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称帝于洛阳后,立刻下诏:“购求季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季布身为楚军将领时“数窘汉王”,尤其是彭城之战中,他曾率部击溃汉军,险些擒获刘邦,所以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恨,欲除之而后快。
但季布并没有立刻被捉住,因为他早年在楚地积累了很高的声望。《史记》记载他“为气任侠,有名于楚”,意思是他为人重侠义、讲气节,在楚地很有名望;正因凡事信守承诺,楚地百姓才流传出“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俗语,当时很多人愿意为他提供容身之地。
秦末项梁起兵反秦,季布前往投奔,后来被项羽重用,被封为郎中骑将。《史记》称他“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即他多次亲自统领军队冲锋陷阵,亲手夺取敌军的旗帜,是楚军内部公认的悍将。
项羽败亡后,季布先藏在濮阳旧部家中,因朝廷搜捕太紧,又转投楚地义士周氏。周氏给他献了一计:“髡钳为奴,卖与鲁朱家。”意思是让他剃光头发、用铁圈束住脖子,伪装成奴隶,卖身给鲁地的大侠朱家。《史记》里说“季布许之”,他坦然接受了这份屈辱,化身囚徒,被周氏混在奴仆中一同卖给了朱家。
朱家素来以“藏匿救助豪杰之士”闻名,一眼认出季布,表面上装作不知情,暗中赶赴洛阳,求见汝阴侯夏侯婴,直言进谏:“臣子各为其主效力,季布为项籍(即项羽)所用,不过是尽他作为臣子的本分罢了。项羽的臣子难道能全部斩尽杀绝吗?如今陛下刚夺得天下,却因私人恩怨追捕一个人,这不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吗?况且以季布的才能,汉廷要是逼得太紧,他要么向北投奔匈奴,要么向南逃往南越,这不是把良将逼成敌人吗?”
夏侯婴把这番话原原本本地转奏给刘邦,刘邦幡然醒悟,“乃赦季布,拜为郎中”,不仅赦免了季布的死罪,还任命他为郎中官职。
汉惠帝时期,季布升任中郎将,恰逢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樊哙当即请战:“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说自己愿带十万兵马,横扫匈奴境内。群臣纷纷附和,唯有季布厉声反驳:“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意思是“樊哙该杀!高帝当年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尚且被匈奴困在平城,樊哙怎么敢说用十万人就能横扫匈奴?这是当面欺骗陛下!况且秦朝就是因为频繁征讨匈奴耗尽国力,才让陈胜等人趁机起兵造反,如今战乱的创伤还没愈合,樊哙却当面阿谀奉承,这是想动摇天下根基啊!”吕后听后最终搁置了讨伐匈奴的计划。
汉文帝时期,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文帝听闻他贤能,召他入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后来有人进言“季布虽贤,然好饮酒,使气,难近”,说季布虽然有才,但爱喝酒、容易发脾气,不好亲近。文帝便又让他返回河东任职。季布当即直言进谏:“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意思是“臣没有功劳却蒙受恩宠,在河东郡任职已属侥幸。陛下无故召我来京,一定是有人夸大我的能力欺骗陛下;如今我来了,却没被委派任何职务就打发回去,一定是有人诋毁我。陛下因一个人的称赞就召我,因一个人的诋毁就赶我走,恐怕天下人会借此看清陛下的识人标准啊!”文帝面露愧色,只能用“河东是我像大腿手臂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意召你见一面”来掩饰。
《史记》对季布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大意是“季布凭借勇武在楚地显名,多次领兵冲锋夺旗,称得上是壮士。但他被追捕时,宁愿做奴隶也不肯去死,为何如此隐忍?他一定是自负有才能,所以受辱也不觉得羞耻,是想等待机会施展未竟的抱负,最终才成为汉朝的名将。”