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与叶婉莹分开以后,叶父淡定而确定的形象深入宋志心中,那种高高在上、一切早已注定的姿态,深刻的印在宋志的脑中。
宋志自此以后,忙于抗倭备战,不再沉浸于感情,得过且过,好像忘记了这件事。
但是天生好强的他,有穿越者的记忆,前世他就因为跨越阶层失败,而了却了残生。
这一世又遇到了这种事情,内心中不可能没有超越阶层的想法,这也是宋志继续努力的动力之一。
宋志感觉自己还有一个缺点,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没有的个人特点,就是思维的不同。
这个世界的人,为了生存常年奔波,家国概念单薄,家族观念浓厚,感情以媒妁之言为主,女人地位太低,这些是宋志还不能适应的。
面对与很多女人的纠葛,作为穿越人士,两性感念淡薄,遇到痴情女人,不知如何拒绝,这也是宋志一直自责的事情。
忙碌于抗击倭寇入侵,1938年元旦也没什么心思关注,眼看着4月份倭寇征兵工作开始了。
宋志前期潜伏进入的一些孩子,也开始进入了倭寇征兵的范围,包括一些前期安排的潜伏人员也进入了征兵范围,这是宋志当初未预料到的。
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军在华兵力约38万人(17个常设师团),至1938年武汉会战后增至150万人(30个师团),全国海陆军总兵力突破200万?。
师团数量从17个扩编至50多个,战争消耗迫使日本加速动员?。
1938年初要求新兵身高1.65米、体重65公斤,但台儿庄战役等重大伤亡后,标准被迫降低以补充兵源?。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身高标准从1.52米进一步放宽,甚至允许部分丙种体格者入伍?。
倭国国内开始实行全国性征兵检查,每年4月16日至7月3日对20岁男子进行体检,按身体素质分甲至戊五类?。
1938年2月起在朝鲜半岛推行志愿兵制度,首次征召400名朝鲜籍士兵?。
同时,战争消耗导致后勤资源匮乏,新兵训练时间缩短,部分部队(如大阪师团)因战斗力不足被调至后勤岗位?。
武汉会战后,日本转向“长期持久战略”,通过政治诱降(如近卫声明)配合军事动员,维持战争资源?。
1938年兵力激增反映日本战争机器全速运转,但兵员质量下降、训练不足问题凸显?。
至1945年投降时,日本总兵力达789万,其中1938年的动员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
综上,1938年日本征兵动员力度空前,通过降低标准、扩大范围及强化制度实现兵力快速扩张,但伴随严重的兵员质量与后勤问题?。
前期严格的征兵条件,自1938年开始,逐渐下降,倭国各地为了征兵任务,甚至出现了强迫服役的情况。
宋志考虑到倭国这种情况,会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越演越烈,指示倭国的负责人秋山泽等人,将相关人员进入学校、军工和外务相关行业拓展,甚至可以买通征兵人员 进行躲避兵役。
宋志可不想自己培养的人员,去为倭寇打仗,在倭寇军队里,这些人身份很容易暴露。
宋志培养这些人,源于高丽失孤儿童,后才想到了这一层块,主要目的是布局于倭国战后,也让倭寇尝尝战败国的滋味。
全面侵华预示着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了衰退期。此时的征兵对倭国经济的影响深远。
首先是军费开支激增与经济结构失衡。
1938年倭寇直接军费达59.6亿倭元,占国家总支出的76.8%,军费占Gdp比例在17%至68.5%之间,其中大藏省数据表明军费占国民收入比例高达68.5%,远超凯恩斯提出的30%安全阈值。
即将爆发的江城会战,单场战役将消耗80亿倭元,相当于全国预算的一半。
军费主要依赖公债和借款(占比97.2%),导致财政赤字持续扩大。
军事工业优先占用钢铁、石油等战略资源,民用工业原料短缺。
1938年倭国出口额下降25%,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出现“剪刀差”。
工业品(如布匹、煤油)涨价100%-200%,而棉花等农产品价格暴跌50%。
军工扩张挤占民用经济空间,1938年工业总产值仅为60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07美元,不足意太利的一半。
其次,我国国内因征兵,产生劳动力短缺与产业衰退。
1938年倭军总兵力从1937年的38万激增至150万,师团数量从17个扩至50多个。
农业和工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被大量征召,纺织厂女工被迫每日工作14小时以维持生产。
农业受影响显着,1938年谷物产量1150.6万吨,但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后续减产风险加剧。
1938年2月起在倭寇在高丽推行志愿兵制度,征召400名高丽籍士兵;同期开始强征华夏劳工,仅冀省徐水县一次强征2000人修建军用机场。
倭国国内劳动力缺口催生“以战养战”策略,试图通过掠夺占领区资源缓解压力,但效果有限。
再次,倭国国内民生经济恶化与社会动员。
1938年后,倭国民用物资持续匮乏,倭军罐头食品质量从肉类降级为“连正常人都难以下咽”的替代品。
1938-1945年间物价指数上涨3倍,家庭实际购买力锐减。
倭国内阁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强制控制物价和配给制度,但黑市交易猖獗。
1938年3月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将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工厂转产军需品、强制认购国债、媒体宣传战争储蓄。
普通家庭收入结构变化:大阪纺织女工工资上涨20%,但实际生活水平因通胀下降;军属家庭获得补贴,非军属家庭经济压力加剧。
再者,倭国长期经济影响与局限性。
1938年倭寇Gdp约74.9亿美元(本土),军费占比过高导致经济畸形发展。
至1941年,军费占比进一步升至28%,工业产能逐渐被华夏赶超。
战争消耗使倭国丧失国际市场份额,1938年贸易额下降25%,进一步削弱经济韧性。
1938年标志着倭国经济从“短期速胜”幻想转向“长期消耗”困境,江城会战后被迫调整战略,但经济衰退已不可逆转。
所以说1938年倭寇征兵通过军费膨胀、劳动力流失和资源错配三重机制,彻底改变了经济结构,为后续全面崩溃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