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城市灯火在玻璃幕墙上流淌,像一条条发光的河。
我站在会议中心的讲台前,手心微微出汗。
台下坐满了人——有穿西装的金融代表,有背着画板的艺术工作者,有戴着眼镜的科技人员,也有穿着传统服饰的非遗传承人。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安静,仿佛所有人都在等待某个时刻的降临。
王政府官员坐在第一排,神情严肃,但朝我微微点头。那一刻
“这不是一场个人的战斗,”我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坚定如铁,“而是属于每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战役。”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非遗文化联盟”正式启动。
横幅在灯光下缓缓展开,红底金字——“守护文明之火,照亮未来之路”。
四个支柱板块依次点亮:科技、文化、公益、金融。
每一束光都像一把利剑,刺向那片藏在暗处的阴影。
我走下台时,谢明远已经在后台等我,手里拿着平板,眼神发亮:“林哥,系统接通了!孙总那边刚完成部署。”
我接过平板,屏幕上跳动着一串串数据流。
孙科技公司开发的AI监控系统已接入全国二十多个重点非遗区域的影像网络,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标记可疑人员,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追踪。
这是我们的“眼睛”。
“第一次捕捉到异常。”谢明远点开一段加密通讯记录。
音频播放出来,声音经过变调处理,但关键词清晰可辨——
“清理计划已启动……火种源x进入预备阶段……确保无痕。”
我心头一紧。
火种源x?是什么?新的项目?还是某种代号?
更让我在意的是“清理”这个词。
不是“开发”,不是“改造”,而是“清理”。
像是要抹去什么,彻底地、不留痕迹地。
我盯着那串Ip跳转路径,最终指向临川市青山镇——正是车牌A7x913登记的区域。
那个地方,曾是外婆口中的“老根”,如今却成了火种源秘密行动的中转站之一。
“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低声说。
谢明远点头:“但我们也有武器了。系统不仅能追踪,还能反向分析他们的通讯模式,预测下一步动作。”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被推倒的老屋,被挖走的石雕,被替换的祠堂匾额。
那些不只是建筑,是记忆的锚点,是我们活过的证明。
而现在,有人想把这些全部抹掉。
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刘艺术团体的舞台剧《火种》在市大剧院首演。
我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肖潇然坐在我身边。
她今天穿了件素色旗袍,发髻微挽,灯光打在她脸上,温柔得像一幅旧画。
“你写的那段独白,”她轻声说,“很痛,但很真。”
我笑了笑,没说话。
舞台上,一位老匠人抱着即将被焚毁的木雕,在暴雨中跪地呼喊:“你们烧得掉这木头,可烧不掉我刻进去的魂!”那一刻,全场寂静。
最精彩的部分在结尾。
大幕将落时,投影突然切换,一段模糊的监控画面浮现:几个黑衣人将一块写着“市级非遗”的牌匾扔进火堆,车牌一闪而过——A7x913。
台下哗然。
演出结束后,热搜迅速爆了。
“#火种剧透火种源#”“#非遗保护还是商业掠夺#”“#个个车牌是谁的#”——话题如野火蔓延。
火种源官方当晚就发了声明,称“纯属虚构,保留追责权利”。
可他们越是否认,网友越是要查。
有人顺藤摸瓜,发现那块牌匾所属的村落,三个月前刚被一家名为“新域文旅”的公司签约开发。
而这家公司的股东名单里,赫然有李维汉的影子。
风暴正在成型。
那天深夜,我回到办公室,窗外雨落如注。
手机震动,是系统警报——AI监测到新一轮加密通讯,关键词再次出现:“x计划进度70%”“目标:三线并进”“静默执行,避免舆论反噬”。
我盯着屏幕,手指攥紧。
他们以为还能躲在幕后,用金钱和权力切割历史,重塑叙事。
但他们忘了,这个时代,信息本身就是武器。
而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阵地。
桌上的咖啡早已凉透,我却毫无睡意。
忽然,手机又响了一下。
不是消息,是一封邮件。
发件人未知,标题只有一行字:
【你外婆留下的盒子,还在青山老宅的夹墙里。】
我猛地站起身,心口像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风声似乎又在耳边响起,那声极轻极缓的呼唤——
“远……”
不是幻觉。
有人知道些什么。
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第177章:暗流涌动,联盟初成(续)】
雨还在下。
我盯着那封邮件,指尖几乎要戳穿手机屏幕。
外婆的盒子……青山老宅的夹墙?
那栋老屋早在三年前就被强拆了一半,只剩断壁残垣,像一口被剖开的棺材,静静躺在荒草之间。
可这封信说得如此具体,不像是恶作剧,更像是某种指引——甚至,是挑衅。
但我没有动。
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
火种源已经开始行动,x计划、三线并进、清理……这些词像钉子一样钉进我的神经。
他们要抹去的,不只是几块牌匾、几座老屋,而是整个记忆的根系。
而我,必须比他们更快、更准、更有力量。
第二天清晨,阳光破云而出,城市在湿漉漉的空气中苏醒。
我拨通了杨公益基金会主席的电话。
“杨姐,我想谈一笔合作。”我说,“不是小打小闹,是要把‘非遗保护’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她沉默两秒,笑了:“我就知道你会打这通电话。正好,我也准备找你。”
两个小时后,会议室内,长桌两侧坐满了人。
杨主席身旁,是陈金融机构的高管——一个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极有节奏感的女人。
她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愿意联合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首期注资五千万,全部用于濒危项目的抢救性记录与传承人扶持。”
我心头一震。
这不是施舍,是宣战。
“更重要的是,”杨主席接过话头,目光锐利,“我们将对外公布火种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透明化计划。每一笔支出、每一个项目、每一份合同,全部公开可查。我们不只要做,还要让所有人知道——谁在真正保护文化,谁又在借文化之名,行掠夺之实。”
我看着她,忽然明白这场联盟的意义已远超初衷。
我们不再只是被动防御,而是开始主动重塑规则。
消息发布的当天下午,舆论炸锅了。
“#火种源钱从哪来#”冲上热搜榜首。
网友扒出火种基金会近年接受的几笔境外注资,路径迂回,关联公司层层嵌套,而最终受益人始终模糊不清。
对比之下,我们的专项基金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连一张报销单据都附有凭证。
压力开始反向传导。
当晚,三家原本与火种源合作的地方文旅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合作,理由是“价值观不符”。
更有媒体跟进报道,质疑火种源所谓“文化复兴”项目背后的真实目的。
我坐在办公室,看着舆情数据曲线一路飙升,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赢了一场战役,不代表赢得了战争。
真正让我心神不宁的,是那封邮件之后的寂静——太安静了。
火种源不该毫无反应。
他们就像一条潜伏在深水中的鲨鱼,越是沉默,越说明它正在调整姿态,准备致命一击。
就在我准备离开时,门被轻轻敲响。
助理递来一个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没有邮戳,是前台一个陌生男子亲手交来的。
“他说,必须亲手交给你。”
我拆开信封。
里面只有一张纸,字迹打印而成,冰冷而规整:
> “你以为你在对抗火种源?你只是我们计划中的一枚棋子。”
我盯着那行字,血液仿佛瞬间凝固。
窗外,暮色四合,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眼睛在暗中窥视。
我缓缓将信纸折好,攥紧在掌心,指节发白。
“棋子?”我低声自语,嘴角竟扬起一丝冷笑。
风吹动窗帘,我望向远方那片灯火深处。
“那就让我看看,这盘棋,到底是谁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