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邯郸人,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者。他曾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入楚任兰陵令,晚年隐居兰陵着书立说,弟子有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巨匠,荀子的思想独树一帜:他主张“天行有常”的“天人相分”论,否定天命迷信;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倡导“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融合儒家礼义与法家法治;秉持“学不可以已”的教育理念。
荀子出生于赵国没落的士人家庭,祖上为儒学世家,家中珍藏的儒家典籍成为他的启蒙教材。父亲荀叔常以孔孟之道教诲他,十五岁时,荀子赴齐鲁游学。他先在曲阜拜孔子后裔孔穿为师,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因不满儒生固守传统、脱离现实的学术观点,转入齐国稷下学宫,这里是天下学者的汇聚地,这里田骈、慎到等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氛围浓厚。在这里,荀子如饥似渴地涉猎各家学说,不盲从权威,常与学者辩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
随着声望提升,荀子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主持学术活动。他广纳贤才,鼓励学派辩论,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学者要关注现实、献策治国。讲学之余,他开始着书立说,将思想系统化,其着作逻辑严密,不盲从经典,又批判现实,成为学宫思想旗帜。
年近半百时,荀子远赴强盛的秦国考察。他深入民间,看到秦国百姓朴实、官吏廉洁、社会有序,承认法治成效显着:“秦国民风淳朴,官吏恭俭忠信,军队强悍,确是法治之功。”他又指出弊端:“过于重法轻教化,社会缺仁爱,君臣、百姓关系冷漠。”
在秦相范雎引荐下,荀子拜见秦昭襄王。面对“儒者无益于国”的疑问,他直言:“儒者隆礼义、敬君主,用则安邦,不用则安分守己,绝非无用。”他进一步阐述“礼法并用”:“无礼则政行不通,无法则乱不止;有君子推行,法虽简也能遍行天下。”可惜秦王专注武力统一,未采纳其主张。
返回赵国后,赵王曾问军事,荀子答:“以德服人者称王,以力服人者衰弱,战争胜负终究在民心与教化。”虽获认可,却因赵国政治腐败难以推行。这段经历让他更坚定:乱世需“礼法并用”,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他开始整理思想,完善理论体系。
公元前255年,楚国春申君邀荀子任兰陵令。他在兰陵践行“礼法并用”:严明法令打击贪官,兴办学校推广礼义教化。在他治理下,兰陵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成为楚国治理典范。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刺杀,荀子失去依靠,遭排挤后辞职隐居。
隐居后,年近八旬的荀子潜心着述,在弟子协助下完成《荀子》三十二篇。书中涵盖哲学、政治、教育等领域:明确“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改造本性);强调“礼法并用”“王霸兼施”;倡导“学不可以已”,鼓励终身学习。
荀子在兰陵讲学,弟子中韩非、李斯最知名。他教导韩非:“法治需以礼义为根基,否则民心不服”;叮嘱李斯:“为官当以民为本,施法兼顾情理”。二人虽后来侧重法家,却成为荀子思想的实践者——韩非完善“法、术、势”理论,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将“礼法并用”思想融入秦的治国实践。
荀子去世后,其思想引发巨大争议。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又融入法家元素,被正统儒生视为“异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董仲舒推崇孟子,荀子思想被边缘化;宋明理学兴起后,程颐、朱熹批判“性恶论”,《荀子》一书长期被忽视。
明清时期,王夫之、戴震等学者重新研究《荀子》,肯定其“礼法并用”的务实价值。近代以来,其“天人相分”的理性精神、“礼法结合”的治理智慧,契合社会变革需求,再次受到关注。如今,人们公认他的思想为现代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法治与德治缺一不可。
荀子的“性恶论”提醒我们正视人性弱点,重视教化约束;“礼法并用”指明社会治理的方向;“学不可以已”激励人终身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