
"筑道路!整修官道驿站,尤其是九边通往京畿、江南通往北方的要道。道路畅通,则商旅繁盛,物资流通加快,朝廷调兵遣将、传递政令也更加迅捷!这比把钱堆在仓库里强万倍!"
"建工坊!
官办或官督商办,重点投资于冶铁、制盐、军械制造、纺织等关乎国计民生和军备的行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创造就业,还能为朝廷提供稳定财源和优质军备!"
"兴屯田!
在九边和内地荒地,大规模组织军屯、民屯。发给种子、农具,甚至提供初期口粮。让流民有地种、有饭吃、有希望!这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能增加粮食储备,减轻朝廷负担!”
崇祯越听眼睛越亮!
这些建议,条条切中要害,直指大明积弊的根源!
不是把钱撒出去听个响,而是把钱变成活水,去滋养、去修复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肌体!
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皇兄大才!真乃治世良方!朕……朕茅塞顿开!”
崇祯激动得站了起来,之前的颓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拨云见日的兴奋和跃跃欲试。
朱启明看着兴奋的崇祯,长长松了口气,终于把这傻弟弟忽悠住了!
真怕他被人忽悠一句就大手一挥:"赏!"
有钱不会用,没用在对的地方,还真的不如没钱。
明末,实际上是白银通缩,铜钱通胀的!
一银一铜的怪异表现,就跟交叉的绞索一般,把大明勒得两腿一伸,就这么完犊子了!
过了片刻,朱启明似乎想到什么,心中一动,在崇祯耳边又是一阵耳语。
崇祯精神一振:"还有大鱼??!"
朱启明轻轻一笑:"那当然,如果晋地是个大鱼塘,那么我大明天下,就是汪洋大海!不过——"
朱启明话锋一转:"现在还不是钓大鱼的时候,当务之急,你要把自己的耳目——锦衣卫,东厂这些衙门好好整顿一下,不能让人蒙蔽了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