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夜色如水,寂静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波涛。沈清欢端坐在书房,手中的奏折如同她此刻的心情,沉重而压抑。前朝的敌人,终于按捺不住,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恶毒的手段——巫蛊之祸。
她知道,这是一场针对她,甚至可能危及到她腹中皇嗣的阴谋。但她并不畏惧,因为她拥有的,是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的力量。
宫女小桃,她今日的任务是暗中将一封伪造的书信和一些用人偶制作的“巫蛊”物品,悄悄地安放在皇后娘娘的寝宫。她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宫殿的阴影中,生怕被巡逻的禁军或者皇后的心腹发现。
“娘娘放心,我们一定会守好宫门,绝不让任何人伤害到您和皇嗣!”这句话,是沈清欢离开京城前,小允子和青黛对她最郑重的承诺。沈清欢相信他们,就像相信自己手中的玉镯一样。
此刻,在沈清欢的寝宫,负责搜查的几位御史,在宫女小桃的“指引”下,正“巧合”地发现了那些被精心藏匿的“罪证”。一位御史,他本身就是帝师顾清泉安插在朝中的眼线,此刻他看到那些“铁证”,心中涌起一股狂喜。
“看!这就是证据!”他高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得意和确信,“皇后娘娘私藏巫蛊,诅咒陛下,还勾结太子旧党,意图谋反!这证据确凿,还有何可辩驳的!”
他的声音在静谧的宫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淬了毒的箭,直射沈清欢的安危。
而沈清欢,此刻正安静地坐于御书房,皇帝萧衍在她身边,表情严肃。她没有惊慌,也没有愤怒,只是静静地“听”着。
她听到了那些御史们装腔作势的弹劾,听到了他们声音中的虚张声势,更听到了他们背后那些更深层的、充满恶意的声音。
“找到了!就是这里!”小桃在沈清欢的寝宫暗处,将一个用黑布包裹的包裹藏入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的心声如同在黑暗中跳动的心脏,充满了恐惧,却又夹杂着一丝难以抑制的贪婪。
“只要完成这件事,我就能得到他们承诺的荣华富贵!足够我一家老小,在京城外过上安稳日子了!皇后娘娘,对不住了,但……我也是被逼的!”
沈清欢捕捉到了小桃的这句心声,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她早就料到,敌人的手段会如此卑劣。
“清欢,”萧衍看着她,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你那里……”
沈清欢抬起头,看着萧衍,眼中没有一丝慌乱,只有一种沉静的自信。“陛下,臣妾以为,此事并非偶然。”她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那些‘证据’,臣妾早有预感,它们或许并非出自臣妾之手。”
萧衍看着她,虽然心中对沈清欢的信任并未动摇,但巫蛊之祸,关乎江山社稷,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他也不得不谨慎。
“你的意思是……”
“臣妾相信,有人在幕后操纵这一切。”沈清欢的声音依旧平稳,她知道,现在不是解释的时候,而是需要证据的时候,“陛下,臣妾请求您,给臣妾一些时间,让臣妾找出真正的幕后之人,以及那些‘证据’的破绽。”
沈清欢的镇定,反而让萧衍更加安心。他知道,沈清欢绝不是那种会轻易被栽赃陷害的人。
“好,朕给你时间。”萧衍沉声说道,他相信沈清欢,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过,朕也会派人协助你,查明真相。”
就在这时,沈清欢感觉到手中的玉镯,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她心中一动,这是玉镯在向她传递信息。她闭上眼睛,将心神沉入玉镯之中。
一股信息流涌入她的脑海。那是小桃在藏匿“证据”时的场景,她看到了小桃的恐惧,也看到了她那句充满贪婪的心声:“只要完成这件事,我就能得到他们承诺的荣华富贵!”
沈清欢猛然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陛下,”她立刻说道,“搜查之事,怕是有些蹊跷。那搜查的御史,并非真心为了查案,而是受人指使。我能‘听到’他们的心声,其中一人,名为李循,他心声中充满了急切和算计,似乎急于找到‘证据’,并将其嫁祸于先太子旧党。”
沈清欢的“读心术”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直接将搜查者的部分心声透露给萧衍,这足以让萧衍对搜查过程和证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李循?”萧衍皱眉,“此人,乃是帝师余党,朕早有耳闻。”
“而且,”沈清欢继续说道,“我能在宫女小桃的心声中,捕捉到她是被迫藏匿‘证据’,并且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荣华富贵’。这说明,有人在背后收买和指使她。”
沈清欢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直接砸在了伪造证据的阴谋上。皇帝萧衍本身就对那些御史的行为有所怀疑,此刻听到沈清欢的“证据”,他立刻下令,将负责搜查的御史和宫女小桃,分别隔离开来,进行单独审问。
“搜查者,李循,以及宫女小桃。”萧衍下令,“分开审问,务必查明真相!”
审讯很快开始。在沈清欢的“读心”辅助下,一些关键的破绽被迅速捕捉。比如,负责搜查的御史李循,在面对审问时,虽然极力否认,但沈清欢却清晰地听到他心中闪过一丝绝望:“完了,那个该死的宫女,怎么会让她跑掉!如果她咬出我,我……”
而宫女小桃,在面对沈清欢的“温和”询问(沈清欢通过玉镯传递一些能让她放松戒备的信息),加上青黛的配合,她很快就吐露了实情,供出了幕后指使者,以及他们如何伪造证据的过程。
真相大白。
原来,这一切都是帝师顾清泉的残余党羽,以及那些因为后宫开支被削减而利益受损的家族,联合起来设下的圈套。他们试图通过“巫蛊之祸”和“勾结太子旧党”的罪名,将沈清欢置于死地,从而削弱皇帝的权力,并为自己日后的东山再起铺路。
这场构陷,本应是一场严密的阴谋,却因为沈清欢的“读心术”和她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在刚刚萌芽之际,就被彻底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