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宫。
沈清欢的商税改革奏折,在经过萧衍的深思熟虑和支持后,已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朝堂之上,曾经被压制的声音,仿佛找到了突破口,开始回荡。然而,伴随着改革的推进,那些依附于旧体制、利益被触动的权臣们,也开始蠢蠢欲动,试图阻挠改革的顺利进行。
沈清欢深知,空有改革之策,却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支撑,只会流于空谈。而她手中最大的利器——“读心术”,便是她揭露黑暗、扫清障碍的绝佳工具。
在改革商税和盐铁专营的过程中,沈清欢并未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将重点放在了那些对改革表现出异常抵触情绪的大臣身上。她通过小允子和青黛的情报网络,配合着自己的“读心”能力,悄无声息地收集着证据。
比如,那位平日里对她毕恭毕敬,实则心怀鬼胎的户部尚书李大人,在沈清欢提出改革方案后,便立刻联合了其他几位官员,在朝堂上设置重重阻碍。沈清欢在一次例行的朝会中,巧妙地利用奉茶的机会,靠近了李大人。
“尚书大人,近来京城天气多变,您可要多加小心,保重身体。”沈清欢微笑着说道,手中递上刚奉好的热茶。
李大人接过茶盏,脸上依旧是那副虚伪的笑容:“多谢皇后娘娘关心,臣……臣一定珍重。”
然而,就在他端起茶盏,目光扫过沈清欢手中那本关于商税改革的奏折时,他内心深处的声音,却如同潮水般涌出,清晰地传入沈清欢的脑海:“这个女人……她竟然敢动我们的‘蛋糕’!只要她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进项’就会断绝!必须想办法让她彻底消失!对了,还有那些囤积的粮食,一旦被查出来,可就糟了!不行,等这次朝会一结束,我立刻派人去把那批粮食转移掉,再销毁一些不干净的账本……”
“还有那些在‘黑鸦’那里购买的‘特殊’货物,如果被发现了……那后果不堪设想!还好,‘大人’说,只要我们能拖延住‘她’,‘神山’的计划就能继续进行,届时,我们这些人,自然能飞黄腾达……”
沈清欢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心中已然了然。李大人不仅贪腐严重,更在粮食上囤积居奇,企图利用“天灾”谋取暴利,甚至还与“黑鸦”组织有染,并且与“神山”的计划有所关联。这些证据,对于李大人而言,足以将他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沈清欢并未立刻发难,而是继续通过这种方式,从其他抵制改革的大臣那里,挖出了更多更深的罪证。例如:
兵部侍郎张大人,表面上是皇帝的忠诚拥护者,实则在边境军械的采购中,从中牟取暴利,将劣质的军械高价卖给朝廷,并将差价的大部分,都用于培植自己的党羽,甚至暗中与北狄的奸细进行情报交换。沈清欢从他的心声中得知,他曾在一个私密的别院,与北狄的密探接头,用“玉魄”的消息换取了大量金银,并且,他一直试图将“山河之眼”的下落,透露给北狄。
礼部尚书王大人,表面上清廉如水,实则利用祭祀和国葬等机会,大肆收取贿赂,并利用搜刮来的财富,在民间培植死士,企图在关键时刻制造动乱。沈清欢从他的心声中捕捉到,他已经在京城的几个隐秘角落,秘密招募了数百名“亡命之徒”,并让他们暗中关注沈清欢的行动。
当沈清欢搜集到的证据足够充分,足以形成一张严密的“罪证网”时,她便将这些奏折,连同自己的“读心”所得,一并呈递给了皇帝萧衍。
“陛下。”沈清欢的声音平静而有力,“臣妾以为,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并非因为百姓无辜,也非天灾不可控,而是因为朝堂之上,存在着蛀虫,他们为了自身利益,阻碍国政,甚至出卖大梁的利益。”
她将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人的罪状,一一列举,并附上了详细的证据。其中,关于李大人囤积粮食、与“黑鸦”勾结,张大人向北狄出卖情报、以及王大人培植死士等罪证,更是触目惊心。
萧衍在听取沈清欢的禀报时,脸色愈发凝重。他虽早知朝堂之上存在腐败,但却未曾想到,这些蛀虫早已如此根深蒂固,甚至与“黑鸦”和北狄勾结,企图颠覆大梁的统治。
“好!好一个李大人!好一个张侍郎!好一个王尚书!”萧衍猛地一拍御案,声音中充满了震怒,“朕本以为,只要推行改革,便能让大梁富强,却没想到,他们的野心,竟已膨胀到如此地步!”
“清欢,你做得很好!”萧衍看着沈清欢,眼中充满了赞赏和感激,“你不仅为朕揭露了这些豺狼,更让朕看到了,要真正守护大梁,必须先扫除内部的污秽。”
“即刻颁旨,着令刑部、都察院联合彻查此事,务必将所有涉案人员,无论官职大小,一网打尽!”萧衍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至于那些被抄没的财产,全部充入国库,用于支持边境军需,以及‘神山’那边的勘探和研究。”萧衍看向沈清欢,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朕要让那些试图阻挠改革、危害国家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圣旨一下,执行如雷。京城内外,一场针对贪腐官员的大清洗,迅速展开。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一干人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被迅速逮捕,其家产也被抄没。
当李大人被押往刑场,准备接受审判时,他仍旧不敢置信地看着远方皇宫的方向,他的心声在恐惧和不甘中,如同困兽般嘶吼着:“她……她怎么会知道我的秘密?我藏得那么好……那些账本,那些‘货物’……还有那些买通的官员……她怎么会知道?!难道……难道她真的能听到人心里的声音?!不……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啊!!”
他的恐惧和不甘,成为了沈清欢此次行动的绝佳注脚。
与此同时,京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走上街头,拍手称快。他们感激沈清欢的英勇,感激皇帝的铁腕,更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正直的官员们,也纷纷上书,表达对沈清欢的敬佩和支持,认为她的做法,才是真正为了大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